APP下载

关注细节,推进数学课堂动态重构

2021-09-10马爱珠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学细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需要教师紧密关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抓住一切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契机,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动态学习效果。本文从筛选细节,因势利导;解读细节,动态重构;应用细节,增设亮点;拓宽细节,构建新知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细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教学细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1)04-0038-02

引  言

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必然是随学生课堂学习思维而动态发展变化的。教师注重整体教学设计,在做好每个课时预设工作的同时,还要关注动态教学中的细节变化,在细微处寻找数学课堂教学生长点,使这些教学细节成为启发学生数学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一大助力,确保数学课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有序展开,打造富有张力和创造性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筛选细节,因势利导

在数学课堂动态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很多超出教师课前预设的情况。这些课堂细节有的会干扰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有的则会简化课堂教学流程,为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做好这些细节的筛选,既要注重课前预设的综合分析,结合班级学生学习特点,全面考虑课堂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又要在不可预计的情况发生时,凭借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习惯的了解,利用其中的有效资源,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使筛选出的细节资源成为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1]。

小学生的数学认知体系还不够完善,理解数学新知识时容易受限于数学思维的局限性,学习成果较为片面。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认知误区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暴露错误。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小节中,教师刻意设计这样一道面积计算题目: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8米和6米,教室窗户面积为6平方米,每平方米需要用0.5千克的油漆,求粉刷教室墙壁共需要多少千克的油漆?该问题并没有给出“教室高为多少”的条件,是一道条件缺失题目,能够让学生主动暴露面积计算的思维定式,为教师因势利导提供可用的细节资源。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指导,点明学生的认知误区,纠正学生错误的解题思维。

学生之前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都是直接套用“长×宽”的计算公式。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故意设计无法求解的数学题目,使学生意识到简单套用“长×宽”的面积公式,已经不能解决长方体表面积的相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善数学解题思维,培养认真审题的答题习惯。

二、解读细节,动态重构

无论学生学习成果正确与否,都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思考成果,值得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对课堂细节进行深度解读,加强数学课堂探究指导,促使学生发散数学学习思维,引导学生在“举一反三”的学习过程中动态重构数学新知。要想做到对细节资源的精准解读,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抓住学生关键性的学习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成果背后的思考过程,从而利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助资源,借助生活素材、新旧知识联系等途径,引导学生提炼其中的重难点知识,准确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

在解读课堂中细节资源时,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通过类比学习、实践操作、归纳分析等形式设计课堂活动,触发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例如,在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关知识时,很多学生会联想到之前学过的扇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启发学生提出比较三者关系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三种统计图分别适用于哪些数据处理场景。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对这些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地呈现给学生。

在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关知识后,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小学阶段主要的三种统计图。这时,教师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提出探究三者关系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在指向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类比分析扇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三种统计图的主要特点和适用场景,使学生对三种统计图建立准确认知。

三、应用细节,增设亮点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无法为课堂中出现的每个细节都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只能专注于部分典型性较强的细节,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尽量把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做得具体化、深刻化,为这些细节资源增设亮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凸显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相比于教师对整个细节的全面解读,不妨把细节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课题,思考和探究其中的数学规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忽略这些细节,会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使学生对细节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由于小学阶段涉及的运算方法、运算技巧较为繁杂,学生难免会出现方法理解不到位、运用混淆等问题。对此,教师要对运算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思其中的关键信息。例如,在考查学生对“列方程求解”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时,教师展示了这样一道题:小刚称体重发现自己体重是79kg,感慨道:“一个月的锻炼下,成功减肥4千克。”求小刚一个月前的体重为多少?很多学生列出的方程为x=79-4。这是不正确的。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审题不认真,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理解不到位。教师并不急于指正学生,而是让学生再次认真审题,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其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错误,实现自我纠错。

抓住课堂中有价值的细节,体现这些细节的教学意义,才是细节教学的关键。教师用一道典型性较强的方程应用题,巩固学生“列方程求解”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组织学生自我反思,相比于教师直接指正,更能加深学生对自己错误成因的认知,达到让学生查漏补缺的教学目的。

四、拓宽细节,构建新知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流程顺利展开,无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细节资源,使得数学课堂死板地推进在固定的教学路线上。这种教学形式虽然能够发挥强化学生学习意志、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但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沿途风景”,在出现有利于知识延伸、方法渗透的课堂细节时,及时从中牵引出更多的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散课堂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教师要以开放的教学态度处理课堂细节,从多个角度设计拓展性学习活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体梳理。例如,在学习“运算律”小节知识时,有学生在解决问题“125×48=__”时,得出125×48=125×40×8=4000、125×48=125×40+8=5008两种错误答案。教师稍做分析后发现,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错用乘法结合律、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到位。基于此,教师加强了对乘法运算律的拓展教学,系统地呈现了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三者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正确区分三者的异同点,再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及时的系统整合和巩固应用。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课堂细节,根据学生运算错误的成因,进行系统性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系统建构乘法运算律的认知体系,使数学课堂充满张力。

结  语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很多容易被教师忽略的细节,其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效果。因此,教師要提高对教学细节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各种细节资源的有效预设,合理利用这些细节资源,引导学生直击数学核心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数学课堂的动态重构。

[参考文献]

陆秀珍.优化教学细节,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江西教育,2018(06):58-60.

作者简介:马爱珠(1985.6-),女,福建浦城人, 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细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关注细节研究 成就精彩课堂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聚智慧于细节,展精彩于课堂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