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疗“疫路”之心 愈人生之途

2021-09-10曾影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手记来访者心理学

曾影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华大地笼罩于阴霾之下。一时间,人人自危,未知和恐惧对公众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公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强调要“做好患者和隔离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舒曼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之邀,参与“抗疫”心理援助“安心行动”,并担任宣传组副组长。《疫路愈心——抗疫心理手记》一书正是在此期间完稿。作者投身于心理学已二十余年,出版了20余部心理学相关的科普及学术著作,而《疫路愈心——抗疫心理手记》一书不仅仅是结合国内“抗疫”进程为调节公众情绪情感所写的科普著作,更是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二十余年的知识积累和经历沉淀。

《疫路愈心——抗疫心理手记》一书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平实的语言及生动的案例,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要素传递给公众。“疫路”之下,公众如何发挥力量淡化自身和他人的消极情绪?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做了贴切的解答:让真爱疗愈心灵。真爱,是心理自助之爱,亦是心理援助之爱。全书共六个篇章,书中为一般公众、医务工作者、亲子、夫妻、恋人等不同身份角色在疫情期间如何缓解焦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思考方向和有效建议,而“爱”始终贯穿其中。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对疫情及“后疫情”时代促进公众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疫路愈心——抗疫心理手记》一书通过根据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梳理公众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阶段不同人群进行心理对话,旨在于“疫路”之上“愈心”,向读者传达疫情之下“我们既是求助者,同时也是助人者”的理念。作者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话语体系,对疫情期间公众如何进行心理自助和开展心理援助进行了概括,传达了自助和互助的情怀。作为一本科普著作,该书有其内在的逻辑架构。在该书六个篇章中,作者第一个篇章先谈心理自助,而后紧跟心理援助篇,余下四个篇章实际上是前面心理自助篇和心理援助篇的延伸。无论是复工复学,还是情感婚姻,抑或是亲子互动,作者的所谈皆与心理自助和助人紧密联系。由此可见,该书以心理自助和助人为主线,对疫情期间公众如何调节自身消极情绪、寻求积极力量、关爱他人做出了恳切的回答。

其次,语言平实,颇具温度。《疫路愈心——抗疫心理手记》一书虽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但书中却少见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读者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化解消极因素、转向积极关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使人读后备感温暖。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些亲身经历的心理辅导案例,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平实的语言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如作者在书中提到,当心理辅导中期望通过积极认知重评的策略让来访者找到内在的心理资源时,他会向来访者“请教”:“在过去几天里,有没有状态好一些的时候?那时你是怎么做到的?”可见,作者并不是将积极认知重评策略以学术化的语言传递给来访者,而是通过平实的对话让来访者在过去的经验里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行文间颇具温暖和关怀。

最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疫路愈心——抗疫心理手记》一书贴合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公众在疫情之下对情绪情感进行有效调节的需求,并为“后疫情”时代公众的心理健康调节提供了有效资源。

近年来,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人们的观念里,健康不再局限于身体上的无恙,心理状況也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此,作者结合疫情发展的进程,并辅之亲身经历的心理辅导实例,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群体提出了一些缓解心理焦虑、排解消极情绪的思考和建议,对当前乃至今后公众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疫路愈心——抗疫心理手记》一书通过对疫情期间不同人群所面临的心理健康困境进行分析,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心理辅导实例相融,系统阐述了疫情之下心理自助和心理援助的要诀,并紧跟疫情发展的进程,聚焦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全书语言细腻平实,是一本颇具温度之书,为公众于“疫路”之下如何“愈心”提供了一剂良方。但该书的意义远不止于“疫路”,在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其对个体的启发是长久而深远的。漫漫人生路,“疫路”只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一小段路程,如何照顾好自己以及他人却是我们需要花费一生去探究的命题。因此,《疫路愈心——抗疫心理手记》是一本值得认真品读的好书。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手记来访者心理学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没有用”的心理学
工作室手记
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礼物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中谈“共情”
“爱”的美妆礼物手记
阅卷手记——二次根式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