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人才的流动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

2021-09-10周薇葳叶祺诚金业洲周慧

客联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中国文化走出去

周薇葳 叶祺诚 金业洲 周慧

【摘 要】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不断开展,中外高校为世界各国培养了大批国际化人才。在中国留学生去往异国求学或是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还会受到对方文化的影响,这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考虑国际化人才流动带来的影响,分析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因素,提出建议,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中国文化;走出去

近几年,教育国际化合作已成为主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化人才。随着教育领域合作的深入开展,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紧随其后,蓬勃发展起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把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為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如何建设文化强国,怎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而极大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国际化人才流动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步入了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就。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留学生输出国。早在2012年,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高达150万人,这一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逼近40万人(来源:前途出国综合整理)。而去年年底,即2020年12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我国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70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超58万(来源:教育部)。2020年12月7日,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开幕上表示,教育必须面向世界,与各国共同发展,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着力鼓励出国留学,完善留学中国的政策与服务,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1978至2019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来源:教育部)。这也意味着,一大批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已成为或将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

另外,我国还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广大留学生在促进他国和中国间的友谊及合作交流事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为2012年,这一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约32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来源:教育部)。而在2018年,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总数则已逼近50万名(来源:教育部)。同时,孔子学院发展也进入新阶段。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已在全球162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来源:百度百科)。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为数千万各国学员更好地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服务,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帮助各国朋友了解认识中国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与引领作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状态良好,相关的文化类产品的出口业绩呈现快速增长,文化的产品与服务品类逐渐多样化,实体文化产业不断增加。我国的文化发展愈加繁荣,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日渐显著。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现状

曾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日本的文化受到了我国唐朝文明的巨大影响;韩国、非洲受到了我国明朝盛世文化的影响,如今有丝绸之路战略,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各国,辉煌的历史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综合国力和文化“走出去”密不可分,文化发展的水平与影响力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实力与水平息息相关,我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逐步提升,这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与国际化交流、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在外来文化持续输入的同时,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显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的图书版权贸易。版权贸易的引入与输出之间的比例正在逐渐缩小,我国的版权输出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进口;我国的报刊已经实现覆盖全球八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期刊与图书等类型的出版物已经进入全球一百九十三个国家与地区;图文类的版权贸易输出与引进比从2005年的1:7.2变成2020年的1:2.5;影音类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漫画等文化娱乐类的形式的输出种类与数量逐年递增。

虽然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和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但是从某个程度来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于国家经济的贡献远赶不上欧美、日本等国家与地区,所取得的好成绩与屈指可数的成功案例都不能使中国文化贸易的逆差出现较大的转变。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着许多问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渠道仍然不够畅通[1]。中国文化“走出去”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等着我国进行研究与解决。

三、影响文化“走出去”的因素

首先,我国文化类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文化内涵与创意欠缺。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内容欠缺,就像人的身体没有了思想灵性。中国文化产品多是拼凑或者模仿,再就是“中国制造”。如此创新能力匮乏的文化产品必然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我国的经济与文化贸易薄弱。

其次,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文化共鸣方面的基础缺乏。文化所承载的核心在于价值观,文化输出实际上正是价值观的输出。可以体现真、善、美的价值就是世界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民只有引起普遍的共鸣,才可以赢得世界市场的成功。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过于强调中国元素和特色,而不能对双方可以产生文化共鸣的因素进行充分的思考,例如,对于一个永久话题——自由与爱情的渴望,其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话题;还有就是环境保护同样可以让全世界的人民产生文化共鸣。具备了人类共同理念的文化产品才可以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顺利发展。共识的达成,才可以使文化对外输出的作用发挥出来。

最后,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品牌战略的意识方面极其欠缺,我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翻越的一座大山就是品牌。当前,我国的文化的服务与产品之中并没有“好莱坞”式世界闻名的品牌。所以,中国文化的输出的首选战略就是品牌战略。与此同时,在自身产品和服务方面下大力打造品牌。与此同时,持续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促使文化产业渐渐走向规模化、集团化和专业化。

四、国际化人才流动对文化“走出去”的影响

(一)语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对一个国家进行认识的最好钥匙。其充分体现了语言是认识世界、沟通世界以及推动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面,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媒介和社会文明的载体,语言促进了国家文化的传承以及创造了价值。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语言能力早已突破了语言学的范畴,逐渐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资源也是一个国家最为宝贵的战略性资源。

中文,即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使用人数高达十七亿以上。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英文简称UNWTO)官方语言。在汉语言文化的传播中,孔子学院的建立功不可没。孔子学院自2004年设立以来,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在世界各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和文化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世界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潮,使中国文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另外,我国在新闻出版、文化演艺、影视广播以及国际化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也纷纷在世界各国获得飞速的发展,如影视作品《霸王别姬》等电影曾在国际上获得多项知名大奖。近年来,中国语言文化方面所具备的国际化竞争力以及巨大影响力逐渐显现,中国文化和汉语正通过不同形式向外传输,世界各国人民均能从各种渠道获取有关中国文化和汉语的信息,这意味着我国多样化、多层次对外文化传播的格局日渐形成。

(二)技术方面

科技是一种文化,并且其是推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我国当前正处于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新时代,网络数字化传播成为当前发展趋势,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同时也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变得更加顺畅、便捷。网络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文化霸权主义被打破,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更加平等。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具有内容丰富、存储量大、形式多样等特点,而中国文化可以合理运用这些优点和现代气息进行充分的融合,从而使我国新时代的社会文明风貌得到展现,使我国文化所具备的真、善、美的价值得以传播。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样标志着文化传播的一个新时期的到来。促使人类文化传播走进了全新的数字媒介时期。数字的传播速度更快、容量更大、所覆盖的面积更广、可以实现实时互动等诸多优点,其也完全打破了以纸作为传播媒介所造成的限制,与此同时,时空限制也被打破,使人们可以了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与互动,既快捷,又能够极大的节约资源。但每次的科技的改革与文化传播的形式的转变,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认,更多是吸收与发展。

国际化人才的流动也是技术的流动,留学生在异国学习过程中或是学成归国后,对国外学习的先进技术学以致用,特别是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创造新平台。采用这种形式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更多的现代气息,使中国当代社会文明风貌更有效的展现出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服务和产品方面

文化是一种技术、积淀,或者说是一种现象、习惯与习俗,而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文化传播实际上就是传播价值观,同时也是对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的过程。文化是精神,也是物质;文化是以某种载体所承载或体现的一种价值和内涵。中国文化“走出去”实际上就是文化价值与内涵传播出去,也是文化服务和产品走出去。所以,我国文化“走出去”關键在于使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内涵属性发挥作用。价值和内涵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灵魂,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接纳,实际上就是对传播出来的精神与价值观的接纳,而只有当此种精神或价值观产生共鸣,才可以真正的获得融合和接受。

国际化人才的流动一定意义上也带来了文化产品的流动。文化产品的好坏、优劣充分体现了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养、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素养,也充分体现了文化在传播、沟通、管理与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基于网络信息化传播的新时代背景,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而对于文化传播的学术界与业界来说,摆在面前的问题包括新生文化业态与传统文化的丢失等方面。怎样使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出去”,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得到极大的提升。都需要中国文化传播者去大力开发、经营与把握机遇,使世界各国对我国和传统的中华文明有了一个崭新的了解。

(四)价值观方面

所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使不同地区、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底蕴以及不同生活习惯的大众去理解、接受其,直至融入到中国文化中。但由于受众方具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教育以及宗教信仰的背景不同,从而导致受众方对于不同文化的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针对受众方开展深入的研究,对其文化需求与层次进行充分了解,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从而明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与方向。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充分融合受众方的感受与需求,对受众方的背景、行为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互动与交流取得真、善、美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共鸣,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促使受众者理解、接纳和融入的热情得到激发,从而可以牢牢地把握住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向标。

国际化人才在流动的过程中可以使世界各国人民理解、认同并尊重崛起中的我国人民全球性的活动以及我国人民的做事方式。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价值观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其他国家的人民理解并接受中国的价值观念。而对于理解与接受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实际是使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实现共识。价值共识处于文化交流中有两种基本的形式:其一,价值认同,也就是具有一种文化的人对另一种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可与赞同,接受其并融入自身的价值观念;其二,价值认异,也就是说人对某种文化进行了解后,虽然对于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并不认可和赞同,更不会接受它;但把两种文化之间在历史条件与实际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作为根据,从而也可以对此种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与存在意义表示理解,认同并尊重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合理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是文化的传播者,传播者所具备的思维习惯、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是文化方方面面的体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优劣主要由传播者的基本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沟通、管理、组织以及传播等方面能力来决定。因此,国际化人才的流动对文化传播有着重大影响。

当前,中国文化正处在网络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瓶颈在于人才的匮乏,缺少国际营销、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高精专文化翻译人才和文化产品创新人才。而将全球化、多元化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作为背景,如何在日益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又需要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与话语权以及文化创新能力。所以,我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与世界各国地教育合作,重视国际化人才在文化传播中地重要作用,促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实现飞越式的发展,从而让中国文化切实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胡文秀,乔媛媛.“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研究:基于中非合作视角[J].新东方,2020(04):83-88.

[2]黄晓曦,苏宏元.中国文化如何有效走出去?——基于20个文化走出去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QCA)[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8):46-54.

[3]林欣达.论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双文化素养的提升[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6):154-155.

[4]苏艳丽.李子柒短视频文化价值分析——兼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22-27.

[5]王燕利.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从许渊冲的翻译美学观谈起[J].海外英语,2020(07):138-139+147.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中国文化走出去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