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的教学实践

2021-09-10罗欢潘莎莎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容县采茶戏唱词

罗欢 潘莎莎

【摘要】本文以侨韵悠长的容县采茶戏为例,论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的教学实践,提出渗透地方戏曲方言文化、运用地方戏曲伴奏乐器、创新地方戏曲演绎形式等方法,提高地方戏曲教学的欣赏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 传承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143-03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应该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列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凝聚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为某一地域的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适当引入地方戏曲文化,既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切实感受本土文化的优秀,也能有效传承、发扬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下面,我们以广西容县采茶戏(容县位于广西玉林市境内,容县的采茶戏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容县特色”)教学为例,一起领略地方戏曲文化在音乐课堂中绽放的光彩。

一、渗透地方戏曲方言文化,提高音乐教学的欣赏性

(一)以生动性方言彰显地方戏曲的韵味

地方戏曲以方言方音为载体演绎动人故事,是中国戏曲绵延了千百年的艺术传统。如容县采茶戏是用地地道道的容县白话方言来演唱的,极具当地的语言特色。容县白话属于粤方言勾漏片白话,通行于容县范围内的各个乡镇。容县采茶戏的唱词多是七言韵句、五言韵句,比兴丰富,多使用民间双关语、歇后语等,语句形象生动、情挚意贴,易于群众记忆、吟唱,如“八字煲汤你命水好”“日头出在对面岭,吉星高照你门庭”等。而容县采茶戏使用白话方言甚至本地土白话演唱,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欢迎。

(二)以大众性方言拉近学生与戏曲的距离

将地方戏曲文化——容县采茶戏引进课堂,最让学生感到亲切与惊喜的是这些曲目是用自己熟悉的方言来演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使用普通话,还穿插学生会听会讲的本地白话,语言的亲切感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采茶戏的距离,也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采茶戏的热情。如教师使用容县白话示范念采茶戏的唱词,“锣鼓打得响纷纷,惊动好多众乡邻,步出茶台吟吟笑,待我慢慢把话陈”,学生个个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眼里流露出强烈的好奇心。这段唱词中,很多字词是学生日常交流中常用的,如“锣鼓”“打得”“响”“好多”“吟吟笑”等,当课中听教师用容县白话念出来,既亲切熟悉,又富有趣味,迅速掀起了班里一阵学习容县采茶戏的小高潮。这说明学生对传统曲艺音乐学习产生了兴趣,并乐于实践。

(三)以趣味性方言呈现戏曲教学的精彩

一般而言,国家提倡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师生的交流均是使用普通话,学生较少有机会说自己当地的语言。将地方戏曲文化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说本地方言以及使用本地方言进行学习的机会,使课堂呈现生活化、趣味化的一面,吸引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和学习互动。如在2019年第五届广西中小学音乐教师优质课比赛《侨乡戏韵——容县采茶戏》一课中,教师采用方言示范读“锣鼓打得响纷纷,惊动好多众乡邻,步出茶台吟吟笑,待我慢慢把话陈”这一段唱词后,学生不由自主地尝试自己读,课堂顿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语音、语调,有的学生把“响纷纷”里面的“纷纷”二字读音念得非常有画面感,有的学生用白话把“惊动好多众相邻”这句唱词里被“惊动”的感觉念了出来,还有学生读时把“吟吟笑”的感觉演绎出来了。有了学生的积极实践,课堂精彩纷呈。

二、运用地方戏曲伴奏乐器,体现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一)配合唱腔,突出风格

容县采茶戏的传统唱腔以“四平腔”为主,旋律随意舒缓,节奏感强,加上唱词押的多是平声韵,唱起来声音响亮、自由舒展。容县采茶戏中与唱腔紧密联系的是锣鼓点,所以锣鼓点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往音乐课学习的歌曲的音乐伴奏不同,容县采茶戏的伴奏乐器主要由打击乐组成,击乐有锣、鼓、钹、梆子等,器乐有二胡、笛子、大小唢呐等。锣鼓点有闹场锣鼓,它激越而欢快;有过门锣鼓,它节奏活泼、铿锵有力;有开场锣鼓,它热烈而舒缓。演唱时唱腔配锣鼓,形成了容县采茶戏特有的艺术风格,能迅速激活课堂热烈、有趣的氛围,吸引学生主动进入采茶戏的学习。如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教师抓住容县采茶戏的伴奏特点,以现场打击乐伴奏,配合采茶戏唱腔来演绎进行导入,学生的目光立刻被教师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并且跃跃欲试,这样的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多乐器组合,感受伴奏

为了让学生感受采茶戏的现场打击乐伴奏,教师可以将采茶戏伴奏乐器里面常用的锣、鼓、钹三样打击乐器带进课堂,并设置一个“猜乐器”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听辨打击这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进而掌握锣的声音清脆、洪亮、强烈,鼓的声音沉稳、欢快、跳跃,钹的声音清亮、悦耳等音色特点。接着教师示范一人同时用三种打击乐器进行采茶戏伴奏,奏出一段段原汁原味的容县采茶戏旋律,这种不同以往的表演形式生动、有趣,迅速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在三种乐器的伴奏下,教师带领学生学唱采茶戏唱词,在锣鼓声和歌声交织的音乐中,学生逐渐掌握采茶戏的演唱特色,体会学习采茶戏的乐趣。

(三)合作奏唱,相得益彰

聽了教师在课堂上示范采茶戏现场打击乐伴奏后,学生也想亲身体会一下打击乐器的感觉。此时,教师出示容县采茶戏的开场唱段打击乐谱(如下图),然后带领学生观察各个打击乐器的演奏特点以及三种打击乐合奏的规律,待学生掌握了锣、鼓、钹的合奏规律后,教师便组织他们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导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人负责敲击鼓,有人负责敲锣,有人负责击钹,有人负责唱词。练习开始后,课堂顿时变成一片锣鼓喧天的景象。俗话说“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容县采茶戏伴奏的特点是演员演唱台词不需要音乐伴奏,演唱完一组台词才要用打击乐伴奏一次。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戏场氛围,还能增加采茶戏表演的感染力。抓住采茶戏演唱与伴奏间的这一特点后,每个小组便默契地开始了采茶戏演唱练习:这边负责打击乐的同学鼓声刚停,那边负责唱戏的同学即刻拉开嗓子唱起来。整个流程配合得当、相得益彰,音乐课堂摇身一变成为了精彩的采茶戏小剧场。

三、创新地方戏曲演绎形式,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新表演形式

我们在欣赏采茶戏过程中发现,采茶戏的伴奏音乐与表演程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采茶戏演员不论在岀场、收场、转场或者演唱间隙,伴奏者都需要敲锣打鼓,配合演员的动作进程。换句话说,伴奏贯穿整场采茶戏,让观众既能清晰地欣赏戏曲的精彩唱段,感受剧情的发展,还能烘托氛围,增强戏曲的感染力,将观众带入戏曲的故事情境之中。传统的采茶戏伴奏阵容大、设备多,为了提高容县采茶戏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操性,教师在教具上大胆创新,制作容县采茶戏微型伴奏乐器台,将容县采茶戏伴奏乐器里面常用的锣、鼓、钹这三样打击乐器进行整合设计,把钹固定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旁边放置鼓,再把锣吊挂在立起来的木条上,这样演奏者在用左手演奏钹的同时,右手兼顾敲击鼓和锣,左右手相互配合,锣声鼓声钹声交相呼应,独特的采茶戏伴奏方式马上让学生眼前一亮。教具上的创新实现了一人同时用三种打击乐器进行采茶戏伴奏,如此一来,教师和学生便可以在新颖的伴奏形式下表演,使容县采茶戏成了音乐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自主设计表演

生活实践是发挥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力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容县的一位音乐教师在采茶戏教学的课堂上,先让学生欣赏容县采茶戏《五子图》表演片段,然后物色三名学生分别扮演第二场戏上山砍柴的许凤山以及在许凤山跌落山后将其救起的钟孝、钟诚两兄弟。表演的场景、动作以及简单的独白由教师设计好,但是一些表演的细节内容则由学生自主设计。如有学生提出砍柴的动作幅度要大,以致不小心滑下了山;有学生设计许凤山爬山的动作颤颤巍巍,等等。经过全体学生的出谋划策,“学生版”的《五子图》采茶戏正式诞生:扮演许凤山的生1先是即兴用一件外套披在身上当做遮挡风雪的雨蓑,然后双脚颤巍,模仿老人行动不便的姿态冒着风雪上山砍柴,接着在虚拟的树木前面用力挥动手臂以示砍柴的动作,接着脚下一滑一个趔趄后摔倒在地,表演出跌落山的惊险感,同时发出摔倒后惨痛的呼救声。此时同样在山上砍柴的钟孝(生2)、钟诚(生3)两名演员做出仔细聆听的动作,仿佛听到隐约的呼救声,钟孝说:“你听,什么声音?”钟诚说:“好似有人呼叫。”于是兩人做四处张望状,然后循着声音来到许凤山身边,搀扶他起来休息,至此完成一个表演片段。三名学生运用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进行表演,向观众叙说了一个生动的采茶故事。虽然与原版相比,学生的演技与唱功都显得生涩,但是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出精心设计的痕迹,正是融入这些设计,使得戏曲加入新的元素、新的活力,让学生在演绎或者欣赏的过程中,对容县采茶戏产生新的感受、新的认知。

(三)即兴创编唱词

容县采茶戏的剧本故事,大多来源于生活中不同的民间故事。新编的采茶戏故事,蕴含着倡导社会新风、破除迷信、传播人性真善美的内涵,在教学中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容县采茶戏中,《五子图》教育人们要尊老爱幼、不重男轻女、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状元与乞丐》则教育人们要破除迷信,明白成功需要发奋努力才能换来。无论是哪一个故事,唱词唱段都是表达故事内核的重要元素,因此学习采茶戏,即兴创编唱词唱段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容县采茶戏”剧本具有“唱、白、介”三要素,传统的采茶戏唱词多、念白少,每个演员都有唱词,唱了再道白,唱词分上下句,大都是七言,双句末一字押韵,一段唱词押一个韵,唱词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悉唱词的造句规律,再引导学生从内容上进行唱词的创编。例如,教师想通过创编唱词让学生感受采茶戏的魅力,进而引导学生重视家乡戏曲文化的学习,即兴创编了以下唱词(见下图)。

教师示范之后,鼓励学生加入采茶戏歌词的即兴创编中,或者以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进行唱词创编的学习,一方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创编中加深对采茶戏的印象,强化学习效果。

地方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它积淀着当地人民群众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让地方戏曲走进课堂,更大的意义在于展示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认同地方戏曲文化价值,对地方文化生命力充满坚定的信念,进而自主自觉地学习地方文化、传承发扬地方文化。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民族戏曲文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欢(1978— ),女,汉族,广西博白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及民族艺术文化研究;潘莎莎(1988— ),女,广西容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容县采茶戏唱词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优秀小画家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如何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以广西容县为例
学习用品(一)教学设计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广西:玉林“容县沙田柚”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