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中写作运用课的导写策略

2021-09-10凌丽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范文表格

【摘要】本文针对“写作运用课”是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课程的难点,论述范文导写策略、表格导写策略、思维导图导写策略、任务驱动策略的具体做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运用课 范文 表格 思维导图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069-03

写作运用课是指小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把阅读所得、所思、所感、所悟,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教学过程。它是我校实施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的“最后一课”。作文难写,作文课难上,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给予学生具体的、可操作的写作方法指导?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在引导小学生独立写作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导写策略。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介绍有关导写策略的操作方法。

一、范文导写策略

范文导写策略,由于其具备指导性强、利于学生“有迹可循”等特点,一直以来被语文教师广泛运用。在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写作指导中,其也有着普遍的价值和意义,适合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尤其适合中年级片段写作指导。下面,笔者以《童年》教学片段为例,介绍导写的教学方法:

师: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童年》中的一个段落。(出示以下段落内容)

师:同学们,外祖母讲故事时,声音是怎样的?

生:轻的。

师:样子呢?

生:神秘的。

师:动作呢?

生:俯下身子,挨着我的脸,眼睛瞪得圆圆的,直勾勾地望着我的眼睛。

师:对。句子用了俯、挨、瞪、望这些动作。同学们请看,作者写得特别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把过程拉得很长。同学们再看这一句,“仿佛要向我心里注入一种令我振奋的力量”,这是真的吗?真的能把一个真实的东西注入到人的心里面吗?

生:不能。

师:既然不能,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是作者的感受。

师:哦,对。我们写一件事的时候,可以从感官上去分解事件。像高尔基写外祖母讲故事,他就是从“看”“听”“感觉”等几个方面展开细致描写。请同学们再往下读,这个段落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她讲故事也像唱歌似的”,这是比喻。

师:对。比喻后面,还描述了一下,“好听极了,她那动人的话语让人沉迷”。描述之后,作者觉得还不过瘾,继续铺开描述:“听她讲故事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每次她讲完一个,我总是再请求她:‘再讲一个吧!’”我们读了这一段写外祖母讲故事的文字,仿佛身临其境,来到外祖母身边,挨着外祖母的脸,听着故事。

現在,老师把刚才我们的分析,归纳一下。

(屏显)

[放慢过程 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从感官上分解事件 围绕重点,从看、听、闻、尝、感觉等五个方面细致描写 添加一些修辞手法 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简单的句子具有可读性 多问几个为什么 把情节展开 多角度渲染 添加语言、动作、心理、情境等强化描写 ]

师:请同学们运用从范文中总结出来的写作方法,完成下面这个片段作文。请你抓住下面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用你掌握的写作方法展开细节描写,完成一段话:我吃力地往山顶上爬——

很快,有学生完成了习作片段:来到山脚下,抬头观望,好高啊!我不禁对这次的挑战有点害怕,不过,我这次也做了完全的准备。我一鼓作气,迈着自信的步伐向前走。一开始走上台阶,感觉没什么难度,甚至还能小跑一段路,可一到半山腰,路又陡又峭,太阳随着我的疲惫越来越大,我只好顶着太阳,吐着舌头向上走。“啊!”我准备的一大包东西开始集体抗议,使足了劲把我往后拽,害我摔了一跤,还好爸爸及时拉住我,不然我就到深山老林里“游玩”去了。起身后我怀着“到了山顶的凉亭就把它们干掉”的心理,生着闷气往前走。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范文及总结出来的写作方法,通过师生互动,最终形成一个表格,这就是搭建支架环节。支架式教学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简而言之,支架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帮助(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过程。通俗地说,支架式教学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提供一个暂时性的支持,帮助学生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支架平台上有诸如“分解事件”“多角度渲染”等写作工具可供选用,为学生写作提供帮助。这样的教学较好地达到了学校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养成乐于分享、交流的意识”的目标。

二、表格导写策略

表格导写策略是把一些分散的、联系不是很紧密的要点,按一定顺序堆砌,立起文章的架子,使写作思路条理化、直观化,遵循直观性的教学原则。表格犹如人的骨架,教师引导学生将表格转化为文字表达的过程中,给骨架披上皮肉,灌注血流,塑造灵魂,骨架就“活”起来了。如小学高年级《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写作指导课教学过程:

第一步:师生填表。(“我的感想”是填表的难点,教师用“下水文”作引导)

第二步:教师示范说表格,把表格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说具体。

第三步:指名学生示范说表格。

第四步:同桌间轮流说听。

第五步:学生根据表格,写读后感,教师巡堂辅导。

第六步:小组作文交流(交互展示)、班内优秀作文展示。

第七步:学生修改定稿。

请看以下表格及由此衍生的一段学生习作节选:

以下是一名学生写的读后感:

从开学到现在,我终于读完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主人公汤姆·索亚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艰险的挑战和考验。有一次,汤姆·索亚和哈克一起破坏了杀人犯乔的阴谋……

我也想像汤姆·索亚一样,做一个不畏艰难的人。记得初学舞蹈时,老师表扬过我的身体柔韧性很好,可是我很怕疼,每次做基本功训练我都趁老师不注意,偷工减料。学了四年,和我同一批的同学都陆续学会了侧踢、翻转、横叉、竖叉等动作,而我,连个横叉都做不好。今年的元旦汇演,因为我的动作没做好,老师把我排在最后一排的位置。汤姆·索亚因为不畏艰难,所以他能够破坏杀人犯的阴谋,达到自己的目的。我深思自己,决定要像汤姆·索亚一样,为了目标,哪怕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绝不退缩,不轻言放弃。

表格导写策略最关键的是把表格转化为文字表达的引导过程。上述案例,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写作课教学过程中,表格导写策略具体表现为三种引导方法:一是“以说导写”,先说后写,说了再写。教师“说”,学生“说”,同桌间轮流说,三个层次的“说”,不但把口头表达的训练落到了实处,而且为文字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实时辅导”,学生作文,教师跟进,发现问题,随时辅导;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问题,全班辅导。三是“展示引导”。小组交互展示和班级优秀学生作文展示,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匡正学生的“感”。“感”是教学难点,教师用“下水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一张表格,就引出了一篇读后感。这样,较好地完成了“高年级学生具有表达自己见解的勇气,形成反思自身观点及思考他人不同见解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表格导写策略适用于读书笔记、读后感、书评这类文章的写作,同时也适用于其他记叙文的写作引导,如范文导写策略案例中,就用到了表格导写。

三、思维导图导写策略

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的脑海中有印象深刻的材料,落到笔端时却只有寥寥数行。笔者认为,利用思维导图导写策略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考的方向,解决这个问题。思维导图策略是把一些联系紧密的内容按一定层级和隶属关系用图文方式呈现出来。它以某个场景为支点,把各种相关的可能性都罗列出来,帮助学生开发头脑风暴。这种策略适用于仿写类的文章,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写作的“点”,做到一课一得。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写作课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关注某一段落结构的写作。教学过程概述如下:

第一步:出示范文。

①现在鞭子被姨妈举在半空中,情况十分紧急。

②“出大事了!姨妈,你看你身后是什么东西?”

③老太太信以为真,急急忙忙地撩起裙子,回转身去。汤姆抓住这个机会,撒腿就跑,一眨眼的功夫就爬过高高的木栅栏,消失在了姨妈面前。

④波莉姨妈呆呆地站在原地,愣了一下,接着轻声笑了起来。

⑤波莉姨妈想着:“这个孩子老是这样逗我……”

第二步:画思维导图。

第三步:解剖文本。文中镜头1(对应范文第①句,以下依次类推)聚焦在姨妈身上,写姨妈手的动作。镜头2切换到汤姆身上,写汤姆的调皮机智的语言。镜头3切换到姨妈和汤姆合并在一起的动作,其中姨妈的“撩”“回转身”,汤姆的“跑”“爬”“消失”等关键词,是值得去学习的。镜头4切换到姨妈身上,通过“呆”“愣”“笑”来写姨妈的神态。镜头5切换到姨妈的心理。

第四步:学生仿写。先按照范文的样子,在某个场景中构思一个思维导图,再完成一个习作片段。

以下是学生仿写练习的一个片段:我磕破鸡蛋壳把鸡蛋液倒进碗里,加一点盐和油,拿出勺子均匀搅拌。可是,这个蛋黄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勺子到这一边,蛋黄就溜到那一边,勺子到那一边,蛋黄又溜回这一边,好烦哪!我拿起勺子用力地向蛋黄一扎,蛋黄就裂了个口子,蛋黄液缓缓地流淌出来。我把蛋液搅拌好之后就开始切火腿……

学生把镜头从“我”切换到勺子、到蛋黄、到蛋液,每一个分镜头都写得很生动。

思维导图导写策略同样遵循直观性的教学原则,通过思维导图直观地罗列写作材料,把抽象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具象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用思维导图将写作材料、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具象化、直观化,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刚好处在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任务驱动策略

作文任务驱动策略是指小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将导写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之前明确作文任务,并借助既定的任务要求积极主动地阅读书本,完成导写案,形成作文素材,继而完成作文任务,达到以任务促阅读、以阅读促写作的目的。我校的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写作课任务驱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过程:

(一)提前閱读

在小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全面完整地阅读整本书,读在小学生之前。这样,在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长跑中,教师才能时时、处处做一个“领跑者”。

(二)提前确定导写案

在小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就要着手编写导写案,一案一得,每份导写案围绕着一个教学点去编写。导写案可以是表格、思维导图、精彩段落赏析等。

(三)提前下发导写案

在小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之前,就要把导写案下发给每一名学生,让学生读前即明确读后的作文任务,带着作文的任务去阅读。任务产生压力,压力产生动力。这样,如果学生原本就有阅读兴趣的,那么学习劲头会更足;如果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的或阅读兴趣不高的,那么就会被逼着、硬着头皮加入阅读的行列。这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策略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学习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或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以完成任务来维持学习者的动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整本书阅读课程体系下,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关系密切,不能厚此薄彼。在提前预订的“倾吐”任务驱使下,小学生就不得不先“阅读吸收”,否则就无以为“倾吐”。

任务驱动策略,关键是“提前”。只有提前阅读、提前确定导写案、提前下发导写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学生都读进去了,又读出来了,下一步的写就不至于成为无米之炊了。

综上所述,范文导写策略、表格导写策略、思维导图导写策略、任务驱动策略这四种策略的实施,达到了学校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中“让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倾听大师的声音,感受文字的魅力,习得读书的方法。通过分享,将一本书给个人带来的影响扩大到一群人,并在其中获得情感的润泽和精神的滋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勇.整本书阅读后期整合的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8(9).

[2]牟怀松.小学生获奖作文思维导图[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3]董健.指向整本书阅读的节选类文本教学尝试[J].语文建设,2017(2).

注:本文系2019年度贵港市港南区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课题编号:GNSKKT2019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凌丽(1979— ),女,广西贵港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写作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范文表格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统计表格的要求
春色几许(简谱)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本刊表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