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背景下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研究

2021-09-10孙越陶琳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数字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越 陶琳

摘要:本文就非物质文化着手结合数字文化对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交互性和用户体验,对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传播路径和方式进行新方案的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媒体;传播路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与中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传承非遗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撞击日趋激烈,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遗文化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媒体传播范围、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非遗与时代相结合将增强非遗的能动性,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传播形式指引着非遗传播与发展的新方向。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非遗文化传播,是一场“活”起来、“动”起来的文化革命,新媒体时代赋予了非遗文化传播新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随着科技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非物质的传播方式也不能局限在以前的一人传一人的简单局限的传播方式,在现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传播充满即时性,互动性,无界性,碎片性等都渐渐影响这现代人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的传播也应该有一定的改变。

一、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播的新特性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揭开信息化社会的序幕,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而且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回望中华文化历史长河,浏览祖国数千年的非遗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非遗传承的高度自觉。

源于古人日常生活,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孕育非遗文化的空间逐渐消失。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和运用,新媒体能够消除现实与虚拟的界限,通过 VR 等技术浏览,可以在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中畅游,历史画面与现实画面相互叠加,带给浏览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通道,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之美。

是以单项通道的方式进行沟通,而新媒体能建立无所不在的新连接。尤其是随着移动传媒的扩张布局,媒体与人的融入性大大增强,等车、吃饭、跑步这些日常碎片化的时空都充满媒介,为非遗文化充分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及路径研究

辽宁地区具有丰富历史及民俗文化,其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手工艺、民间绘画等非物质文化类型都极具多样性,记录在案的国家级辽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20余项,其中辽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复州皮影戏、、岫岩皮影戏和盖州皮影戏、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岫岩东北大鼓等项目近些年均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体现人类创造力、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纽带。,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运用到视觉传媒领域或新闻媒体领域,既可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量,又可以在设计作品中延续及发展本民族、本地区独特的文化及精神内涵,同时也为视觉传媒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原素材,以现代的新型设计表现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示及延续辽宁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及民俗。

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地域性,我们可以根据其特征并将其以新闻传播的形式引导出来,先给予其庞大的信息量支持,使得它能重新出现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里,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又可以在設计作品中延续及发展本民族、本地区独特的文化及精神内涵,通过现代新文化例如视觉传递等途径以一种新型的表达方式来展示及延续辽宁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及民俗。而现在比较流行的平面设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用唯美的画面展示非物质文化的信息,当然其中还应该包括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并且在精神领域的深度及内涵上也应该有一定的体现,这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拓展了领域,多种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也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可以将经过艺术处理的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视觉图片及数字影像用于这些领域,既可扩大本地域文化的宣传空间,又侧面地向大众宣传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也通过多种手段让大众了解本地区的地域文化及民俗文化,近距离地感受辽宁的本土文化气息,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及推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于比较枯燥,我们还可以选择在动画领域进行宣传,我们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作为展示的载体及表现内容,动画的视觉展示效果新颖而具有趣味性,使观看者更易于接受,理解,尤其在这个青少年慢慢成为中流砥柱的时代,这种方式也为其更好的理解内容提供了便捷性。

由于辽宁的幅员辽阔,地域范围广,而且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时间限制,传承人个人信息采集困难,这对其宣传也有很大的难度。这便需要对动画制作的充分了解,后期制作也必不可少。利用多种数字媒体的传播研究,可以扩大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程度使更多的人群以及大众可以了解到其具体内容,科学普及也应该面向儿童和青少年,可以让其免费参加一些可以实践的非遗体验,用自己动手来了解这一传承,对于动画则可以长期在少年宫,博物馆以及中学中长期播放及宣传,这对大家更直观的了解辽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为传承、延续、保护和发展辽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效益,也为以后青少年更直观地了解这些一直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同时对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促进。

三、结语

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使非遗能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那些民间优秀艺术的传承者,他们掌握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技术发展的现代,传承的关键则是青少年,而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走进课堂不仅使非遗知识深入人心,也是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共同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汇群.用好新媒介助推文化传承创新.光明网,2020

[2]高雨晴.步入新媒体时代的非遗保护方式.今日镇江网,2020 .

[3]尤建丰.文化+新媒体更好的推动非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光明网,2020

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研究成果(L20BMZ002)

通讯作者:陶琳,1981-,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数字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