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

2021-09-10于乾

今古文创 2021年31期
关键词:恩格斯现实意义

【摘要】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恩格斯的平等观对于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两个人”的“平等公理”以及暴力是不平等起源的思想,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是驳斥西方“普世价值”思想的有力武器,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反杜林论》;恩格斯;平等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54-03

杜林通过自创的理论体系阐释他的社会主义理论,自诩实现了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杜林把“两个人”平等公理作为研究现实社会平等问题的理论前提,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第一编·哲学篇“道德和法。平等”一章中,对杜林的平等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进而阐释了自己的平等观。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方法论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而批判杜林平等观的抽象本质。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并未止步于此,通过己见反驳杜林平等观,并把“消极批判”转变为“积极批判”,比较连贯且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提供了理论、解决现实平等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一、《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一)对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批判

恩格斯批判杜林平等观首先从研究问题的关键方法论入手,在第十章“道德与法。平等”开篇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杜林的研究方法实为先验主义的方法。先验主义脱离现实世界,也不关注认识对象本身的特性,而是从认识对象的概念中,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即让对象去适应概念。杜林把概念放在核心位置,让概念去衡量对象,这样思维和意识就不是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之上,而成为一种现成的东西,否定思维和意识依赖于现实世界。杜林用先验主义的方法去研究事物,其结果必然是使杜林滑向唯心主义。

杜林认为纯数学是脱离特殊经验和现实世界的,他只看到了数学的相对独立性,却完全忽视了隐藏于其高度抽象性下的现实基础。而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时,杜林依然使用逻辑推论的方法,将认识对象分为若干个简单要素,再让要素去适应“公理”。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使杜林不可避免地再次身陷唯心主义。恩格斯不仅对此进行批判,还深入分析了杜林使用的实例的性质。恩格斯指出,杜林的思维模式把纷繁多变的现实社会简化为“两个人”,这种思维模式无视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复杂联系,企图以偏概全,这根本不能为分析研究问题奠定基础。即使杜林将“两个人”模型论述得很清楚,但对解决现实问题毫无实际意义,因此,杜林只得把自己的平等观生搬硬套到“两个人”的简单模型中。

(二)对杜林“平等公理”的批判

杜林用自己研究数学的方法研究现实社会中的平等问题,建构了一个并非其原创的“两个人”的简单模型,杜林认为:“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1]在這个模型中,杜林把复杂事物简单化,规定了社会和人的意志都是完全平等的,在他看来,只要社会和人的意志完全平等,道德和法律就是正义的。恩格斯认为杜林的观点充满功利性,而且完全不合实际。

首先,恩格斯认为,男女在任何社会都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平等,杜林的“这两个人应当是这样的:一切民族的, 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一切性别的和个人的特性,以致留在这两个人身上的除了人这个光秃秃的概念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2]而这种臆造最终只会使其自相矛盾。其次,针对这一“公理”,恩格斯假设了三种情况:假设这两个人是两个男人,那么由他们二人组成的社会必会因为没有后代而走向灭亡;假设这两个人是一男一女,二人结合组成家庭,这也将有悖于杜林的平等观。首先要尽量保证二人的平等,其次在道德和法律方面,原始家庭中的男女都是不平等的,不同时期男人和女人的地位也不同;假设这两个人是两个家长,那么就即刻转向公理的对立面了。因为两个家长的平等就证明妇女仍是从属的,所有人就不是完全平等了。最后,恩格斯认为杜林忽视了人的现实性和个人特性,他提出的两个人的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当然,按照杜林的公理也能推出两个人之间不平等的论断。恩格斯借用卢梭的理论进行假设,并用史实论证,驳斥了杜林的“平等公理”。

(三)对暴力是不平等起源谬论的批判

恩格斯还对杜林的暴力是不平等的起源这一谬论进行了批判。杜林认为:“两个意志中,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竟然这样做了,并以暴力来实现他的要求,那就产生了非正义的状态。”[3]杜林又用鲁滨逊和星期五的例子力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在杜林看来,政治关系决定经济关系。恩格斯多次证明暴力只是维系不平等的手段,而不会造成不平等。星期五的屈服真正是基于鲁滨逊的经济状况,因为暴力的实现是以拥有实现暴力的工具为前提的。火枪代替低级武器(如弓箭、长矛等)被生产出来,必须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此,经济力量才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奴役的前提。

针对杜林的这一谬论,卢梭早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就进行了驳斥,恩格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人与人之间无须通过暴力手段就会走向不平等,无论这种不平等是否是自愿形式,奴役终究是奴役。恩格斯还指出杜林对于不平等认识的狭隘性。平等并非绝对的好事,不平等也并非绝对的坏事。恩格斯认为,虽然暴力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不平等,但绝不能误以为其是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发展,社会经济也会随之发展,社会生活中可能会产生不平等现象,意识上因此产生主导和从属观念。因此,应当根据历史条件做具体分析。

二、《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

(一)真正的平等是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

现代社会以前的任何时代,两个不同阶层之间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平等只流行于统治阶级内部,并非在多领域实行的广泛的平等。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无产阶级也随着资产阶级的出现而出现。资产阶级宣传虚假平等,尽可能唆使更多人加入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战争,实现资产阶级一种仅限于其阶级内部的所谓的平等。当资产阶级真正成为统治阶级后,无产阶级便会受尽压迫,政治、经济等层面的真正的平等永远无法实现。恩格斯指出因受当前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限制,分配平等遵循的按劳分配原则仍局限于资产阶级框架内,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时期,就能实现按需分配,真正冲破资产阶级的限制。

因此,自法国大革命开始,无产阶级就十分重视公民的平等权,对资产阶级提出要求,即在各领域拥有平等权,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领域中实行。”[4]他还在《反杜林论》中明确说道:“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5]在这里,恩格斯着重强调了现代社会的真正平等应是每个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多领域的实际的平等,是不分阶级的平等。这无疑促进了无产阶级平等观的普及与发展。

(二)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

恩格斯认为,任何阶级的平等观念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发展着的历史的产物。“平等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这一观念的形成, 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 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6]资产阶级社会的平等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所有者之间进行的等价交换即资产阶级的平等。他们以商品为武器,广泛拓展世界市场,将其他国家的经济活动变为全球性的,将所有民族都卷入资产阶级世界的漩涡,此时资产阶级的商品便可以销往世界各地。同时,还向世界传播了本就不平等的资产阶级平等观。这种带有阶级局限性的价值观为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提供鉴戒,无产阶级由此意识到阶级才是不平等的根源,只有消灭阶级才能实现平等。

恩格斯指出平等并不意味着无差别,他曾说过:“抽象的平等理论,即使在今天以及在今后较长的时期里,也都是荒谬的。没有一个社会主义的无产者或理论家想到要承认自己同布须曼人或火地岛人之间,哪怕同农民或半封建农业短工之间的抽象平等。”[7]可见,恩格斯反对空谈平等,要求结合时代和阶级进行有区别的研究。平等观是历史的、具体的产物,在研究平等问题时,必须把不同的平等观放在不同时代和阶级中。此外,还要考虑在不同领域中平等内涵的差别,有些在道德上被认可的平等,在社会领域却可能被认为是不平等。

(三)消灭阶级是实现平等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阶级的出现打破了人类的平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超出消灭阶级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将流于荒谬,因为阶级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消灭阶级来实现和延续真正的平等。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列宁的肯定:“如果不把平等理解为消灭阶级,平等就是一句空话……恩格斯说得万分正确,平等的概念如果与消灭阶级无关,那就是一种极端愚蠢而荒谬的偏见……”[8]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还提出,如果无产阶级的平等观脱离现实社会,并未起到指导解决现实平等问题的作用,那就是没有意义的。

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平等观念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以新的不平等代替旧的不平等。资产阶级仅仅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并未消灭产生不平等的根源——阶级。无产阶级察觉出资产阶级平等观的虚假性,适时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力求打破阶级限制,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因此,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提出消灭阶级特权的同时,提出了消灭阶级的要求。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消灭阶级,进而消除阶级间的尖锐对立,才是实现平等的根本途径。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念产生并发展于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基础上,此后,经历了自发和自觉阶段,不断走向成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不仅体现了他崇高的革命理想,而且同资产阶级平等观划清了界限。

三、《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平等观的现实意义

(一)有力驳斥了西方“普世价值”的伪平等思想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西方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实行干预,广泛传播“普世价值”的伪平等思想,极力促使人们把“平等”与“普世价值”联系起来,最终达到以“普世价值”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目的。所谓“普世价值”,无非是西方国家一贯鼓吹的“自由”“人权”等思想,他们宣扬的“平等”是被限制于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框架内的伪平等。“普世价值”其实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中国的思想武器。任凭他们如何美化“普世价值”思想,都难掩西方敌对势力的真面目。

基于中国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和“普世价值”思想,一些居心叵测之人贡献了“良策”。他们主张将儒学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一个服务于封建帝王借以维持个人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怎可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无疑是荒谬的。新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与世界交流更甚,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学不仅不可能适用于当代社会,用来解决中国社会公平问题,还会加剧两极分化,激化社会矛盾。因此,面对泥沙俱下的思想浪潮,既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奠定共同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二)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對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包含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则统一于平等;国家层面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民主保障平等的实现,实现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平等,而富强和文明则是在人们实现平等的基础上共建共享;个人层面包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人们在我国得到的平等为爱国和敬业提供动力,而人人平等是诚信和友善的前提。因此,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所有理论都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能够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发挥先进、健康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强大精神力量。此外,它还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人民不断向前,激励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要重视平等的重要作用,加强平等观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社会主义平等观。当代全球化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碰撞频繁,则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四个自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

(三)加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树立并统一平等思想尤为必要。为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產力,需要承认劳动者获得其应得的合法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一原则就恩格斯平等观的最终目标而言,它体现了不平等;就现实历史条件而言,它又是平等的。实行按劳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享建设成果。而恩格斯的平等观将继续指导我们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结合时代特征把握平等思想,基于客观条件推进平等思想。

恩格斯认为,真正的平等是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社会、法治社会。这里的民主是指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权利,国家意义上的民主则是尊重多数人的意愿,保证少数人的权利。统治阶级运用法律的方式管理国家就是法制,被管理者可以依法行使权利和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研究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关于什么是真正平等的思想可以得知,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人们在各领域就要有平等的地位。而这又需要有法制作保障,因此,现阶段要在始终维护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同时,健全法制体系,只有如此,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6.

[2][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1.

[4]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0.

[5]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0.

[8]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1.

作者简介:

于乾,女,河南驻马店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恩格斯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伟人的友谊也有风波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恩格斯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