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现象初探

2021-09-10叶权胜

今古文创 2021年31期
关键词:墓志铭宋代

【摘要】 在宋代墓志铭中常见对志主或其先辈、家人经营土地致富的记述,这是“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契约租佃关系以及“富而助民”思想等影响的结果。而且部分墓志铭中所反映的耕种为重、勤耕可致富、扩耕可保富等观念,这是对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一种认可。经营土地致富是宋代富民阶层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根据墓志铭的记载,探究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现象及原因,有助于促进宋代富民阶层的认识。

【关键词】 宋代;墓志铭;富民阶层;经营土地致富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4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是《从墓志铭看宋代社会中的富民阶层》(ysdyjs2020056)阶段性成果。

古代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农民依靠耕种而生存,但农民想要依靠经营土地致富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宋代墓志铭中存在较多关于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记载,这反映了宋代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中一个新兴阶层的崛起——富民阶层。经营土地致富是富民阶层产生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所以经营土地致富的富农是富民阶层的主要群体。探究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现象对宋代富民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墓志铭的记载除去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因素外,更多是在阐述“经营土地致富”这个现象本身,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从这些记载可认为在宋代农民经营土地致富这一现象较为普遍。

此外,宋代墓志铭中还存在一些如耕种为重、勤耕可致富、扩耕可保富等劝农观念,亦可反映当时认可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社会观念。关于宋代农民经营土地致富问题,学界上已有许多成果①,但缺乏对宋代墓志铭所反映的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现象进行系统地归纳分析。墓志铭是记录志主生平事迹、世系脉络,并带有歌颂性质的文体,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可补正史之缺。

基于此,本文试以宋代墓志铭为中心,分析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现象以及原因,从而进一步认识宋代的富民阶层。

一、墓志铭中宋代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情况

宋代墓志铭中记载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内容大多比较简洁,有的甚至以“治生”“治产”等词语一笔带过,但从这些记载中能够反映出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情况。而宋代富民阶层如何致富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林文勋先生认为宋代富民大多数是依靠土地经营致富[1]123。所以探究宋代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情况有助于认识富民阶层致富的历程。根据宋代墓志铭所记载,农民经营土地致富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农民辛勤耕种,兢兢业业,可以达到富裕。正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所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农民拥有土地,并勤奋劳作,就能创造财富。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在为其兄宗沃撰写墓志铭中写道:“惟兄服勤力穑,肯播肯获,以克干裕厥家。”[2]42宗泽年少时父母就去世了,家境贫苦。而通过他哥哥宗沃勤力耕种农田,使得家境富裕。由此可知,勤奋是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必要条件。李觏曾说:“富者,心有所知,力有所勤,夙兴夜寐,攻苦食淡,以趣天时,听上令也。”[3]90而且勤奋也是富民阶层普遍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薛政超先生认为勤劳是富民成功的要素之一,是他们能成为乡豪和取得财富的重要原因[4]。

第二,经几代人耕种,积累家产,而达富裕之家。以家族为单位居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活方式,这显现出中国人重视家庭、注重传承的观念。在农业社会为主导的古代中国,农民的收成不全是自己享有,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更多的是为后代着想,给子孙留下财产。那么几代人积累的财产,使得后辈成为富民。如《赵和墓志铭》载:“太父諲,父士元,皆隐德不仕。世以服田力。穑为业,冠乡户之甲。”[5]16赵和的太父和父亲都没有做官,以耕种农田为业,勤勤恳恳。几代人耕种的积累从而到达乡中的户籍甲等。由此可知,几代人经营土地从而积累财产致富,不仅反映了农民耕种所获得财富的传承,也体现了古代中国耕种文化的传承。

第三,农民善于治产,量入为出,筹谋策划,以耕种之本可致富。如《张嵩墓志铭》载:“君既壮,服田力穑,益饶于财,又推其余赊贷,以快赢息,□不以□义牟利。延营建第宅,占膏腴为永业,未几以赀豪闻。”[6]张嵩在青壮年时从事农业生产,家财越来越富足。而后将剩余的钱财拿去赊贷,以赚取利息。又新建住宅,占领肥沃的土地,不久作为富豪而闻名。由此可知,农民合理地进行处置经营土地所积累的财富,然后进行再投资如赊贷、购置良田扩大生产等方式,从而可使得财富增多。

二、墓志铭中所见宋代耕种可致富观念

墓志铭除了记载志主本人之外,更多的意义在于将志主或者祖辈的丰功伟绩、品性美德进行传承,以期教导、劝勉子孙。而农业作为富国足民的基础,以及在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思想的影响下,墓志铭记载着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内容,其实反映着耕种可致富的观念。

耕种为重。农业是百姓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所以对于宋代农民来说,以耕种为重,有耕地可劳作,自给自足,这就是一种幸福。如《石再兴墓志铭》载:“四民之最,敦乎本者莫如农,五福之最,厚其生者莫如富。盖衣食饶益,无有求之苦,教由是而行,性由是而谷,礼义由是而生,岂不谓福之厚乎?凿井耕田,日用饮食不用机巧,力穑尽瘁以奉君亲,岂不谓术之善乎?然则致福者必由乎为善,惟农者易资乎为善。吾乡石氏以农致富,富而善者也。”[7]1252由上可知,士农工商这四民中最为敦厚的是农民,农民经营土地致富是五福之最。衣食富裕之后,教化、品性、礼仪都由此而生,这体现的就是耕种为重、宣扬经营土地致富的观念。

从上可知,墓志铭记载农民经营致富的内容可见耕种为重的观念,同时也反映着宋代社会对于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肯定。

勤耕可富。在部分墓志铭中多有记述墓主或其先辈在农业耕种的勤奋从而致富,这其实就是反映了勤奋耕种可以致富的观念。如《祝昌宥墓志铭》载:“公身材魁伟,襟量博达,遇宾亲樽俎间,拍掌豪饮,豁如壮年。尚气节,不藉祖赀,奋臂力穑,忘劳苦。已而业益增,赀至钜万。”[8]638祝昌宥身材魁梧,不依靠祖上的财产,自己奋力耕种,不久土地规模日益扩大,其资产到达巨万。由此可见,墓志中确有通过记述墓志或先辈经营土地致富从而宣扬勤耕可富观念,这不仅是歌颂墓主或其先辈、家人,而且寄托后輩能够勤于农事的愿望。

扩耕可保富。富农也是属于民的范畴,是通过自身努力经营从而达到富裕的,在此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政治特权。与此同时,他们也只能使用经济手段来维持或者扩大自身的财富。马克思认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9]109。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所以当农民通过耕种致富之后,为了能够维持自身的财富,他们开辟土地,购置土地,扩大耕地面积。如《尉文政墓志铭》载:“君性机巧,能治生,趣时合变,莫不中其亿度。十余年间,丰富其家,广置产业近十万贯。故竹园水磨,邸第稻田,莫非冲要。”[10]286尉文政灵活巧妙,善于经营家产,十年间就使得家产达近十万贯。而后他购置竹园、水磨、邸第以及稻田,扩大生产。富农正是属于富民阶层,他们在地方上拥有经济优势,但是没有政治特权,所以为保护以及维持自身的财产,他们往往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而购置良田,扩大生产就是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

概言之,在宋代墓志中可见的耕种可富的观念,这是农民向往耕种以致富的真实写照。即使在宋代商品经济有长足发展的背景下,土地仍是农民致富的根本以及最稳定的投资。

三、宋代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现象普遍出现的原因

农民经营土地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所以依靠土地耕种致富并非易事,但从宋代墓志铭可常见关于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记载。结合宋代客观的时代背景以及农民的主观因素,探究宋代农民能够经营土地致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制度基础。宋代实行自由买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使得土地私有产权进一步发展,打通了农民上升成为富民阶层的通道。

“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并不是完全放任,而是为了加快社会阶层流动,增加社会发展的活力。农民通过辛勤耕种积累钱财,在“不抑兼并”土地政策下得以购置田地,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从而成为富民。这反映了宋代购置土地的机制发生了改变。如《沈景之墓志铭》载:“公既居田里,家贫无以为赀,时时假丐于人以养其母,而处之怡然,未尝辄自怨愤。初欲卜居城东,得乡人所与地于城南之郊外,因置为园宅。□□咸集,俄而成居。又即其旁买田三顷,躬率耕稼,欲以致养。”[11]101沈景之因家庭贫困时常得求助他人来养其母亲。而后沈景之得到乡人赠予的田地,于是开始自力更生。不久他就能买田三顷,亲自耕种来赡养母亲。

由上可知,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满足了农民购置土地、扩大生产的需求,促使他们能通过经营土地走向富裕。

(二)契约租佃制的发展是农民能够经营土地致富的重要保证。在契约租佃制下,田主和佃农双方都努力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田主愿意投资土地,扩大生产规模,以便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更多财富,同时更愿意处理好与佃农之间的关系,让佃农享有自由承佃、优先购买承佃土地、保证佃户经营的稳定性等权利;而佃农则会努力种好自己承佃的土地,以保证自己能继续租种这块土地,从而激发了小农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佃農还需努力维持与田主之间的租佃关系,从而使主佃关系日益紧密。但如果田主任意加租,这种契约关系就容易破裂,而佃农可自由选择重新租佃。如《汪大猷墓志铭》载:“南外宗子初才数房,久益蕃衍,旧廪给不足,而僧田多户绝,豪右增租争佃。公谕见佃人,若受所增最高之数岁以输官,听如其旧。佃户乐从,宗子月给遂足。”

由此可知,当地豪右增加租金,从而争取租佃已户绝的田地。而其佃户却接受了汪大猷所提出更友好的条件。因此,在契约租佃制是田主和佃农经营土地致富的重要保证,在有了契约租佃制及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制度,无论是田主还是佃农大多都会更加辛勤耕种,从而走向富裕。

(三)先富农民的“富而助民”效应。先富裕的农民虽然属于民的范围,但他们在钱财拥有着优势,自觉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他们采取一些措施帮扶乡里农民,促进共同富裕。先富的农民营建水利设施,促进地方农业发展。如《余彦诚墓志铭》载:“某异时游义乌,过流庆陂,见其旁有民田数千亩,比岁沃稔,问之邑人,则曰:彦诚用家钱百万修废堰瀦源水,遇旱岁无高下彼我,均浸之,邻里沾足。”[12]159余彦城出资百万兴修水利,增强农田抗旱能力,让当地农民都能享用水利之便,从而使得当地民田肥沃丰收。富农还赈济救助,帮助困难的农民走出困境。如《连处士墓表》载:“家故多赀,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赀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13]377连处士家里富裕,常资助乡里。在饥年,他以正常市场的价格将粮食出卖,帮助当地农民渡过饥年。

由上可知,先富的农民在富而助民思想影响下,带动着其他农民摆脱困境,走向富裕,并对维系地方社会秩序,推动地方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既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又是他们追求社会地位、话语权的体现。

四、结语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宋代的生产关系以及社会观念较前代发生了变化。从宋代墓志铭中对于墓主或其先辈、家人耕田劳作的记载可知,在“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契约租佃制以及“富而助民”思想的影响下,部分的农民可以通过经营土地致富。农业乃立国之本,对安定社会秩序,稳定民心有着重要作用。宋代墓志铭中耕种为重、勤耕可致富、扩耕可保富等劝农观念正反映了大众对于农业的重视,也是对经营土地能致富的肯定。富农是宋代富民阶层的重要组成者,探究宋代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历程,可加深对宋代富民阶层的认识,从而促进对宋代农业以及社会观念的研究。

注释:

①高楠先生《宋代乡民的致富之道——以农致富》(《宋史研究论丛》,2010年00期)分析影响宋代农民以农致富的条件,并探讨了农民致富的方式、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模式存在南北差异;林文勋先生《唐宋社会变革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提出唐宋时期的富民主要包括经营土地致富者、从事商业致富者、从事手工业致富者,其中依靠土地经营致富者占富民大多数。并由此分析唐宋富民阶层的特征以及其社会影响。刘树友先生《从〈夷坚志〉看宋代农民的多元化经营》(《兰州学刊》,2014年01期)利用《夷坚志》中记载宋代农民从事种植经济作物、种桑养蚕等发家致富的例子,分析宋代农民多元化经营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林文勋.唐宋社会变革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3.

[2](宋)宗泽.宗忠简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2.

[3](宋)李觏.李觏集(卷8 《国用第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1:90.

[4]薛政超.勤俭信智与读书入仕:唐宋“富民”品质特征略论[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10).

[5](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17《宋故赵公墓志铭并序》)[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16.

[6]胡海帆.北京大学图书馆历代墓志拓片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清)谢应起修,刘占卿等纂.宜阳县志(卷16《宋故河南府寿安县石亢宗墓志铭》)[M].//中国方志丛书(第117号)影印光绪七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1968:1252.

[8]余绍宋.龙游县志(卷33文征一《祝君悦道墓志铭》)[M].//中国方志丛书(第80号)影印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1970:638.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9.

[10]乔栋,史家珍.洛阳新获墓志续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86.

[11]徐乃昌.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石刻碑志2 《奉议郎致仕沈公墓志铭》)[M].//《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1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101。

[12](宋)郑刚中.北山文集(卷15《余彦诚墓志铭》)[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59.

[13](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4《连处士墓表》)(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377.

作者简介:

叶权胜,男,广东东莞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史。

猜你喜欢

墓志铭宋代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英语写就的墓志铭始于十四世纪中叶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死去元知万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