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儿童幻想文学的叙事主题

2021-09-10李雪峰

今古文创 2021年31期
关键词:叙事

李雪峰

【摘要】 本文将通过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儿童幻想文学代表作品的细读,综合分析其中典型的叙事主题,强调通过对童话叙事的研究和剖析,为文学研究奠定基础、提供素材,并从中借鉴关于儿童成长教育的宝贵理念。

【关键词】 儿童幻想文学;叙事;主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35-0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安吉拉卡特童话的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020-ZZJH-387)。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无论在作品数量、艺术造诣,还是对后世儿童文学的影响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本文将对英国儿童幻想文学在维多利亚时期的重要作品做以梳理,通过文本细读将其中的典型叙事主题进行分析,厘清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儿童幻想小说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嬗变。

一、爱的主题

狄更斯认为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里,尊重和保留传统童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童话保存了人类的天真,是人类纯洁的精神净土。《金河王》《水孩子》《孤儿雾都》等作品都有蕴含着爱的主题。《金河王》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斯金(John Ruskin,1819— 1900)的经典之作。故事中的弟弟格拉克因为善良正直将圣水用来拯救快要渴死的老人、孩子和小狗,而没有像哥哥一样将圣水滴入河中获取金子,使得金河王履行诺言,恢复了“宝谷”往日的勃勃生机,是格拉克的善良和怜悯之心使“宝谷”获得了重生。

《金河王》中不仅蕴含了善待他人和善待动物的内涵,还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格拉克的善举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使得干枯的河床重新流淌出清澈的河水,宝谷在水的滋润下恢复生机,重新成为美丽、富饶的花园和粮仓,成为真正的金河,而歹毒自私的哥哥们不懂得珍惜的恶行激怒了代表自然力的西南风先生,最终被变成河底的黑石。这一善恶终有报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贪婪和无节制掠夺终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弟弟虽饱受欺辱和虐待却始终心存纯朴爱心,他所代表的人类懂得感恩于大自然的馈赠,体现为人类的生态意识:“人与万物,在这个同一的生态场、‘生态圈’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说人类是其中进化得最好的生物,人类就应当自我意识到这一点,自觉地巩固與自然万物之间的‘亲情’,主动地向自然万物奉献自己的爱心。道德可以帮助人类这个最有可能打乱生态系统的物种进行自我节制。”两个哥哥代表着贪婪、掠夺和对生态的破坏。当今的人类只有学会自我反思,以平等之心处理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改变万物主宰和唯我独尊的心态,才能为生态平衡、和谐生存提供希望。

《自私的巨人》是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篇幅最短但却最著名最富有诗意的。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拥有美丽花园的巨人如何从自私到无私的转变。一直以来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都充满了仁爱主题,如《快乐王子》中,金质塑像将他的赤金部件全部捐给贫苦人,《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为了成全穷学生的爱情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还有《星孩儿》《少年国王》《忠诚的朋友》等故事,都具有仁爱主题的凄美特征。

二、死亡主题

儿童文学中的死亡意象可以展示真善美与假丑恶,用爱、勇气和希望让儿童正确的面对死亡,从而不再对死亡产生恐惧,并且促进儿童获得积极的生命教育。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其含有死亡主题的作品时,无不使用希望、善良等来完成作品,让儿童可以在成长中充满爱和对生活的渴望,在文学作品中更好的接受生命的洗礼,体会到人性以及生命中的美好。

麦克唐纳的童话小说《在北风的背后》从宗教、想象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死亡主题的阐释,玛丽琳·潘伯顿就认为麦克唐纳是在:“利用童话的特质表明死亡不是幸福生活的结束而是另一道幸福之门”,从而帮助人们重建对于死后世界的宗教信仰。主人公小钻石家境贫寒,一天夜里,北风吹掉墙板闯了进来,令小钻石和北风成为好友,北风带着他飞跃城市和教堂、跨过海洋和高山,向他展示人性的善与恶,罪与罚,和他讨论美与丑,生与死。北风的出现让小钻石对去北风的后面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向往,然而最后小钻石却死去了,作者重申道“他们以为他死了,我知道他去北风的背后了”。《在北风的背后》中所营造出的亦幻亦真的梦境体现了小钻石对北风的依恋和对去北风背后的向往,因为在小钻石的眼中高傲威严的北风只会对她选中的善良的人展示她高贵的身姿,而对待邪恶的人则会表现她冷酷无情的一面;在北风的背后“人们生活的自由自在,身体健康,为人公正,人人都像国王或者主教那样,头戴王冠或教冠”。最终,小钻石死了,“一个漂亮的身影,像雪花石膏那样洁白,正躺在床上”,小钻石的死无疑是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无情控诉,而对于童话故事而言,小钻石通过梦境来到了北风的背后,实现了这可怜孩子的愿望,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方,这无疑是对童心的最大慰藉。在儿童文学中,用隐晦的方法描写死亡,让儿童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来接受这一事实,避免将死亡刻画成让儿童感到恐惧的东西,这可能才是相对正确的生命教育方式。

王尔德也在其童话作品中将死亡主题置于尤为突出的地位,使得其作品显示出更加成熟的气质和令人扼腕的悲凉。在《夜莺与玫瑰》《忠实的朋友》《自私的巨人》等小说中的主人公尽管单纯善良,却依然无法逃脱死亡的阴影。这类以死亡为主题的小说完全颠覆了以往童话的美好大团圆模式,然而却并没有营造出恐怖绝望之感,王尔德利用唯美主义的艺术手法描写死亡,呈现出的是凄美悲凉的意蕴,以死亡衬托出生命的可贵,令人对于人世间的种种美好 ——爱情、亲情和友情等等更加珍惜。另一方面,王尔德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儿童美妙的梦境,逐渐引导读者走向成人的思想,揭示了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疏离与冷漠。西方著名学者赫斯基斯·皮尔逊对王尔德这样评价:“凡人类认为严肃的一切事情,如诞生、洗礼、爱情、婚姻、死亡、丧葬、私生以及体面,在他笔下无不受到嘲讽,然而却嘲笑得如此轻松,如此荒诞。”足见王尔德的非同一般,可能也只有拥有这样举重若轻的气概才能将沉重的死亡写出别样的真实。

三、迷失主题

遭遇自我迷失,从迷茫走向清醒,是儿童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儿童幻想文学的写作意义和突出主题之一。《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主人公爱丽丝再从兔子洞进入地下世界之后,就陷入了迷茫和自我迷失当中,她怀疑置身于地下世界的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于是拼命回忆自己曾经的同龄伙伴,已确认自己是否变成了他们中的哪一个。她又试图通过做乘法练习、回忆地理知识和背诵儿歌来判断自己的身份。但在身体几经变大变小之后,爱丽丝的危机感愈加严重,她终于在毛毛虫面前尴尬自疑:“我到底是谁?”这个疑惑也来自毛毛虫的当头一问:“你是谁?”爱丽丝回答说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是谁,“早上起床的时候我还知道自己是谁,可打那以后我已经变了好几回了。”此时的爱丽丝明显感觉到了自我的迷失。小女孩的尴尬境遇实际上是对维多利亚人在巨变和动荡年代对于习以为常的田园岁月的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和疑惑。随后的一系列奇遇使得爱丽丝发现了崭新的自我,一个勇敢运用理智和逻辑反抗权威和荒谬现实的愈加成熟的自我,作者通过这一天真小女孩亦幻亦真的经历一方面展现了主人公破茧成蝶找回崭新自我的蜕变,另一方面折射了维多利亚时代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表现了这个时代的充满矛盾的希望和恐懼。

四、成长主题

19 世纪的英国儿童文学中,有很多作品是以成长为主题而创作,讲述小主人公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最终获得思想上的成熟。可以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也是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爱丽丝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一心想要探索这个世界,并且深信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构成。她善良纯真,充满求知欲;她有同情心,明辨是非。进入奇境之后,她的所有认知在不断地受到冲击和否定,陷入了“自我认同”的危机之中。一路历险爱丽丝完成了找回自我、重建自我的艰巨任务,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成熟,得到了成长。

王尔德的《星孩儿》是对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反写。丑小鸭从出生就面临生存的劫难,在家没有立足之地,外出流浪历经艰辛,他所遇到的所有动物都根据各自的人生哲学来评判他,但他却始终心存信念,隐忍坚毅,终于度过严冬,在春天来临之时展翅高飞。而王尔德的星孩儿天生高贵,面容姣好,从出生就被认为是下凡历劫终成大用的圣人,在众人的崇敬之中星孩儿并没有依照美好的愿望而成长,他自视甚高、傲慢无礼、自私自利。更糟糕的是他竟然失去了同情之心,冷酷无情的对待伤残弱者,虐待动物,这与传统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完全背道而驰。传统童话中主人公们纯真善良的本性是获得故事转机的关键因素,在这里,星孩儿的恶毒无情成了故事转折的推动力,在他赶走了变成乞丐的母亲之后,他原本英俊的面容变得丑陋无比。震惊于此,星孩儿踏上了悔罪与救赎的艰难历程,在历经磨难之后恢复容貌与善良本性,主人公经历了高贵—堕落—反省—成熟这四个阶段,最终成长为伟大的国王。

幻想文学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儿童文学的主流,更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实主义文学一样,幻想文学把握了时代脉搏,反映了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的文化变迁、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剖析,不仅能够为文学研究奠定基础、提供素材,也必然能够从中借鉴关于儿童成长教育的宝贵理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中国儿童幻想文学创作和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对西方经典的借鉴仍十分必要,所以对英国儿童幻想文学的理论研究和文本阐释势必为中国儿童幻想文学的创作研究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American Literature Survey:Nation and Region[M].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2:63.

[2]Colin Manlove.The Fantasy Literature of England[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9:166-167.

[3]John Richetti.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ovel. E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579,581-582.

[4]Marilyn Pemberton. The Ultimate Rite of Passage: Death and Beyond in “The Golden Key” and At the Back of the North Wind,2008(27),35-50.

[5]Peter Hunt.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M]. Great Britain: Routledge press,1999.

[6]舒伟.从工业革命到儿童文学革命: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叙事
浅谈《红楼梦》叙事风格的特色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美学分析
主旋律影片《开罗宣言》叙事分析
满族说部中的英雄叙事模式
《叫我第一名》的叙事风格探析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