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

2021-09-10董小涌

今古文创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

【摘要】 早在古希腊,人们对于幸福就有了初步的概念,苏格拉底对于幸福是这样理解的:美德便是幸福。卢梭对幸福的看法是 : 幸福是做一个有适度财富的人。伊壁鸠鲁则把幸福看作是对生活的满足。在对“幸福”概念的解释上,他们在保留差异的同时彼此具有相似性,而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见解之上进行了新的构思。学者在研究幸福时,则都是在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幸福体系之上的。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进行阐述,也描述其对于现实生活中有无借鉴之处。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幸福;最高的善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47-02

一、幸福作为最高的善

什么是幸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看作是最高的财富。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头就说到,无论哪种工作和实验,人的抉择与实践都是某种的决定。因此,目的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幸福观念和各种事物的存在都有着相同的意义,社会与社会中生存的人都是如此,在生活中人们认为的善便是良好的美德。当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善时,是指善良的品德,善良的人,与之相反的是邪恶。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事物的功能就是好的。只要它是好的并且具有完善性,就可以称其为“善”,一切都会以此为宗旨,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

也就是说,幸福本身就是目的。对幸福的目标的一种看法是,当追求或表现幸福时,就直接获得了幸福。在这个过程和结果中,这就是快乐,而无须改变或抵制它,也就是说,快乐本身就是非常完美的。另一种思考的方式是,亚里士多德使用一种反证明的方法来向人们表明,一辈子娱乐自己是不合逻辑的。亚里士多德解释说:如果一个人一生因平时的短暂娱乐而变得平庸,那么这个过程本质上是痛苦而毫无意义的,在他眼中,这种“幸福”是荒谬的。因此,在此基础上,需要探索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实现幸福。

亚里士多德将“善”作为导致幸福的终点的目的,所有人都通过实践美德来实现这种幸福的终结。终极“善”是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道德活动,也就是说,每一项技术和研究都以“善”为目的,但这种“善”不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是针对自己的,而不是针对他人的,也是唯一的,属于人类的活动。道德和善良与人们的特殊活动有关,这个目标还需要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做好每一件事,使每一件事都变得美好,这是善的终结,而不是最终的善。例如,木匠的目的是制造好家具,建筑师的目的是建造好房子等。“善”是每个人在每种生活实践和技能中都寻求不同的“善”,但这不是最终的“善”。最终的“善”是自给自足的感觉,而优越感是人们对生活的渴望,最终的“善”必须是最终完美的唯一“善”。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将欲望的根源作为终点,而其他事物则都为自己的终点做好了准备,但这只是为自己的终点谋求的最高利益。幸福是人们渴望追求的最完美的事物。就其自身而言,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理智的。为了荣誉、快乐、努力和美德,是为了自己和幸福而选择的,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带来幸福。

因此,亚里士多德继续说:“我们坚持认为幸福是有目的。”最终的好处是在完成时感到满足和自给自足。至高无上的利益就是幸福,也就是说,唯一的终极利益就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至高无上的利益,因此它具有完全自给自足的特征。

二、实现幸福的途径

合乎德行的人必須首先具有良好的美德品质。亚里士多德首先谈论美德,然后谈论幸福的原因是,幸福必须涉及美德,也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人所特有的实现活动,即人的实践和生活活动,在实现程度上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做得很出色,有些人则做得很谦虚。美德是人们的赞美,对一个人来说是好事。美德是值得称赞的品质,它是每一项实际活动的出色完成所拥有的。同时,合乎德行的人要有出色的品质。对于人而言,幸福属于人的实践活动,比如说工匠不仅要有手艺,而且要精益求精。这意味着眼睛不仅要看东西而且要做好。而且,美德不仅是一个人的素质,更是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圆满完成。有两种美德:理智德行和道德德行。理智德性主要是通过教育,即通过不断的学习,因此需要经验和时间。道德德行是不同的,这是生活中养成的好习惯。综上所述,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在平时的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因此,要想做得好,首先要养成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好习惯,使人们拥有被别人称赞的素质。

幸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活动,能够变为现实关键在于人的活动。这里所说的是指人的美德,首先美德是幸福最直接的表现,在追求幸福的途中,任何具体的活动都应是趋向于美好的方向。一个缺少美德的人会走向邪恶,想成为有品格的好人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善即美德。人所做的事情或活动,必须是美好的,要有善的初衷,为此,幸福有其固定的、合乎于善的、有益且良性的社会活动。幸福不在于一天,两天或一件事情,而是在于生活中所有行动和活动都达到最佳和最完美的状态。

其次,幸福的主要特点,便是来自于实践,人的活动必须要在理智的德性之下来开展的,同时也是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区别。正是由于理智德性,人类才有了沉思和幸福。但是仅凭美德是不够的,需要练习。幸福离不开理智德性和实践。如果一个人光有理论而缺乏实践能力,那么它也是无法获得幸福的。为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知识与实践共同交互之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伦理学。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对错的定义与概念作出可以使人幸福的选择。人们不能停留在知识上,要知道实践的统一性,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幸福,而需要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实践活动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要借助自身的力量去努力前进。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给当代的青年人在生活的过程中追求幸福快乐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他把善看作最终方向。生活最终追求的便是幸福,追求幸福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要有认真的实践态度。因此,人们要按照理性的美德实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三、幸福观实现的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始终相信幸福与否对于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人们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进行学习来寻求幸福,同时对于中华民族在传统美德的继续发展下有着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概念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对于当下社会树立幸福的内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也处于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只追求物质的满足的情况,当物质与精神难以达到平衡时,会让人变得糊涂不清,无法对于幸福有一个真正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被很多人所认同,对于现下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启发了人正确幸福观的树立,使人们可以过上更加完善、美好的生活,所追求的最终方向便是幸福,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为此,要以幸福为指导,用理性来面对现实,抛开不切实际的想法,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评析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进步性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所有技术,所有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他在美德的基础上建立了幸福观,通过美德阐述了幸福,并得出以下结论:幸福就是美德。

其次,亚里士多德尊重人类的理性,但并不否认人类的情感欲望和需求,这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所强调的苦行思想并不相同。

此外,亚里士多德从人类生活的感性体验开始,将理性与实践相结合,尊重实践,给了实践很重要的身份,从而分析人们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并讨论美德的幸福。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局限性

由于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时期的特殊历史条件和环境,与现代生活大相径庭,导致在看待他对幸福的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认为冥想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但这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生活,因此它给幸福带来了一种神秘感,使人们难以正确地做出判断。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灵魂合乎品德的实现活动,思辨活动是人的最大幸福,幸福和快乐紧密相连。亚里士多德将个人的命运与城邦國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个人幸福与城邦国家的幸福相同,人们应该牺牲自己的幸福,以在危机时期维护城邦国家的幸福。集体主义提倡团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有时为了团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当前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但是基础比较薄弱。人们常常看不到森林茂盛的树木,因而大多数人只看个人利益,不在乎集体利益,或为自己的利益,不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尽管集体主义的原理是很理论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是很实用。

总而言之,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践行集体主义原则,抵制个人主义的侵蚀,普及和重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大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传有.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J].社会科学,2009,(07).

[2]李兰芬,倪黎.财富、幸福与德性——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J].哲学动态,2006,(10).

[3]储光存.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比较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钟妹贵.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2008,(03).

作者简介:

董小涌,女,汉族,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幸福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露潼的“幸福”
幸福、德行与至善——康德至善学说探析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为了“幸福”的母亲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