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综述

2021-09-10梁家上

今古文创 2021年23期
关键词:康拉德展望研究

【摘要】 近年来,海洋文学的研讨和研究在中国越来越受重视,影响力在逐渐扩大。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整体研究、个案研究、关联性研究三方面梳理国内关于“海洋文学大师”康拉德的海洋小说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前景。

【关键词】 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教育厅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康拉德海洋小说及其共同体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20KY63014)阶段性成果。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走向海洋将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因此,跟海洋有关的科学、文化与文学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和话题,国内关于海洋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与讨论也越来越频繁。宁波大学分别于2008年、2017年、2019年三次召开“海洋文学国际研讨会”。另外,2018年10月,首届海洋文学与文化高层论坛也在宁波召开。伴随着一系列研讨会的举办,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进入海洋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

康拉德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也是公认的海洋文学大师,其小说《“水仙号”的黑水手》 《阴影线》 《台风》《青春》《秘密分享者》《走投无路》等是海洋文学的经典,因此,可以说海洋小说是康拉德研究非常好的切入点,同时也能够结合研究热点和动向。

国内有关康拉德小说的研究起步较早,20年代开始陆续有关于康拉德小说的翻译和介绍,如诵虞的《新近去世的海洋文学家——康拉德》(1924)、樊仲云的《康拉德评传》(1924)等,最有影响的当属老舍的《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我最爱的作家康拉德》。然而,这些文章鲜有关于康拉德海洋小说的评述,真正的关于康拉德海洋小说的研究则到了80年代以后。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内80年代以来有关康拉德海洋小说的研究进行梳理,期望能够对康拉德海洋小说的研究有整体把握。

一、康拉德海洋小说的整体研究

从整理的数据可以看到,国内从整体上对康拉德海洋小说或从海洋角度切入康拉德小说的论文成果约有十余篇。顾亚星的《一位非凡的海洋作家》(1984)虽然主要介绍康拉德的生平,对康拉德海洋小说论述不多,但是却奠定了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的基调。文中认为,康拉德海洋小说着力点不是航海途中的惊险事件,而是表现惊险事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并用来探讨人类道德问题。这些成果大致从三个方面勾勒了康拉德海洋小说的研究风貌。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康拉德海洋小说的寓意。殷企平的《文化即秩序:康拉德海洋故事的寓意》(2017)认为,康拉德海洋小说的意义主要是对西方启蒙运动以降的“进步”话语的盲目信念的批评。康拉德在海洋小说中,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建立健全文化/社会秩序的办法,以此克服此种盲目自信,并起到重塑社会秩序形态的作用。高灵英的《康拉德海洋小说的圣经阐释》(2005)结合康拉德的生平,认为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大海、船长、大副等形象和《圣经》中的上帝、摩西、亚伦等形象极其相似,航海的过程则类似于摩西带着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并以此寄托了康拉德期望祖国波兰能够复兴的美好愿望。

第二,康拉德海洋小说中海洋及其相关意象的分析。吕伟民的《“海是真正的世界”——谈康拉德笔下的大海》(1991)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康拉德海洋小说中“大海”的特质:一方面将大海作为阴暗陆地的对立面,通过对纯洁大海的书写,表达了返归人类自然天性的渴求;一方面通过书写人与海搏斗,展现人的美德与价值;另一方面是将永恒大海與短暂人生进行比照,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寻求的悲观态度。赵庆娟的《原型批评:康拉德笔下“大海”的象征意义》(2005)采用弗莱原型批评理论,挖掘康拉德笔下大海丰富的象征结构,认为“大海”既表达了存在的孤独、疏离,也表达了责任的生存状态和道德旨归,因而海洋在康拉德小说中既是异己的力量,又是精神的共鸣体。李文军、郭莉莉的《共同的方舟——浅析康拉德小说中死亡与轮船意象》(2019)通过分析小说中死亡与轮船意象,揭示了人必不可免的死亡境遇,然而,通过海上共同的方舟——轮船作为纽带,促成人类的团结,以此使得人的精神灵魂获得拯救。蔡云琴的《水一样的柔韧与海一般的刚强——沈从文的〈边城〉与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中水∕海意象比较》(2010)通过比较的方式,探讨中西文化以及民族性格的差异,及其在康拉德和沈从文两位作家作品中的反映。

第三,结合当代批评方法透视康拉德海洋小说意旨。田红的《论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生态观与生命观》(2012)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整体上剖析了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生态观与生命观。文中说道:“康拉德的生态观与生命观是相互影响的。热爱、亲近海洋的生态观使康拉德形成了珍惜生命、珍重感情的生命观,同时,这样一种生命观也促使他的生态观更加坚定。”[1]张茂君的《约瑟夫· 康拉德海洋背景小说解读——以创伤叙事理论为视角》(2019)通过创伤叙事理论,揭示了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集体创伤与个体创伤,以及个体展现的不同的疗伤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康拉德海洋小说的个案研究

本章主要概括国内关于康拉德海洋小说的个案研究,且这些研究是从海洋范畴进行的。这些研究约有12篇论文,其中单独针对《“水仙号”的黑水手》的研究是最多的,共有4篇,其余的《青春》2篇、《阴影线》2篇、《秘密分享者》1篇、《走投无路》1篇,另外2篇是将2部小说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分析。

其一是关于康拉德海洋小说个案的主旨研究。有关《“水仙号”的黑水手》的3篇论文都谈到了小说的道德主题,分别是:王松林的《从〈“水仙号”的黑水手〉看康拉德的道德观》(2007),胡强、彭禹的《生命轻舟扬起道德之帆——论康拉德〈“水仙号”上的黑水手〉的主题》(2008),彭禹的《〈“水仙”号的黑水手〉主题的伦理分析》(2008)。三篇论文都运用了文学伦理学的方法,通过分析英国商船伦理“敬业”“团结”“忠诚”等信念在小说及其人物中的重要体现,揭示了无论是在“船上”或者人类社会中,人所应该具备的精神品格和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够维护“共同体”所应该有的秩序和稳定。同时,在王松林的论文中将之做了进一步的延伸,认为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是道德的存在”这一命题,奠定了康拉德此后小说的主题基调。黄新辉的《陆地与海洋的冲突——评小说〈“水仙号”上的黑水手〉》(2013)认为,在小说中,鲜明地体现了肮脏陆地与纯洁海洋的冲突;在大海中,水手通过与自然的搏斗获得了人生的意义。

而有关《阴影线》的4篇论文,则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王松林的《海洋:一面映照自我的镜子——论康拉德的小说〈阴影线〉的自我意识》(2010)认为,《阴影线》讲述的其实是关于“自我之谜”的故事,小说展示了年轻人如何在老年人的引导下,跨过成长路上的“阴影线”,不断认识自我,并逐步获得成长与成熟,成为道德的存在。海洋参与和见证了人的自我认识与成长。王霞的《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乐观主义主题解读》(2011)则认为康拉德早晚期的两部海洋小说代表作《“水仙号”的黑水手》和《阴影线》表现了康拉德的乐观精神,即人可以通过不断的抗争获得胜利。段汉武、魏祯的《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帝国意识——以〈青春〉和〈阴暗线〉为例》(2013)则结合“海洋”“船只”“水手”三要素,分析了两部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个层面所体现的帝国意识,并希望人们能够辩证认识这种帝国意识,做到批判性学习。安宁的《失落中的真实:康拉德小说〈阴影线〉中的有机共同体思考》(2018)通过结合西方的“共同体”思想,认为康拉德在小说中构筑了“海上共同体”,并通过水手间美好的道德品质,展现了海上共同体生活的崇高形式。然而面对极速变革的社会,“共同体”在逐渐失落,但是康拉德希望抓住这种“失落的真实”。文中说道:“但康拉德仍然看到了它(共同体)的重要性,把它看作现代人生存的希望,加以刻画和宣扬。从中,可以看到康拉德身为作家,对同时代道德伦理传统的思考和批判以及对社会愿景的描述。”[2]

另外,鲍红的《〈秘密的分享者〉之生态批评解读》(2018)以海洋构成的大世界以及由船建构的小世界为背景,通过生态批评的理论视角,揭示了蕴含在小说中的三大危机,即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

其二是从海洋及其相关意象进行的康拉德海洋小说个案研究。这里面有2篇论文与《青春》有关。赵莉的《老船与新世界——约瑟夫 · 康拉德〈青春〉的阅读手记》(2015)分析了“帆船”和“东方世界”两个意象间的张力,并以此解读“青春”的魅力。赵泽余的《论康拉德小说的“海洋”意象——以〈青春〉为例》(2016)从“海洋是困倦灵魂的归宿”和“海洋是青春的战场”两方面来剖析小说中的“海洋”意象的寓意。黄雪芳的《论康拉德小说〈走投无路〉中生命与船的关联》(2014)通过对“船”意象的勾画,刻画了终生与船为伴的个性鲜明的强者形象——惠利船长。

三、其他有关康拉德海洋小说的关联性研究

这一部分主要是从各类著作和论文中搜集到的关于康拉德海洋小说的论述。这些成果虽然不是直接将康拉德海洋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其中关涉到了康拉德海洋小说的内容,也是对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的有益补充。这些内容主要的出处有两类。

一是专著中析出的成果。其中关涉到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的专著主要有3部。刘文霞的《大海的回响:西方海洋文学研究》(2017)年是国内比较系统分析西方海洋文学的专著,其中专门有约20页是针对康拉德海洋小说的分析。文中主要是将有关康拉德海洋小说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要性的整合介绍。另外一本有关海洋文学的专著是汪汉利、王建娟的《外国海洋文学十六讲》(2016),依据题材的不同,将海洋文学划分为十六个章节,其中有关康拉德的章节标题为“海洋文学与帝国”,以小说《台风》为例,通过其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分析,揭示小说中的帝国意识。国内有关康拉德的专著不少,但是涉及对康拉德海洋小说比较有针对性的分析的仅有王松林的《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2008)1部。书中以文学伦理学作为方法,详细分析了康拉德三类小说,即“海洋小说”“丛林小说”“城市小说”。在“海洋小说”一章中,重点分析了《“水仙号”的黑水手》《青春》《台风》《阴影线》四部小说,展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主题,并剖析了康拉德伦理思想的来源——英国商船航海传统伦理和卡莱尔的“工作伦理”。同时,基于康拉德小说整体的视角,洞见了康拉德三类小说伦理道德价值的生发过程及内在联系:“即由海洋小说对航海伦理美德的倡导,到丛林小说对这些美德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丧失的忧虑,再到城市小说对政治生活中道德堕落的揭露以及对道德救赎之路的寻找。”[3]可以说,从道德的角度肯定了“海洋小说”在康拉德创作中的中心地位。赵启光编选的《康拉德小说选》(1985)收录了《阴影线》等5部康拉德海洋小说。该书虽不是研究康拉德的著作,但是选本序言中对康拉德思想来源、写作手法及小说成就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可以说是早期最全面的康拉德研究,对其海洋小说的评点则穿插其中。文中关于康拉德小说中“陆海对立”倾向的分析,已成为康拉德小说研究的共识,并以此鲜明揭示了康拉德海洋小说的特点及价值:“康拉德的确着力描写海洋,但他显然与斯蒂文生等‘海洋作家’不同,他在写海洋的时候,把陆地当作了对应物,并把海洋与陆地的对立引申到自然与社会对立的高度。”[4]可以说,这些论述充满了真知灼见。

二是论文中析出的成果。这类论文主要有4篇,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康拉德海洋小说的研究,但是依然对其有较为详细的分析。侯维瑞的《约瑟夫 · 康拉德的小说创作》(1984)最早将康拉德的小说依据题材划分为三类:航海小说(海洋小说)、丛林小说和社会政治小说,并逐类进行简要的概括分析。在航海小说中,侯维瑞重点分析了《“水仙号”的黑水手》,并认为康拉德的航海小说意义远超一般的冒险故事,具有“心理学的深度”。周华的《康拉德小说的精神家园探究》(2009)结合康拉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康拉德追求精神家园的动因、过程及其精神家园所具有的特质。文中认为,康拉德追寻精神家园的核心,体现的是其对道德的坚守和生命的执着,而海洋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信念正是其追寻精神家园过程的重要一环。杨欣欣的《论小说中的地理空间建构》(2011)从文学地理批评的角度,以康拉德小说中的大海和丛林的地理因素为研究对象,揭示其空间建构的美学意义。文中认为,康拉德小说的海洋空间对情节的推進、人物复杂性格和命运的形构及灵魂的升华起到重要的作用。郭海霞的《论英国海洋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2013)认为英国海洋小说在4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并从“隐形与缺席”“配角与失语”“主角与个性张扬”总结了女性形象发展的三个阶段。论文将康拉德海洋小说的女性形象置于“配角与失语”阶段,认为其女性在小说中基本上是沉默寡言或被男性表述的,是男性形象的陪衬,并且有极强的依附性。

四、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国内关于康拉德海洋小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特别是近十余年的研究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批评方法对康拉德海洋小说进行开拓,运用了包括文学伦理学、生态批评、文学地理学、原型批评、创伤叙事理论、后殖民主义等多种批评方法,对康拉德海洋小说的主题、人物(包括女性形象)、意象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开掘,开创了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的新局面。但是也还有一些遗憾和不足,尚有很大的继续开拓的空间。

其一,海洋小说研究在康拉德研究中比重较低。在中国,曾经的康拉德一度以海洋作家著称,甚至只以海洋作家著称,可见其海洋小说的分量,然而,关于其海洋小说的研究却很少。另外,随着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康拉德作为海洋作家的声望在消退,关于其丛林小說、政治小说的研究却不断涌现,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海洋小说在康拉德创作中“三分天下”,但是与另外两类小说的成果相比,关于海洋小说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可以说这些成果与其作品的重要性本身尚不匹配。

其二,康拉德海洋小说整体的系统性研究匮乏。回顾国内的康拉德海洋小说研究可以发现,海洋小说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多是针对某一两部海洋小说的个案研究,或者是关于海洋小说的局部研究,真正从整体上对海洋小说做系统研究的有分量的成果目前还没有看到。

其三,康拉德海洋小说的研究尚有待拓展和深入。苏璇的《认识、生存与写作:康拉德“海洋”的多维界定》(2019)虽不是研究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但对其海洋小说研究的诊断却较为准确:“海洋最为直接关联的是人的存在问题,然而目前在学界尚且没有研究对康拉德的大海进行比较有深度的存在主义切入,将海洋空间视作个人意志和主体性的实现空间,对康拉德的大海如何为人们带来生存启示进行分析的研究比较罕见。”[5]另外,在“第三届海洋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到的“海洋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海洋文学与国家型构之关系”等等前沿议题在康拉德海洋小说上还有较大的研究开拓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田红.论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生态观与生命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2:34.

[2]安宁.失落中的真实:康拉德小说《阴影线》中的有机共同体思考[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1):123-124.

[3]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4]赵启光编选.康拉德小说选[M].袁家骅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

[5]苏璇.认识、生存与写作:康拉德“海洋”的多维界定[D].华东师范大学,2019:11.

作者简介:

梁家上,男,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西方海洋文学。

猜你喜欢

康拉德展望研究
懒人科学家:躺着就拿了诺贝尔奖!
康拉德·希尔顿,用微笑缔造酒店王朝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康拉德改名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