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美乡村,远离尘嚣

2021-09-10杜毛毛姜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哈代托马斯

杜毛毛 姜莉

摘  要: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最具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渗透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自身的精神世界的多重生態关照。本文以鲁枢元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哈代作品生态环境状态及生态异化产生的原因,进而看到作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及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夙愿。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02

“性格”总体可以概括为人在对现实考量中形成的稳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等个性化特征,而“环境”既包含“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总和,也包含“对人的心理发生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的心理环境,其中心理环境又以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社会关系为重要依托。因此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深深地渗透着哈代对人类命运以及人与自身生存空间的历史关照。同时了解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醒人们树立保护环境和社会生态的意识三方面是其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鲁枢元是我国著名生态学方面的专家,他在关于生态方面的研究中,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西方生态学综合分析创新后,提出使用生态三分法进行立体和全面的审视人类生存的环境。本文中哈代小说展现出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的种种状况,可通过鲁枢元对生态评判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表述,让读者看到哈代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主义者。

一、远离尘嚣,回归自然

鲁枢元长期从事文学跨界研究,在生态批评及生态文艺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贡献。他提出生态三分法,他主张的生态批评包含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在哈代的笔下,自然人类息息相关,二者始终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与人类互相映照和影响,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会反噬自身,只有回归和爱护自然,才能获得心灵的平静、收获生命的意义。

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是英国南部农村遗留下的一方净土,它遗世独立,悄然于世间,这里既没有都市的繁华,也没有城镇的冲天尘烟,是存在于工业化大浪潮中的世外桃源。哈代精心绘制了家乡大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环境幽僻,民风古朴。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领略到英国乡村的壮阔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虽然哈代书写的大自然是如此美好,实际上哈代的生活环境与其描写得恰恰相反,处于资本主义文明侵袭的维多利亚时代,现代工业文明下人类无限地索取逐渐破坏了和谐的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敌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想要从备受煎熬的时代中挣脱出来,在心灵上获得归属感,那么就需要人们回到以往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中,这是哈代所主张的。因此,在“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时常会流露出哈代敬畏自然、回归自然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回归自然的人物角色,《远离尘嚣》中的女主人公巴丝谢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哈代将这部小说命名为《远离尘嚣》,也是向当时的人们呼吁回归自然,回归简朴的生活,抵制工业文明对大自然无情地破坏。

二、社会疏离,隔膜

鲁枢元在相关研究中表示,人类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是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研究对象。哈代生活在经济政治高度发达的维多利亚时期,工业革命达到了巅峰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工业化的出现,同时人们因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其价值观受到一定影响,且生活方式也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改善。从而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艰难,自然本性中真诚与善良的品质逐渐被自私冷漠所代替,彼此之间的信任也受到了威胁。而这种现象,在《卡斯特桥市长》小说中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首先,往日以热情好客、善良质朴著称的威塞克斯人在慢慢的改变。原本所拥有的优秀品质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最能够直接体现的就是他们亲眼目睹了亨察德在醉酒后拍卖妻子的全过程后,本应伸出援助之手,但却始终熟视无睹,冷漠以对,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人为了达到目的都不择手段了吗?这个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赞赏。因此工业化的发展反而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异化,和谐的社会生态逐渐被打破并慢慢走向疏离。其次,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也体现在淡漠的家庭关系中。在小说开头,亨察德和家人走在路上,“亨查德与家人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日常交流,有时感觉到妻子的话语有些无聊,在行走的过程中,两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肢体接触,而亨查德也有意避开。”这可以看出,亨查德并不在意两人之间的感情,也不会考虑妻子的感受,他认为我可以对妻子进行明码标价,作为一件商品出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却造就了这样一群无视人间冷暖、淡漠亲情、唯利益至上,追求物质享受,自私自利的社会怪人。

另外,导致社会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上述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变化,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无论在自小成长的家乡马里格林,还是励志奋斗的梦想之地基督寺,抑或是艰难求生,颠沛流离的各种地方都与环境格格不入。裘德在马里格林德生活是孤独凄凉的。父母双亡,孤独无依的裘德被姑婆收养,裘德在这个地方得不到亲情的滋养,朋友的依靠,因此裘德在这样异化的社会环境里没有一丝安全感,而裘德的梦想也在基督寺遭到了幻灭。裘德面对残酷的现实,居无定所,只好去一个新城市另谋出路,即奥尔德布里克汉。但是裘德与淑的同居在别人眼里是离经叛道、不容于世的。压抑的社会气氛始终压抑着他们,没人愿意给他们理解和宽容,整个社会像一个无情的牢笼,将他们深困其中。

三、迷失自我,感情扭曲

何为精神生态,即个体与精神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人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是目前精神生态研究的主要方向。具体主要包括:其一,个体精神是否能够健康向上发展;其二,整个精神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否完善、平衡。生态批评不仅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聚焦于更深,更宽广的人的精神领域。哈代的“环境与性格”小说不仅前瞻性地渗透了对自然、社会惨遭破坏的关注,同时也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异化与疏离。

《远离尘嚣》文中的特洛伊从小就深受资本主义教育的影响,造就了其善变、没有责任感、无拘无束、唯利是图,并且“唯我主义”的性格。在他的行事风格中,他只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办事从来不会考虑其在外因素的影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始终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位,始终遵循利益第一的行事原则。然而由于性格原因在爱情中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最终都导致无疾而终,并不能长久地维持一段感情。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物克莱也是精神生态失衡的一个典型。克莱最初因为苔丝自身独特气质所吸引,从此以后便无法忘掉,下定决心要娶她为妻,虽然中间过程有些曲折,但结果还是好的,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彼此惺惺相惜海誓山盟,都期待着婚后美好的生活。但在新婚之夜,当听到苔丝曾被玷污的事实,克莱难以接受,选择了逃避,完全显露出其没有担当自私自利的人性。他无法接受不再纯洁的苔丝,曾经的感情在现实面前变得异常脆弱,甚至不堪一击。他并没有对苔丝进行陪伴与安慰,而是选择抛弃妻子远走他乡,甚至连一句告别的话也没讲。致使鼓足勇气重新生活的苔丝再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一度面临绝望。

四、结语

从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眼中,社会的变迁是短暂的,只有自然和人类的生存才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亘古不变的命题。哈代更深层次地关注人类生存空间,渴望还乡,远离城镇的喧嚣与躁动,渴求拥有和谐宁静的精神家园,这些都展示出哈代无疑是一位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人文主义者。哈代对环境及人类命运的关注对近现代出现的生态批评思想起到了启示的作用。当今世界,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需要世界各国人们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致力于环境的保护;当今世界更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人类社会和精神生态家园的构建,相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陈桂霞.以深层生态学的价值观论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胡髭老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74.

[2]符蓉.从生態批评的角度解读哈代的“威塞克斯”[J].考试周刊,2011(81):23-24.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英]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M].韩丽,静生,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5][英]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M].刘跃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6][英]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M].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张咏梅)

收稿日期:2021-06-04 修改日期:2021-07-14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话语体系下英国文学思政育人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CWZJ50);烟台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助力烟台文化强市战略”阶段性研究成果(2020YTSK-274)

作者简介:杜毛毛(1996—),女,山东烟台人,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硕士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姜莉(1973—),女,吉林榆树人,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文学及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哈代托马斯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画与理
托马斯的一节课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哈代之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