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地区运河音乐文化的特征及创新文化传播研究

2021-09-07陈锐

艺术评鉴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宿迁传播

陈锐

摘要:宿迁地区有着丰富的运河音乐文化,因京杭大运河的经过,宿迁不仅人文丰富,并且有着多样的音乐文化,总体呈现出音乐文化体裁丰富,形式独特的特点,其中还有很多艺术形式被列入了非遗的项目之中。但问题在于,宿迁独特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模式仍然相对自然,并没有形成诸如其他产业一样由点到面系统的发展模式。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宿迁运河的音乐文化在人们审美变化、“互联网+”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甚至很多艺术形式被列为了亟需保护的濒危艺术。本文将对宿迁运河文化的历史及发展进行梳理,了解宿迁地区运河音乐文化的前世今生,在音乐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从共同发展、新媒体运用、创新艺术以及模式构建等四个方面研究宿迁运河音乐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关键词:宿迁  运河音乐文化  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04-03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生命的象征,而有河流经过的地方必然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宿迁市是我国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宿迁又名水城,其因为京杭大运河的经过而得名,水资源的丰富使宿迁自古以来便享有华夏文明之脉、江苏文明之根、淮河文明之源、楚汉文化之魂”之称。宿迁运河位于苏北运河中段,占据“中运河”地理优势,造就了种类丰富且历史久远的运河音乐文化生态。其中,劳动号子、说唱艺术以及淮红戏等均是宿迁地区特有的艺术体裁,这些音乐文化随着河流的流向逐渐传播至江苏乃至更远的地方,是江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独特的音乐文化正在逐渐黯淡,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然无法适应潮流。如何利用迎合时代性的资源使宿迁运河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效果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宿迁运河音乐文化的历史及发展

(一)宿迁运河音乐文化的产生历史

宿迁是一座全城被水环绕的城市,因总体海拔较低,被世人誉为南方水乡的代表。在音乐文化方面,宿迁与其他南方地区相比有着起步早,种类多、艺术性强的特点。音乐文化的繁荣在于历史的积淀,南方地区在我国古代的发展相对北方来说处于落后状态,而宿迁地区则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宿迁在古时属于吴越地区,属于江苏省的北部,因临近徐州,故与我国北方联系密切,加之京杭大运河早在隋朝时期就已经完工,作为运河南下必经之路的宿迁,有着比其他南方地区更为快速的发展条件。与此同时,吴越地区通过长时间的发展与积累也成为了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古时人口的迁徙为宿迁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也使得宿迁地区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南方地区独特的南北贯通的音乐文化特点。如宿迁特有的劳动号子便是从黄河两岸逐渐传播过来,并形成了宿迁特有的打夯调。再如苏州的琴书与大鼓也是通过宿迁逐渐北上传播到我国北方。宿迁更像是文化桥梁,衔接于南北之间,为音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宿迁地区运河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

从宿迁地区运河音乐文化的阐述可以看出,宿迁音乐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京杭运河对文化的传输功能。也正是因为运河的畅通,使得宿迁地区的音乐文化自古以来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从秦朝的吴歌开始,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宿迁运河音乐文化一直没有间断发展的步伐,尤其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使得宿迁音乐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活跃。直至今日,宿迁本土的音乐仍保持着较为古老的形式,这也使得宿迁很多音乐文化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宿迁特有的苏北大鼓是第一批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之中,而传统戏曲淮红戏也在2015年被收录于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不能否认的是,虽然宿迁的音乐文化有着诸多殊荣,但近年来的发展并不乐观,较活跃的地区也保持在苏州范围内,相比于同为江苏地区的昆曲则略显暗淡。众所周知,在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宿迁运河音乐文化安于现状,就会被外来的音乐文化渐渐冲淡。昆曲的成功在于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这也是宿迁运河音乐文化需要虚心借鉴的方面,这也是我国很多地区只知昆曲不知宿遷的根本原因。

二、宿迁地区运河音乐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我国劳动时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众多民间音乐艺术中流传最广、传唱度最高的音乐文化。宿迁地区作为我国南北的桥梁与运河要道,在从古至今的开发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从劳动号子来看,沭阳地区的“打硪子”和“喊硪号”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劳动号子。这两种劳动号子起源于我国的20世纪80年代,当时人们为了建房与修路,又没有机械化的工具,人们就需要用到类似圆墩一样的工具为建筑打地基,这里的圆墩就被称作“硪”。首先,因为打硪需要多人同时用力,做到整齐划一,用力均匀,其中就会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喊口号,在听到口号后其余人等同时迎合,其他人则打硪,号子由此孕育而生。如沭阳钱集人喊硪号子先由负责人领唱:叫你来哟;然后众人回应:喂呀呵呵 哎呀哈嗨嗨。而口号与应和也会随着用力的不同变化或者增多。

其次,打硪号子与其他大型集体的劳动号子不同,从节奏方面来看,宿迁地区的打硪号子更为鲜明,这是因为打硪劳动属于小型团体,一般不会超过十人,而且人与人的间隔非常紧密,这也形成了节奏感强烈的特点。与此同时,因为劳动节奏的紧密,打硪号子的旋律性并没有其他慢节奏劳动的号子强烈。总体来说,宿迁地区的打硪号子具有形式粗狂、节奏鲜明的艺术特征。“打硪子”和“喊硪号”作为宿迁地区特有的劳动号子已经被收录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之中。

(二)形式丰富的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宿迁地区丰富的说唱艺术为宿迁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苏北大鼓又被称为宿迁大鼓,是宿迁地区传统的说唱艺术,而苏北大鼓的起源则与运河有着不解的姻缘。众所周知,我国的说唱艺术如梨花大鼓、西河大鼓均产生于山东与河南一带,也正是运河的经过使得说唱艺术在宿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苏北大鼓。苏北大鼓与其他地区短篇的说唱艺术不同,早在建国初期苏北大鼓就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体系,加之抗日战争时期大量艺人为了寻找良好的艺术氛围而南下,使得苏北大鼓兼收了诸多流派的精华,这也是苏北大鼓多以长篇为主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在内容方面,苏北大鼓多以英雄事迹与历史故事为主,如《金枪北宋》《岳传》以及建国后创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从作品诉说的历史故事中也可以看出苏北大鼓的发展轨迹,几乎贯穿于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最后,苏北大鼓对技术的要求极强,说唱与表演均由一人完成,一个人在表演中手拿两片月牙型钢板为自己伴奏,表演则分为手势、眼神、肢体以及步伐,身体中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有涉及。直至今日,苏北大鼓仍然活跃在宿迁的各个领域之中,即使在宿迁的街头巷尾或者公园之中均能够见到爱好者的表演。

(三)悠久的戏曲文化与氛围

淮红戏是最早源于宿迁地区的说唱艺术,由宿迁地区的民间小调发展而来,最初成型于我国的清朝时期,当时因为戏曲的良好氛围使得淮红戏在苏州地区广泛流传,淮红戏由起初几个主要主调扩展成了近百种民歌小调。在演唱方面,淮红戏是以演唱为主的曲种,除了演唱,在节日或者大型演出中,淮红戏也能够兼容多种表演形式,以烘托热闹的氛围。如表演者会以跑旱船的表演形式,演唱英雄的事迹以及祝贺吉庆的唱词。这种形式也使得淮红戏被称为旱船调。在结构方面,淮红戏采用的是统一性较强的曲牌体,但因为南北戏曲文化的兼容,也有少部分剧目采用的是板腔体。值得注意的是,淮红戏是因为其特色的主调为【满江红】而得名于淮红,在淮红戏的剧目中,只要是曲牌体就必须先以【满江红】为主体曲牌,然后再加入若干曲牌形成统一的套曲。这样的形式看似较为单一且缺少变化,但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却是宿迁戏曲文化当中最大的特色,这样的结构形式也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宿迁运河音乐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研究

(一)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宿迁运河音乐文化虽然发展至今并没有像其他濒危的传统音乐文化一样停滞不前,但其面临的局面也不容乐观,这是因为宿迁地区运河音乐文化虽然繁荣,但并没有像昆曲、京剧等形成系统的运营模式,这也使得宿迁地区的音乐文化仅能够在本地以及周边地区传播,在外来文化的压力下,这种自保有余而擴张动力不足的传统传播模式只能够被渐渐挤压,从而逐渐失去竞争力。所以,为了更好地传播宿迁地区运河音乐文化就必须将现有的资源整合起来,报团取暖,从而形成共同发展的模式。在具体的运营中,各民间团体或个人可以组成固定的团体,以团体的形式承接各地或景区的演出,团体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很难见到收益,需要依靠“量”的积累才能够维持运营,但如果能够坚持下来就能够形成本团体的精品栏目,从而达到由“量”转“质”的突破。与此同时,随着各个团体的不断壮大,各地政府以及机构可以再对各团体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最终形成宿迁音乐文化的品牌。不断整合的模式虽然凸显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性,对于个体以及规模较小的团体也具有一定的打击,只要控制得当,将竞争维持在良性的层面上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宿迁音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网络优先与时俱进

互联网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打击是致命的,很多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正是因为网络传播不利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宿迁地区运河音乐文化在当地以及周边地区有着良好的根基,之所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更好的传播是因为没有广泛地利用与时俱进的传播手段而导致的。要想获得更多的关注就需要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让宿迁地区的各个音乐文化尽可能的展现在世人的眼中。网络传播是宿迁音乐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但问题在于通过网络传播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良好的效益,只有通过精心的运营和长期的坚持才能够有所收获。所以,宿迁运河音乐文化如果想要在网络中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就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首先,各团体或个人需要建立健全的维护模式,不能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积极将相关视频上传到自媒体中才能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

(三)创新形式适应审美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下最主流、最广泛的传播手段互联网可谓是当之无愧。但问题在于,互联网是年轻人的天下,传统的音乐文化即使进入各大网络平台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关注。所以,对内容的创新是宿迁运河音乐文化在互联网获得良好传播的保障。有观点认为,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新就等于失去了传统韵味,但笔者认为,在保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是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只有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如苏北大鼓较长的篇幅限制了其在网络中的传播,我们则可以利用先进的剪辑软件对关键部分进行剪辑与拼凑,或者在不改变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对节奏的快慢、表演的穿着进行变化,只要带有时代的元素就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提升在网络中的竞争力。

(四)多方结合构建模式

音乐文化的传播仅凭本行业内的力度是远远不足的,除了需要利用大众的力量以外,更重要的在于形成“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即让宿迁运河音乐文化进入到各个行业之中,从而打造优势产业,带动音乐文化,使用先进带动后进的传播策略。其中,教育行业是宿迁音乐文化契合度较高的行业之一,首先,教育行业有着广泛的年轻群体,年轻人是保证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保障;其次,利用教育的手段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刻的理解音乐内容,从而以兴趣培养的角度出发帮学生建立起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当然,除了教育行业,其他行业如旅游、农业农村等均能够有效带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所以,只有多方结合其他产业,构建起系统的音乐文化传播体系,将宿迁运河音乐文化带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突出整个地区的文化属性,打造一个特色、健康、长效的运河音乐文化品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宿迁运河音乐文化的历史及发展出发,对具有特色的宿迁音乐文化进行了系统介绍,从宿迁运河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出,宿迁虽然有多彩多样的传统音乐文化,但其发展状态仍然相对自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播体系。所以,当务之急在于打开宿迁运河音乐文化传播的窗口,让本地音乐文化有组织、有规划地可持续发展下去。笔者将在未来的工作中针对传播的方法与途径进行研究,从而为进一步促进宿迁运河音乐文化的繁荣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岩,潘天波.大运河文化的媒介化传播策略[J].戏剧之家,2019(16):208-209.

[2]张旭媛.融合与创新:文创视域下大运河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9(25):117-119.

[3]蔡兆银,蔡润民.宿迁特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谋划刍议[J].江苏地方志,2020(06):18-22.

猜你喜欢

宿迁传播
The Way of Writing an Attractive Cover Letter Through Receptive Aesthetic Theory
大运河·宿迁
以文化为支撑撬动宿迁融进“一带一路”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