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风筝的人》之风筝意象解读

2021-09-06季泠然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救赎风筝

季泠然

内容摘要: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源于风筝,又结束于风筝。本文通过解读风筝在小说叙事中的隐喻与意象,剖析了主人公自我救赎与自我身份构建之路,进而揭示了忠贞与背叛,悔罪与救赎等复杂的人性纠结。

关键词:风筝 意象 救赎 人性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放起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直到最后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飞翔才告结束。真正的乐趣在于,当有风筝被割断,追风筝的人就会飞奔去追,追逐场面十分热烈。作为一个追风筝的人,最大的荣耀就是在比赛中捡到最后一个掉落的风筝,将其挂在壁炉之下,供人们羡慕品评、击节赞叹。

小说《追風筝的人》:一切都源于风筝,一切又都结束于风筝。风筝在作者叙事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意向。作者用平淡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为我们真实而又艺术地还原了战乱时期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还原一了段曲折离奇又感人至深的人性救赎故事。

故事在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展开,阿米尔是主人家的少爷,哈桑是主人家仆人的儿子。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形影不离。他们身份地位悬殊,却被同一个人喂养长大。阿米尔生母因难产而死,哈桑母亲生下他后,就和别人私奔了,两人可谓是同病相怜。哈桑是一个厉害的追风筝的人,而阿米尔的特长是“说故事”。在那个弥漫着硝烟战火的年代,这样奇妙的组合,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坚贞的忠诚,交织着懦弱的背叛。

“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仆人对于主人的忠诚,虽然早已成为现代人心中的笑话,但却是小仆人哈桑的人生执念。一天,在回家途中,少爷阿米尔遭到小恶霸阿塞夫的欺负。哈桑害怕急了,但他为了保护少爷,毅然颤抖着双手将弹弓瞄准阿塞夫,使阿塞夫悻悻而退。没过多久,喀布尔风筝大赛如期举行,阿米尔只要再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线的风筝,就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他对那只断线风筝的渴望达到极点。哈桑拼尽全力要帮助少爷完成心愿,他拼命地向着风筝飞奔。意外出现了,阿塞夫拦住了哈桑的去路,对他百般凌辱。因为不愿失去少爷的风筝,哈桑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幕刚好被外出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到,阿米尔胆怯了,懦弱的他没有像哈桑为了他那样挺身而出,像只受到惊吓的老鼠躲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同伴忍受暴行。带着伤痛回来了,哈桑带着最后断线的风筝回来了,他把伤痛埋在心底,对所受的暴行只字不提。为了少爷他无怨无悔,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

这却使得阿米尔的内心倍受折磨,做少爷的心理优越感受到挫折。阿米尔不仅没有心存感激,反而妒心大起,他不能承受哈桑在人格上完胜于他。阿米尔觉得,哈桑必须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外,只有这样才能消减自己内心的负罪感。于是,阿米尔将自己价格昂贵的手表偷偷放在哈桑的床上,诬陷他是个小偷,哈桑只能离开了阿米尔的家。

小说如果到这里结束,可能会带给人更强烈的情感冲击,愤怒和失望将占据读者的内心:哈桑的爱无可挑剔,阿米尔凭什么把自己内心的纠结怪罪在别人头上?但是,揭示人性的黑暗与丑恶并不是作者的本意。背叛与救赎,丑恶与真善,互相交织,最终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使我们在暗夜里最终看见美丽的星光以及姗姗而来的晨曦,才是作者创作的初心。那句“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才是这篇小说的“文眼”。

那个曾经“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成为记忆中永远无法磨灭的影像。“救赎”时时扰动着阿米尔的心弦,使他不远万里回到故乡,寻找到那个能为之“千千万万遍”的托付。到此,作者完成了想要表达的完整人性。

当我们欺骗着、愚弄着一个十分信任、忠诚于我们的人,我们最无法面对的不是他的怨恨甚至敌视,而是他那种一如既往的真诚与忠贞。这或许是普遍的人性。哈桑习惯于自己仆人的地位,习惯于忠贞地被支配,但对于哈桑却不是奴性,而是出于本真,他的心像一颗清澈无暇的水晶。这才阿米尔于是惧怕起来了,因为哈桑的忠贞反衬出他的胆怯与懦弱,卑劣与自私,成为他的内心不可承受之重。阿米尔对哈桑一次又一次侮辱、伤害、背叛,体现出来的正是其内心的挣扎与反抗。

正如前文所述,展现人性的丑恶并不是作者的目的,而是启示读者不要苛责阿米尔,即使他选择了说谎与逃避。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住着一个阿米尔:懦弱、胆怯,但又敏感自私,心怀妒忌。反过来看,对人性的弱点表露出来的痛苦,正是人们道德感存在的表象;对自己最忠贞的伙伴施恶,带给阿米尔的是无法言喻的苦痛,是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良心谴责。正因如此,才阿米尔他永远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悉心照顾,视如己出,才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道德救赎。

阿富汗纷飞的战火,迫使阿米尔不得不跟随父亲远避美国。许多年过去,那些陈年旧事并没有随时间湮没,反而会在不经意间爬上阿米尔心头。哈桑啊哈桑,他就像一根刺,一直插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不思量,自难忘”。一次不经意间,阿米尔得知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万千往事涌上心头。他决定重返战乱中的阿富汗,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好好报答他,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哈桑已经被塔利班残忍地杀害了,所幸哈桑的儿子还活着。阿米尔义冲破了重重艰险,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自己的侄子,带到美国亲自抚养。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设法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以救赎。”这是在故事结束后阿米尔的内心独白。他是想偿还哈桑,还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抑或兼而有之,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在这段独白里,我们分明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仆人哈桑,和性格复杂的阿米尔相比,单纯得像个符号。他忠诚、勇敢、善良,在他心目中,少爷阿米尔决定着他的命运,他也只为阿米尔无怨无悔地活着。阿米尔视他为仆人,目睹他被打却袖手旁观,嘲笑他目不识丁,甚至诬陷他偷窃。但只要是阿米尔做的,无论什么哈桑都能原谅。他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而惨遭杀害,他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你也许会嘲笑哈桑的愚忠,替他惋惜,为他不平,但他那种如水晶般纯净的信任、忠诚和爱,不正是天使般的存在吗?即使他兔唇又如何,那也是天使深深的吻痕呀!

《追风筝的人》带给读者的震撼,不仅是社会的复杂,更是人性的锤炼。我们所苦苦追寻的人性光辉,其实是我们曾经触手可及的,但那时我们意识不到它的珍贵。因为对于我们的心灵,除了展现给世人的一面,还有许多连自己也无法看清的角落,但在那里,却隐藏着人性的本质。人生的戏码不断上演,有的将它蒙上灰层,有的为它洗涤污垢,但往往因为那些交织着遗憾的美丽,人生才有了纪念的价值。

小说中流淌着亲情、友情,更有着超乎其上的道德力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仅会为主人公多舛的命运唏嘘感叹,也往往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突遇强敌时的恐惧,无能为力时的痛苦,袖手旁观时的纠结,伤害友朋时的矛盾,逃避现实时的无奈,还有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自我救赎的冲动。情感虽然复杂,却丝毫没有违和感,因为一切都是情势突变时不假思索的、本能的真实反应。在夜深人静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其中,促使我们审视自己内心的缺漏。我们到底在追什么?风筝何在?胡赛尼的笔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不动声色中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真实解剖出来,入木三分却毫不哗众取宠。

小说的结局并不圆满,掺杂着些许苦涩与酸楚,勉强给人以安慰,但人生从来都是如此:犯错,错过,追悔,再用余生去救赎。

就像阿米尔和哈桑一样,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难以割舍的风筝时刻在摇曳着,无论它意味什么,都要去勇敢地去追逐啊!不是吗,在一生中,人们都不停的在追着什么,只是我们心里并不清楚在追什么,它就像断线的风筝,忽近忽远,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追风筝人都一如既往。

人性如此,人生亦如此。

参考文献

[1]柴蕊.成长和救赎:《追风筝的人》的成长小说解读[D].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12

[2]魏红梅.《追风筝的人》:极端境遇下的人生揭示[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5.6.1

[3]王慧敏.身份流散下的精神守望与追寻——论《追风筝的人》的流散主题与身份构建[J].荆蓁.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2

[4]曾志宏.《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对身份认同感的追逐[J].电影文学.2014.04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救赎风筝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