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对高职院校学生影响力研究

2021-09-06薛新萍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网络语言高职学生

薛新萍

内容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针对网络语言对其双面影响及成因进行分析阐述,在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客观对待网络语言,提高网络素养等方面提出操作性更强的对策,以发扬网络语言的现代优势,规避不利影响,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用科学、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使其沿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言 高职学生 规范 影响力 网络素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8月13日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1],其中20至29岁青年网民达26.8%。

语言是在社会中产生的人类进行理性思维的工具。网络语言是近年来在网络环境下现代汉语的变异而产生的新兴语体。于根元在《中国网络词语词典》中,把“网络语言”定义为:“‘网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在使用过程中,对一些汉语词汇、英语词汇进行适当改造,对文字、符号、图片等内容加以随意链接与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将‘网语中的数字、汉字、英文字母糅杂使用,势必会产生一些错字、怪字、别字,甚至在语法规范的语境下,完全可以认为是病句。但在虚拟的网络中,它却作为正宗语言,为广大网民所喜爱[2]”。

网络语言简洁、多变、时尚、幽默、风趣,增加了语言的实用价值,使交流更加高效便捷,是当下年轻一代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观念为导向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语言时尚。一部分網络语言因其简洁实用、方便快捷,已从网络平台走进日常生活,成为交际中的新语料。但网络语言使用也存在弊端,归因有三:一是部分网络语言偏离现代汉语规范;二是因缺乏监管趋向粗鄙化、庸俗化;三是一部分粗俗、浅薄、表达不符合规范的网络语言被青年学生盲目崇拜,滥用于学习场景之中,对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到了现代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一.网络语言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力及成因分析

网络语言是只存在于网络上,还是走出网络进入现实生活应用,引起相关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极大关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可以使丰富语言、表达生动,为人际交往增添活力和乐趣;反之,因猎奇心理而使用文明失范的网络语言,则对网络道德秩序形成干扰,将会阻碍当代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下将以高职学生为调研群体,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一)网络语言对高职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培养创新思维,实现求新求异心理追求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高职学生主要以在集体授课的大环境下接受老师面对面传授知识为主,属于被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现在的教育大环境下,网络的出现使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多途径、多手段辅助学习,拓宽视野,活跃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学生通过键盘相对自由发表言论,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行创造新鲜的网络语言,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由此可见,对网络语言的积极创造和正确运用,能不断激发大脑在语言模块分工上的功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下高职学校课堂,一些科目课堂授课内容单一枯燥、所学知识缺乏利于操作的实践性,教师教学方式使其对课堂失去兴趣。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所学知识与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关联不紧密。因此,将兴趣更多的转移到互联网上,体验生活的多样性。高职学生在不断推陈出新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克服现实生活交往互动过程中的“失语”现象,用通俗的语言、形象化的表述来满足表意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创新网络语言,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

2.人际交互方式多样,满足自主话语权需求

网络的出现,在空间上克服了距离的阻隔,使人际交互方式趋向多样化。现在在校的高职学生大多数是为90后青年,甚或有部分00后青年,好奇心强、性格活泼外向、时尚新潮,与外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随着网络的普及逐渐减少,网络语言作为共通语言成了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形象、生动、幽默的全网络无障碍交流方式,拉近距离,减少隔阂,为不曾谋面的陌生人创造了平等互动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现实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亲密度。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渴望自由,希望自主掌握话语权,自由开放、约束力较少的网络平台为其提供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结交朋友的新通道。同时,网络语言能多样化组合、自主性搭配,不囿于传统语言形式中词汇组成、语法结构等的约束,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满足追求自主话语权的心理需求,受到高职学生网民们的喜爱。

3.缓解现实生活压力,培养健康快乐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遣的压抑情绪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有了自由的、私密的宣泄通道,在虚拟网络上,能向陌生人倾吐心声获得安慰,通过网络游戏发泄不满情绪,缓解现实焦虑感,成了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减压方式。为了使交流更通畅有趣,他们还有意识在沟通交流中解构传统语言表达,用独具个性的自造语言来活跃气氛,甚至有时被及时接纳,随后广为传播,渐渐成为新的网络词汇。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表达学生网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念,用充满活力、风趣幽默的网络语言释放生活压力,增添无限遐想,有助于高职学生健康快乐的良好心态塑造,增强自身消化压力、抵抗挫折的能力,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二)网络语言对高职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如同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契合当下青年学生性格特点和审美范式,颇受青年群体偏爱,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成长带来新鲜的活力;另一方面,缩略谐音、胡乱套用等不规则和失范问题层出不穷网络语言已不局限在特定网络交流中使用,高职学生早已广泛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生成自由随意英汉杂糅、语法错乱、具有随意和粗浅的负面特点,加上不分场合滥用,既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形成干扰,又因其不规范、随意性极强的开放式语言表达方式,也容易造成错觉,使青年学生产生自由散漫、玩世不恭的行事态度及行为表现。

通过调查分析,网络语言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语言运用规则及表现内容失范,冲击传统汉语结构

网络语言发展迅猛,生命力强大,对向现代汉语规范提出严峻挑战。因其使用时追求速度和效率,出现语言运用规则及表现内容失范现象:不顾及汉代汉语的语法、句法结构;对话中省略语法规范中正常句子成分缺失;错字、别字大量替代规范词汇;重新解构汉语词语,改变原有规范语意,比如“可爱”一词,解构为“可怜的没人爱”;“天才”一词,解构为“天生蠢材”等,与完整性和规范性相差甚远;甚至重新生造网络词汇,如“人艰不拆”等,意思令人费解。

青年学生群体一味追求快捷,追求趣味,追求个性另类,很多重构词语辞不达意,不符合构词规律及语法规范,给人们的语用造成干扰,违背语言本质。尤其在各类重要的文本写作中,网络语言的出现,影响了文章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同时,违背传统语用规则,内容粗鄙失范,严重冲击传统汉语结构。

除此之外,部分网络语言内容恶俗、格调低下,在现实生活中不忍卒听,但凭借网络肆意蔓延。频繁出现的网络脏话、趣味低俗的网名、攻击人格的放肆嘲讽,通过网络渠道以最快速度传播,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误导价值取向;还有部分青年学生认为这是追赶潮流,盲目崇拜,无视场合、随处滥用网络语言。这种对网络语言的优劣不能加以甄别后再合理使用的做法,极不利于当下精神文明建设。

2.追求用语新奇简便,降低优秀语言文字吸引力

語言习得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汉语言文学以其独具魅力的文字表现形式、隽永深长的意境含蕴,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是成为文化强国大背景下极为关键的环节。那些广为传颂的诗三百、恬淡惬意的山水田园风光、慷慨激昂的悲歌、边塞的风卷残雪,在诗人词家的笔下绽放异彩,是值得当下青年学生细细品读的。

互联网的出现给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催生出各种形式的网络作品。偏离汉语构词结构、不合语法规范的网络“快餐文化”因其内容浅显易懂、阅读方式碎片化而更受青年学生青睐,其新奇的改编方式更符合高职学生的猎奇心理,使他们在内心对合乎语法规范的优秀白话文作品、字字珠玑的古代文言文产生抵触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结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降低了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吸引。

3.缺乏必要自我约束,影响正确人生理想树立

当下我国总体社会环境氛围,是极其有利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青年学生的人格塑造、修养锤炼此时还需要进一步涵养完善,心智和思想上都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外界影响。前途未知、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受挫等因素,对学生以往的认知产生冲击,使其产生茫然感和无力感,从而产生情绪波动,导致思想意志消沉,无法静心学习,更有甚者因找不到合理的排遣方式,导致患上抑郁症等一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此时,进行心理辅导、疏通郁结的方法很多,比如求助于老师、同学、心理咨询师等。同时,适度通过网络宣泄,寻找倾诉对象,寻求解压方法,也能够适当放松身心,对情绪进行良性干预,可以自我缓解压力,使身体和心理恢复到健康状态。

但如以为互联网为法外之地,不加约束地过度宣泄,使用不文明网络语言,甚至出现网络语言暴力,将会影响青年学生塑造自身性格,干扰正确的人生观念的树立。同时,过分依赖网络、沉溺于虚拟时空,迷恋使用网络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自制力,缺乏必要自我约束,容易被网络上居心不良者利用,冲动地发表不当言论,养成随心所欲、玩世不恭的心态,从而缺乏社会责任感,无法担当其建设祖国的重任。

二.优化网络语言环境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策略

当下社会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全盘否定:有部分学者认为网络语言违背语言学中的词汇、语法的构造规范,无序随意的网络语言走下网络,成为青年学生现实生活学习、交流常用口头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主流语言的作用,趋向书面化,应采取强硬措施抵制网络词语泛化,保持汉语语言规范。二是完全肯定:时代的发展进步促使网络语言的出现,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粗俗浅薄的网络话语终将被淘汰,应推陈出新而非固步自封。三是理性认知:去伪存真,汲取精华,使中华民族语言更加多样化。

语言变革是反应时代进步的其中一个环节,网络语言是网络高科技时代的必然产物。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双面性,提倡科学运用,汲取精髓,弃其糟粕。对于网络语言的态度,尤其是高职学生更不应盲目最求潮流,要客观看待网络语言所带来的影响。健康向上的网络语言应被积极提倡,应从网络语言中了解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于网络语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无序低俗的网络语言甄别扬弃,防止泛化。针对高职学生现状,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开始给予重视,采取有效的科学措施加强。

(一)强化相关法律知识学习,加强道德自律意识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任何情况下的自由,都是相对自由,都是有界限的,网络交流也是如此,是以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为最底线的。如果超越底线,就可能构成违法犯罪。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中,纳入网络话语规范化建设的内容,运用各种手段促进青年学生从自身做起,形成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并不断强化。要坚决抵制和摒弃低俗、粗陋的网络语言,在法律知识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鼓励学生使用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网络语言,从自身做起,加强语文文字规范化知识的学习,自觉对网络语言加以甄别使用。正确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绿色健康的网络素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的正向感染力和影响力,创造良好规范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

(二)利用公共传媒教育,提供良好网络运行环境

网络信息是个开放平台,具有丰富、海量、繁杂的特点。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庞大的网民构成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其中,年龄在19-29岁的学生群体占比26.8%,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共传媒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期,各类公共媒体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大众喉舌的社会职能[3],自觉对相关产品加以甄别把关,为青年学生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产品。

公共媒体在运行过程中,要坚持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主题,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媒体宣传,树立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堪称时代楷模的青年偶像,如:庚子抗疫战争中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为祖国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等,来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当下青年学生手机使用普及,手机新媒体成为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新阵地,移动、联通、电信通信运营商要积极响应党团组织的号召,与团中央密切合作,遵从维护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旨,以提供绿色、健康内容为核心内容,全面落实青年学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专属网站建设任务,宣传主流价值观、选用正向网络话语,将两者有机结合,保证把健康有益的内容提供给青年学生。

(三)倡导优秀校园文化,引领网络语言正向发展

对高职院校自身管理而言,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力发展校园网络道德建设,运用好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倡导优秀校园文化,增强组织感召力,培养学生对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教师要依托《高职语文》《中国传统文化鉴赏》《应用文写作》等高职学生通识课课程教学,在课堂上规范教学语言,挖掘汉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引导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充分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语文素养语言提升语言审美品位,提高学生规范语用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多途径多角度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正向发展。如以网络语言为主题,举行网络知识竞赛、优秀网络语言征集、大专生网络辩论赛、校园网络主持人大赛、“一‘网情深,以书会友”活动、网络诵读比赛、优秀古诗文诵读大赛等各项活动,线上与线下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倡导学生“说文明语,写规范字”,推进优秀校园文化建设。

另外,在校园里建立微信公众号、论坛、微博官方平臺、QQ群、校园APP、手机微信群、美篇推送、校内网网页、直播网站平台等,网站上的内容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在网上发表观点,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了解校园活动,组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网上征文活动,促使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理论知识等。

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网络语言研究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网络语言的使用几乎涉及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结合笔者学校高职学生的特点,针对网络语言对高职学生双面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不断开创新思路,针对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客观对待网络语言,提高网络素养等方面提出一些具有创新价值的观点和可操作性更强的对策,以其发扬网络语言的现代优势,规避其不利影响,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用科学、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使其沿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www.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9.8.13.

[2]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44.

[3]柳斌杰.现代媒体的社会职能和公共责任[OL].http://www.ewe.cn.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调研课题(SKL-2019-1273),获二等奖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网络语言高职学生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