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体系

2021-09-05陈莹王楠

出版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知识体系

陈莹 王楠

[摘 要]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共192本专业必读书目作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进行统计,归纳5个大类、9个一级编码领域和12个二级编码领域,从中提取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面貌。研究发现,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存在着知识的广度不足、视域狭窄,实践性知识比重低以及知识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前沿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提升知识更新速度、运用融合型知识解决出版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建构硕士人才复合型知识体系建议,以适应时代发展与出版业态变革的建议。

[关键词] 编辑出版学 硕士研究生 必读书目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1) 04-0005-09

[Abstract] In this study,192 required reading bibliographies from ten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ies are selected as samples,and the required reading bibliographies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re counted by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5 categories,9 first-level coding fields and 12 second-level coding fields are summarized,from which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of postgraduates i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re extracted and summarize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ostgraduates,such as insufficient breadth of knowledge,narrow field of view,low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lack of era and frontier knowledge content. In view of above problem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speed of knowledge updating,using integrated knowledge to solve the new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ublishing practice,and constructing a compound knowledge system of masters talent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reform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Science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ostgraduates   Required bibliography Knowledge system

1 問题的提出

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运行规律并指导出版实践发展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拥有编辑出版学硕士培养资格的高校共26所,这些高校大部分是一些综合类的大学和师范类院校,也有部分理工科院校开设此专业。但由于各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要求不同,使得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各高校的归属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些学校是开设在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院或传播学院)之下,比如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有些是开设在文学院之下,比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有些是开设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比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有些则是成立专门的出版学院,比如北京印刷学院[1]。编辑出版学专业所属院系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能力方面也各有侧重。

国内的编辑出版学硕士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虽然培养定位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承接本科知识体系,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或加深理论学习,或培养高阶业务能力,但由于编辑出版学科应用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无论培养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都无法脱离编辑出版实务以及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虽然主要来源于课程路径,但与业界出版工作发展的速度相比,编辑出版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普遍显得陈旧,推出新版教材的周期长,教材建设工作滞后,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现象、新问题很难反映在课程体系中。因此,各高校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摒弃教材,结合业界学界热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

必读书目和专业文献作为高校指定学生阅读的内容,能够及时反映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的基本认知,任何一门专业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奠基,只有拥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了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才能更深入地学习专业其他技能。那么,是什么样的学科知识体系支撑起了编辑出版学硕士人才培养?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本研究通过各高校官网查找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型、专业型)的必读书目,尝试提取该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框架体系,并据此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3]。

2 研究思路及方法

2.1 研究思路

2.1.1 数据检索与搜集

本文基于各高校官网公布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研究生必读书目展开分析与讨论。截至2020年4月,研究者分别访问了26所拥有编辑出版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官网,排除没有公布必读书目的院校,共获得其中10所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书目清单。这10所院校分别为: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对这10所高校的书目内容进行整理后共获得192本专业必读书目,其中学术型学位必读书目120本,专业型学位必读书目72本。

2.1.2 数据的整理与清洗

研究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192本编辑出版学专业必读书目进行分类,《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其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每个大类依次进行划分,划分好的类目有相对应的分类号,以便检索书目。比如,编辑出版学专业书目属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大类(分类号为G),下分为文化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等子类目。

在192本专业必读书目中,文化、科学、教育、體育类所占图书数量最多,为157本,其中信息与知识传播131本,世界各国文化事业概况9本,文化理论包括文化史17本;非文化教育类图书35本,包括经济类图书(12本)、版权法图书(11本)、研究方法(7本)以及古汉语图书(5本)。具体书目类别以及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见表1和表2。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专业必读书目进行统计分析。贝雷尔森(Berelson)认为,“内容分析是对显在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4]。运用内容分析法,笔者对获取的192本书目名称进行编码后转化为定量数据,依据数据对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基础与体系做出判断。首先,对192本书名逐一进行编码,根据书名的关键词进行选择,将完全属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核心书目编码为0,将非新闻传播领域但涉及出版知识的书目编码为1,这里笔者将书名中含有新闻、传播、出版、编辑等字符的图书视为新闻传播领域图书,反之则为非新闻传播领域图书。之后对新闻传播领域的书目进行二次编码,将含出版学、编辑学、图书史等字符的书目视为出版专业核心书目,编码为0;将有新闻、传播、媒介等字符的书目编码为1。经过以上编码,对每本书的关键词进行量化之后总结得出8组主题词,分别为编辑学、出版学、出版史、数字出版、著作权法、营销管理、印刷、发行,并对这8个主题词进行编码,形成8个一级编码领域,依照数据做出对学术型硕士生和专业型硕士生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与类型的分析和判断。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必读书目的学科分布情况

192本专业必读书目分布在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科学总论和语言、文字5个大类的9个一级领域和12个二级领域中,其中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占比最高,共有书目157本,其余依次是经济类12本,政治、法律类11本,社会科学总论7本,语言、文字类5本。一级领域中信息与知识传播占比最高,共有131本,具体二级领域学科分布情况见表2。

运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192本必读书目进行归类统计,首先,笔者可以基本概括编辑出版学硕士知识体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书目构成编辑出版学硕士培养的知识基础(总计157本,占总体必读书目的81.8%),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各高校对本专业文化素养和信息传播等基础知识的重视。其他非文化类的书籍相对较少(总计35本,占总体必读书目的18.2%),其中经济类(12本,占比6.3%),分支领域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计划与管理,主要是书业企业管理和图书营销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的相关书籍;政治、法律类书籍(11本,占比5.7%),分支领域包括法律条例和案例解释等,主要涉及知识产权与新闻出版伦理和法规以及版权保护等问题;社会科学类书籍(7本,占比3.6%),分支领域有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主要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书籍;语言、文字类书籍(5本,占比2.6%),主要包括文学写作以及一些古汉语常识等知识。

其次,信息与知识传播类的书籍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重点核心书目。编辑出版学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在157本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必读书目中,信息与知识传播一级领域所占书目的数量最多,共131本,占文化类必读书目的83.5%,文化理论和世界各国文化事业概况有关书目分别为17本和9本,占比10.8%和5.7%。有关出版事业的必读书目97本,占信息与知识传播类书籍的74%。这97本书的知识内容构建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基础,主要包括出版工作理论、编辑工作、印刷工作、发行工作等,侧重培养编辑学、出版与发行学的基本知识。其他方面34本,涉及的是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传播理论、文献学等方面的知识。

3.2 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的知识分布情况

学术型硕士主要侧重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型硕士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训练。因此,二者在书目推荐的数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在192本必读书目中,学术型学位必读书目有120本,专业型学位必读书目有72本。从必读书目的数量上可以看出,学术型学位的必读书目要远远大于专业型。从必读书目的内容来看,学术型学位的必读书目多为基础理论类,包括编辑学原理、出版学概论等专业核心知识。而要求专业型学位更多的是掌握应用类实务知识,比如,编辑出版实用技能、信息检索、图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表3中列举了部分院校的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必读书目。

3.3 必读书目的中外文数量和推荐频次情况

各高校推荐的必读书目中国内学者编著的中文书籍数量居多,共133本,占总体必读书目的69.3%;国外学者所著的书籍59本,占总体必读书目的30.7%,且以英美两国作者为主;无推荐的原版外文书籍。这说明在编辑出版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上主要是以本土化的知识为主,辅以国外的经典理论和业务知识。

在推荐的中文必读书目中,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罗紫初所著的《出版学原理》,推荐频次为5次,而黄先蓉的《出版法教程》和张志强的《现代出版学》均为4次。具体推荐频次见表4。从书目的推荐频次可以看出各培养单位对于出版学基本原理的重视。对于非专业核心书目,各高校推荐书目并不一致,这与该校的院系设置和培养定位有关,比如南京大学的出版专业设在信息管理学院,因此,其推荐的书目侧重知识管理,如沈固朝等主编的《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这些书目都是对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的补充与拓展,能够拓宽延伸学科领域,形成复合多元的知识体系。

国外学者所著的书目中,美国作者格罗斯 (Gross)的《编辑人的世界》被推荐的频次最高,达到4次,其次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在编辑出版学硕士必读书目中国外学者所著的图书占比并不高,而《理解媒介》这本书被10所高校中的3所高校列为必读书目(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型、专业型均列入必读书目)。其他书目的推荐频次见表5。

3.4 必读书目所呈现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

通过对192本必读书目的内容及主题关键词的分类和整理,笔者概括编辑学、出版学、出版史、数字出版、著作权法、营销管理、印刷、发行8个一级编码领域和34个二级编码领域,初步抽离出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专业知识框架,如表6。

4 研究发现与问题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概念尚未形成广泛的一致性共识,学者们给出的定义也主要是就存在于人脑中的不同性质、类型和层次的知识的状况与关系来进行界定。有的学者认为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的构成情况,也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知识结构就是知识体系。虽然学术界对此概念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看法,但“基本上都认可个体的知识是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几部分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及相关的科技前沿知识”[5]。根据前文的数据分析,大致可以对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体系构成存在的问题作出如下判断。

4.1 以专业基础理论为主,知识的广度不足

在研究中发现书名中含有“概论”“导论”“原理”等字样的书目相对集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各培养单位对于基础理论的重视。这些书目主要涉及編辑学原理、出版概论、数字出版、编辑出版史、新闻传播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从前文的分析来看,编辑出版学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较为清晰明确,但知识主题较为集中,体系过于单一,明显可见在知识广度方面的不足,且外文文献阅读能力的锻炼较为欠缺。知识决定思维,狭窄的专业知识体系将会限制思维的扩展,不利于学生学术型思维的培养和编辑出版工作的创新性发展。

4.2 知识视域狭窄,跨学科交叉性知识欠缺

从推荐的书目来看,各培养单位普遍存在重视文科而轻视理科、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交叉性知识的情况。因受我国学科制度和专业细分的影响,此问题不仅存在于编辑出版学学科,其他学科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文理科知识条块分割,界限明显,普遍存在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的现象。另外,分析推荐书目可见,编辑出版学学科的知识视域较为狭窄,各推荐的必读书目几乎全是本学科领域的相关书籍,学科界限分明,反映交叉性研究成果的书目较少且内容观点较为陈旧。这种狭窄的知识视野已经不适应出版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3 重视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的比重较低

与理论知识相比,编辑应用实务的书目数量相对较少。这类图书仅35本,占总体必读书目的18.2%,主要涉及出版实务的内容,而且这类书目多为专业型硕士的必读书目,类似于编辑应用软件实操类的工具书几乎没有涉及。这与国外注重技术方法类、市场发行类,轻视语言文字类正好相反。对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编校和写作技能以及计算机技术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但在192本必读书目中没有涉及校对、编辑应用文写作和编辑应用技术方面的书籍。对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难以形成多元的知识体系。

4.4 知识内容陈旧,时代性和前沿性滞后

推荐的必读书目中大多数为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依据,也是支撑编辑出版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但编辑出版学专业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业界的发展。我国最早、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一套教材是1996—1997年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编辑出版学系列教材,共17种, 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一直未作大的修订[6]。192本必读书目中,出版时间在2010年之前(不包括2010年)的书籍有138本,占总体比重的71.9%,必读书目中出版时间为近五年的图书(包括2015年)仅有11本,数量比较小,仅占比5.7%,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领域以及翻译国外书籍。

出版专业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的学科,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编辑出版的学科知识体系与当前文化出版产业的现状明显不符,呈现出学界落后于业界的特点。更何况多数教材知识注重学术性的表达与阐释,与当前的学科发展相脱离,基于此构建的编辑出版学学科知识体系难以支撑起出版专业的未来发展。

5 提出的建议

通过对192本必读书目的内容分析可见,以10所高校必读书目搭建出来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深厚扎实,专业知识也较为全面,由此可见培养单位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视,但培养单位对除基础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知识重视程度还不够,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视域狭窄,知识广度和深度不足,知识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滞后,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5.1 提升知识更新速度,基于出版前沿凝练出新的知识成果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着出版业的发展变革,出版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从实际情况来看,编辑出版学学科的知识生产速度和质量没有很好地满足实践需要。这就需要编辑出版学界与业界紧密配合,抓住新现象,抓准新问题,通过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发觉本质、发现规律,探索共性与个性关系,从实践层面到理论层面凝练提升出具有价值意义的知识成果。利用政策保障、政府基金项目和企业横向研发经费支持等,共同催生能够科学指导实践的知识成果。要通过对编辑出版学已有理论图书的修订再版,在原有知识体系上进一步增删完善、调整优化,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动态调整机制。

同时,要甄别判断、翻译引进国外優秀的专业类著作,吸收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当前编辑出版学科知识体系,以期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出版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5.2 拓展学科视野,运用融合型知识解决出版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学科由整合到分化再到整合的发展路径遵循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错综复杂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交叉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合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编辑出版学要从学科交叉互涉的角度,对出版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原来存在的核心问题展开全新的研究,破除学科间的壁垒,开拓学科视野,创新学科思维方式,形成交叉性知识成果。特别是在学科融合、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编辑出版学也应跳出文科背景的学术圈层,将理、工等学科的技术、方法、理论纳入到编辑出版学的知识视域中。

5.3 建构复合型知识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与出版业态变革

优化硕士研究生知识体系的两条主要路径是课程设置和书目阅读。编辑出版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本科阶段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硕士生阶段要更加注重知识学习的广度和对某专门领域知识的学习深度,即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和一定其他领域的专门知识的多元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各培养单位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尽量避免重复本科阶段开设过的课程,科学设计、凸显特色地开设一些其他专业的辅修和选修课,或者建立健全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学分互通的制度。跨专业的考生要严格执行修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规定,补充完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各培养单位要认真对待推荐书目的制定工作。在书籍选择上兼顾广博与精专,必读书目主要推荐本专业领域的和与专业有交叉的学术研究成果,同等对待理论与实践知识,在拓展性的书目中可以兼顾自然科学、理科知识以及其他跨学科领域的知识,适当增加知识广度,以适应时代发展与出版业态的未来变化。

注 释

[1]严海艳.基于行业需求的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闻传播,2019(9):69-70

[2]姜蓓佳,唐悦恒.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支撑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培养:基于研究生必读书目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6):43-48

[3]陈洁.面向智媒时代的编辑出版学产学研共同体建设探究[J].出版广角,2020(2):17-20

[4]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朱丽叶,阳林.大学生知识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9):48-49

[6]马建平.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现状、问题与突围[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7(3):82-86

(收稿日期: 2021-04-14)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知识体系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教学问题与改进措施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