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润,让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更贴近幼儿

2021-09-05许丽萍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育

【摘要】生活环节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基于幼儿园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和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通过“浸润式”教育,分别从规则浸润、环境浸润、艺术浸润等三方面进行教育实践,力求达到熏陶滋润、逐渐渗透、日积月累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浸润式”教育;幼儿园生活环节;生活活动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6-0044-03

【作者简介】许丽萍(1975-),女,江苏张家港人,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正高级教师,硕士。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苏教基〔2017〕14号)指出,要研究入园离园、饮水餐点、散步午休、穿衣如厕等各个生活环节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实现生活的教育价值。生活环节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乔治·福门(George Forman)教授在《儿童经历的寻常时刻》专题报告中指出,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以及成长不是在被命名为“学习”的活动中度过与取得的,而是由一个个细微的生活片段联结而成的,恰恰是这些片段,蕴含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教育契机,最佳的时刻是简单细小的寻常时刻,而不是那些庞大复杂的时刻。当下,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存在着教师重视度不够、生活活动与教育活动脱节、没有与幼儿的终身发展相衔接、环境创设与规则要求等方面缺少人文精神的关怀[1]等问题。基于此,我们根据幼儿园生活环节的弥散性和幼儿的学习更适合在生活中进行的特点,提出了幼儿园生活环节的“浸润式”教育。

一、“浸润式”教育的特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幼儿园生活环节重在习惯养成,而习惯养成杜绝急功近利,需要久久为功。

1. 熏陶滋润

幼儿园生活环节的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生活环节的组织更注重习惯养成教育,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和熏陶滋养。正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所言: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滴灌“生命之魂”,“生命之魂”包括德性和智性,要靠平时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2]。如针对垃圾分类,教师要做到榜样示范,持之以恒,幼儿才会自觉模仿。午餐环节教师要做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幼儿才会乐于模仿,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与幼儿商议处理问题的方式,幼儿也会懂得尊重他人。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教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幼儿园生活环节的“浸润式”教育是一种熏陶滋润。

2. 逐渐渗透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习惯养成教育同样需要教师逐步进行渗透,达到积沙成塔、滴水穿石的效果,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目标。例如,明明不太愿意和同伴分享,什么东西都喜欢往自己的口袋里藏,带来幼儿园的玩具也不愿意和同伴分享,导致同伴都逐渐远离他,明明也变得形单影只,不合群。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不能急于要求他与同伴分享,而是要引导同伴和他分享,让他感受分享的快乐,同时逐渐引导他分享自己的东西,从一个到多个、从一次到多次、从被动到主动,最终让他感受分享的快乐,学会逐渐融入集体。幼儿园生活环节的“浸润式”教育是一种逐渐渗透的过程。

3. 日积月累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前运算阶段,该阶段幼儿的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来进行,是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幼儿通过动作来内化认知,具有反复性和持久性,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注重幼儿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的养成。如大班幼儿学习了“认识时钟”,然而仅仅靠集体教学活动是很难达成活动目标的,还需要在生活环节中进行延伸,帮助幼儿内化关于时钟的认知,如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时钟显示的时间自主安排活动,给自己的周末生活制订作息时间表,巩固对时钟的认知并能学以致用。又如“按数点物”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目标,午餐环节时值日生根据每组人数分发碗筷,就是很好的学习契机。再如每天的签到和点名环节,幼儿通过周汇总、月汇总全班的出勤率,尝试运用柱状图进行统计。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生活环节也是一个学习体验场,幼儿园生活环节的“浸润式”教育是一种日积月累。

二、“浸润式”教育的实践

“浸润式”教育在幼儿园生活环节中的实施需要有效载体,从意识层面来说需要规则的约定,从物质层面来说需要环境的创设,从方法层面来说需要艺术的形式。因此,规则浸润、环境浸润、艺术浸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保证幼儿在园生活的秩序感、舒适度和愉悦感。

1. 规则浸润

从幼儿早上跨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一直到傍晚离园的最后一刻,教师时刻与幼儿在一起。其中教师如何与幼儿相处,能否关注一日活动中的每个细节并敏锐地捕捉其中的教育契机,直接考量着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也直接影响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质量[3]。因此,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应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意图,并体现在教师的组织规范、与幼儿的行为约定中。

一是形成教师的组织规范。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具有松散性的特点,即环节、细节以及变化因素较多,教师组织比较随意,对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我园提出了生活环节中教师言行的“应”和“忌”,分别从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语言、语言语气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尊重和呵护。例如,午餐環节制订了“四应四忌”,即“应”通过音乐播放、规范消毒,创设温馨、卫生的进餐氛围,“忌”饭前训斥幼儿,简化消毒程序;“应”关注过敏、肥胖、营养不良、挑食、生病等特殊幼儿,“忌”无视特殊体质的幼儿,催促、斥责进餐较慢的幼儿;“应”引导幼儿吃完自己的饭菜,鼓励幼儿添饭,“忌”用统一的标准规定幼儿的用餐时间、用餐量;“应”组织散步等形式的餐后活动,“忌”在座位上进行单一的餐后活动。制度的保障让教师的规范行为落到实处,也让幼儿在尊重和呵护的氛围中爱上幼儿园生活。

二是形成幼儿的行为约定。蒙台梭利认为,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幼儿园生活与幼儿家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幼儿在家庭中的生活是个人生活,而幼儿园生活是集体生活。集体生活对规则、秩序、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会更多,也蕴含了教育契机。幼儿园生活环节除了能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以外,还能培养幼儿沟通、合作、分享、责任、关心等良好品质和行为约定,幼儿也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或遵守了这些约定,才能融入集体生活。这些约定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而是教师和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共同探讨的。如倒水需要排队,抽屉需要整理,食物不能独享,午睡不能喧哗等,需要行为的约定才能保证集体生活的和谐、有序、快乐。

2. 环境浸润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纲要》中也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让幼儿的生活更加自主,在物质环境方面,我们创设了生活区、心情驿站、劳动站、点心吧、梳妆角、自我服务区等,供幼儿自主开展生活活动,自主解决生活问题。如在自我服务区提供了立镜,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自我检查和整理衣服,不再需要教师的提醒;创设了梳妆角,让幼儿学习给自己和同伴梳头;劳动站里提供了劳动工具,幼儿学会了扫地、擦窗、拖地、掸灰;创设了心情驿站,幼儿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心情,学会自我倾诉和同伴疏导……幼儿在园生活的样态不再呆板单一,而是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和个性特质。

《纲要》指出,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指南》也指出,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可见,“温暖”“温馨”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主题词,而它的来源则是亲情和关爱,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切教育的密码,只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才能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幼儿园生活环节更需要建立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让幼儿感受幼儿园生活的温暖,形成安全感、秩序感、信赖感,学会融入集体,爱上集体生活。

3. 艺术浸润

一是文学艺术浸润。当幼儿开始出现一些不良习惯时,教师可以引用或自编故事、儿歌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例如针对幼儿不认真洗手的不良卫生习惯,教师可以选择绘本故事《不爱洗手的小熊》和幼儿一起阅读学习,让他们了解不认真洗手的后果。又如针对幼儿洗手容易水灌袖口或冲不干净泡沫的情况,教师创编了“卷起小袖子,打开面条水,不粗也不细。小手低低放,洗呀洗呀洗,小手真干净”等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帮助幼儿记忆,同时还拍摄视频,帮助幼儿掌握洗手要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是视觉艺术浸润。幼儿园中图示的使用必不可少,特别是在规则诠释、生活流程的提示上,图示表征是由象征性形象或符号引起幼儿做出动作的心理反映活动,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如茶桶旁贴有“一日喝水量”的提醒;洗手池上方贴有“七步洗手法”的提示,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方法把手洗干净;班级门口贴有“来园几件事”的图示,引导幼儿有序做好来园事项,如洗手、整理抽屉、照顾植物等。在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上,恰当使用图示,引导幼儿按照图示进行操作,有助于幼儿自然而然地养成文明的生活卫生习惯。

三是表演艺术浸润。教师也可以以影视作品、戏剧或小品节目表演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如《金花学说话》动画片中“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幼儿观看并以表演戏剧的形式进行巩固;自编小品节目《头发上的来客》引导幼儿养成勤洗头的生活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精心挑选合适的音乐来陪伴幼儿,如午睡时播放宁静的《摇篮曲》,来园时播放欢快的舞曲。用音乐营造着与生活环境相契合的氛围,引导幼儿进入情境并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与环境和谐共处。

虞永平教授指出,没有哪个年龄段的教育像幼儿教育那样迫切地需要回归生活,也没有哪个年龄段的课程像幼儿园课程那样迫切地需要生活化。只有给幼儿提供生活化的课程,幼儿的生命才能得到适宜和有效的发展,幼儿才会有美好的童年生活[3]。实施“浸润式”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更贴近幼儿。

【参考文献】

[1]廖莉,吴舒莹,袁爱玲.幼儿园生活活动指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王连林.让幼儿园每一个生活环节闪现出教育的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5-6.

[3]宋文霞,王翠霞,幼兒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幼儿需要的幼儿园生活环节的价值挖掘和组织实施研究”(课题编号:B-b/2018/02/172)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许丽萍,1029313743@qq.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

猜你喜欢

教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