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观下我国公益报道发展新路径

2021-09-05谢啸轩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路径发展

谢啸轩

摘 要:公益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既要具备新闻价值,又要达到公益效果。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益报道的支持,同时,公益报道成为了一个新的新闻领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公益新闻也应当在反思自身问题的同时找寻自己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公益报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发展; 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155-002

公益报道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大致是媒体对包括慈善在内的关于救助弱势群体,动员社会大众参与公共事业的报道的总称。为了使媒體能够更好地对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本文结合了全媒体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更新,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为公益报道探寻一条新路径。

1.我国公益报道的发展及现状

1.1我国公益报道的发展

公益报道的发展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在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伴随着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所以,媒体行业的发展是我国公益报道的内在驱动力[2]。

我国对于公益报道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自我国古代开始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对于公益观点的传播,在《论语·雍也》中就记载了孔子的公益观:“君子周急不济富[3]。”在媒体尚未完全成为大众传播主要载体的时候,人们对于公益报道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来源于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消息灵通,对于公益报道的关注使得公益报道的实践主体得以被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开始,报刊的出现,为公益报道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4]。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的出现拓宽了传播渠道与丰富了传播载体,许多公益网站应运而生,人们对于慈善领域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新媒体为公益报道的传播灌注了新的生命力[5]。

平面媒体对于公益新闻的理性与合理的报道奠定了其在这一领域的统治地位,同时也贯穿于公益报道的发展[6]。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报纸就出现了公益报道的雏形,例如香港的《大公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希望工程这一公益项目发起,许多主流报刊对之进行了跟踪报道,一直延续至今。2008年被称为我国的“公益元年”,汶川地震与南方雪灾等自然灾害唤醒了人们的公益意识,报刊对于公益报道的质与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直至今日,公益新闻宣传队伍不断壮大,报刊等平面媒体仍然占据主流地位。2020年新冠疫情中,官方、媒体、公益组织协同进行防疫宣传,有效调动了全国的公益力量,为风险地区民众输送物资,将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以公益报道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强化了隔离在家中的民众的防疫知识,在防疫报道中见证了疫情逐步被控制的过程与全国人民的伟大付出。

1.2我国公益报道的现状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宏大的景观社会丰富了公益的内涵,媒体在报道公益事件的时候,不再仅仅只是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与生活,也关注着社会的每一孱弱之处。慈善这一社会行为已经扩展到教育事业、人权问题等领域。这种内涵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公益报道内容的多样性[7]。

其次,融媒体时代下,传播技术更新速度十分之快,丰富了传播渠道。平面媒体与新媒体取长补短,报道形式的创新层出不穷,公益报道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成为了一个逐渐发育壮大的领域[8]。新冠疫情期间,丁香园平台通过整理新闻媒体、政府电视台以及国家和省级卫生机构的报告数据,实时展示了疫情的数据。在大数据、算法以及5G等技术的支持下,公益报道更加具有了时效性,使人们能够及时收到公益咨询[9]。

公益报道兼具公益性与新闻性,媒体在公益报道中担任了多重角色,我国的媒体在报道公益新闻时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基,随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探寻着公益报道的新路径[10]。

2.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公益报道

2.1全媒体环境下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要求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根基之下,“人民传播”是全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核心部分[11]。

其一,全媒体时代新型的传播氛围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同时也是传播主体,受众对于新闻的判断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

其二,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形式不断创新,但新闻报道的目的是聚焦民生与反映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12]”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其三,内容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新闻内容的真实客观、公正可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变的要求[13]。

2.2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下我国公益报道新要求

全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得到了理论更新。

第一,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中所体现出的人民性,公益新闻也应当调整自己的报道策略。深化人民性的深度需求也就要求公益新闻的生活化与大众化。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新闻事业的终极目的应当是服务人民[14]。公益报道中的公益性契合了人民性这一特点,公益性是人民性的最直接体现。

第二,上面的论述中提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填补了群众传播素养这一空白,群众的传播素养包括传播主体的价值判断及受众的响应程度[15]。

第三,公益报道的直观呈现方式依旧是新闻。新闻以宣传为手段,反映了生活中的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阐述了对新闻传播的基本看法,我国的公益报道应当一方面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另一方面随之发展,在报道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16]。内容与形式相互协调推动,生活化的报道形式、真实性的内容筛选,这是从新闻形式与内容上对公益报道提出的新要求。

3.我国公益报道发展新路径

我国的公益新闻在报道时仍存在着许多弊病与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公益报道这一领域的发展,我们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要牢牢紧扣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索出一条适合公益报道发展的新路径。

3.1转变媒体角色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公益报道中,媒体大都担任着报道者的角色,且难以划分私益与公益的界限。报道者即站在与客观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的角度,冷静客观地对事件的过程与真相进行还原与传播。媒体担任报道者的角色,是由当时的客观环境与工作模式决定的。报道者与组织者的双重身份是全媒体时代下媒体报道公益时的显著特点[17]。

许多人对媒体这样的角色转换提出了质疑,央视著名媒体人白岩松认为:“从短期看,媒体通过自身工作机制到公益活动中来的时候,是有利于公益报道的发展的。但是,从长远去分析是不利的,媒体应当与这样的社会运动中保持距离,公平的平臺的搭建十分的重要,同时,媒体应当在公益活动的报道与发展时对新闻与事件进行有良心的选择。”诚然,许多的媒体在这样的双重角色中无法在具体事件中准确定位自身的功能与角色[18]。

媒体应当与公益组织进行合作。媒体在做好本职报道工作的前提下向社会公益行为伸出援助之手,大众传媒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媒体的社会角色应当是宣传与报道,而不能本末倒置。

3.2重视公益报道过程中的人性

新闻的专业主义要求媒体工作者秉持公正、公开、公平的立场,保证受众的知情权与接近权。而公益新闻记者采访时通常为了追求新闻的现场性与及时性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尊重与人性。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灾情的报道。但是在许多记者报道的过程中,为了完成对现场真实的报道,在救援人员对压在建筑物下的灾民进行救援的时候进行采访。甚至有的灾民刚刚被救出,躺在担架上时对之进行连珠炮似的发问。这样的记者不仅干扰到了救援人员的救援,也没有考虑到受访者的心理。

公益报道应该遵循客观及时的准则,但是,任何形式的公益报道都不应该为了追求报道的效果在过程中丧失对人的尊重,凌驾与人性之上。这一点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人民性这一要求。考虑到公益报道中受访者的处境,感同身受地对之进行采访,同时保持最基本的尊重,是今后我国公益报道中新闻记者应恪守的底线。

3.3建构行业媒体

公益新闻由于其的社会责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部分,又有其特殊的运行机制与价值。我国的公益报道在新闻性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内容同质化是在报道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例如现今主流媒体对身边“最美人物”“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千篇一律形式的报道。其次,我国的公益报道在新闻的真实性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公益报道。为了传播公益的效果,报道的内容存在虚假与捏造的情况。例如“冰花男孩”事件,让媒体重新审视公益报道的及时性与真实性这一对矛盾。我国的一些公益报道也缺乏深度,在注重娱乐性时忽略了新闻的可读性。例如许多新媒体平台对“冰桶挑战”这一公益事件的报道,因为其传播中的名人效应与作秀炒作,而最后导致受众关注的偏移,使许多受众并不知道该活动旨在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

公益新闻在全媒体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使公益事件的传播更加简单与便捷[19]。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应当构建起相匹配的行业媒体,使公益报道更加专业化。公益行业媒体的建立依赖于媒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努力将公益报道做成独立的新闻品种,形成专业化的公益报道,培养专门的公益记者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上的一系列问题。

4.结语

公益报道是一个尚未成熟且有待于发展的领域。公益事业离不开媒体的专业化报道,媒体的报道同时又可以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对公益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探寻这些新路径的同时,也是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者和社会文化的引领者,理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呼吁公益司法保护致力于从宏观上推动整个公益报道发生变化。

指导老师:周阿根教授

参考文献:

[1]陈长松.“时间完胜空间”——对“用时间消灭空间”信条的新闻传播学再思[J]编辑之友,2020(10):67-73

[2]蔡雅雯.网络空间中负面题材报道的正向情感效果分析[J]东南传播,2018(10):142-144

[3]高云.《广异记》标志性被动句研究[J]汉字文化,2021(10):10-11

[4]聂宇飞.设备镜像:对数字时代中受众商品的新思考[J]东南传播,2020(12):95-97

[5]顾若言,周阿根.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新路径——从“群众办报”到“人民传播”[J]东南传播,2018,(8):27-29

[6]高云,周阿根.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淘宝直播间消费的狂欢[J]新闻知识,2020(06):54-57

[7]顾若言,周阿根.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2018(12):74-75

[8]潘宁.互联网冲击下传统纸媒的深层变革探究[J]东南传播,2019(06):17-19

[9]殷文.扩散与反转:马克思主义在市民阶层的传播——以《申报》为中心的内容分析(1919—1937)[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3:5-19

[10]尤旖芸.传播学视角下的我国禁毒类公益广告[J]新闻知识,2019(03):69-71

[11]栾佳慧,周阿根.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新路径——从“群众办报”到“人民传播,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网络古风音乐文化传播研究[J]汉字文化,2020(19):161-162

[12]中国政府网.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01-15

[13]张晓茜.论当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对女性审美的影响[J]汉字文化,2020(08):189-190

[14]张瑜,卫欣.网络微影像: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形态[J]东南传播,2018(10):105-107

[15]贾劼晗,周阿根.试论传播学视域下新媒体对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9(07):215-216

[16]刘露,陈昱洁.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8(16):225-226

[17]潘宁.镶嵌、创意、互动:三个层面看信息流广告的传播策略——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汉字文化,2019(15):178-180

[18]台雪纯.浅谈公益广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J]戏剧之家,2019(28):191-193

[19]吴静怡,吴妍,王昱硕.大学生微公益认知与参与现状研究[J]东南传播,2018(06).98-10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路径发展
区域发展篇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图说共享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图说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