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维构建

2021-09-05邱文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课程

摘 要:当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快,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高校应从创新精神培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创深度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随着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的不断出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任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全方位、科学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和核心。但在高校的现行教育体系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课程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内容不丰富等问题[1];在课程内涵建设方面,存在价值取向不明确、体系结构不健全、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2]。课程体系现存的诸多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如何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是当前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身特性和课程建设的一般规律,高等院校应从四个维度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

一、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创业课程的价值体现

创新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作用于客体(客观世界)的一种对象性实践活动,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实践再到认识的不断反复的过程[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创新创业已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必然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更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着重加强创新精神的培育。由此可见,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内在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是创新创业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

(一)单独设置创新精神培育课程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虽然多数高校已将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课程列入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仍然不够系统和规范,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在课程設置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随意和零散,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混淆的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全校性的统一指导、整体规划和评价系统,这极大地削弱了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4]。因此,高校应该首先保证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建设,建立贯通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通道,构建创新精神课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实践模拟课程、项目孵化课程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课程体系。其中创新精神课程应单独设置,并将其置于通识教育的头部位置,受教群体不单单局限在小范围的学生,而应纳入素质提升教育的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在校学生授课。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精神培养不同于传统课程内容,其教学方法应跳出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破旧立新。首先,应主动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重点采用引导、启发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破除创新思维的枷锁,树立创新精神。其次,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与时俱进的课程资源结构。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创新创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以技术创新为背景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层出不穷。高校应以项目案例教学为核心模块,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将创新精神在创新创业中的价值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具备创新精神的重大意义。最后,要充分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游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课堂游戏化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5]。以激发创新意识为目标导向的课堂游戏,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

创新精神的培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训练才能使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提升。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理论的知识架构为主线,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既能解决理论教学的单一、空洞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创新理论,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可以就某一项技术、某一个创新创业的业态、某一种商业模式等开展项目化实训,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项目创新点,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平台上,应充分发挥“以赛代教、以赛代学、以赛代练”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在比赛中挖掘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警觉;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便利,组织学生深入创新型企业,亲身体验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应然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转变,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的。目前,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不管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内容,还不足以支撑其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发挥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价值引领功能,无疑是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应然选择。

(一)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的运行模式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明确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文件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求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所有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首要位置,积极探索所有学科、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以更好地践行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

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科学的运行模式为基础,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社会担当精神的综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为“思政”而“课堂思政化”的刻板现象,落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要遵循创新创业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律和学科逻辑,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比如,在创新精神培养、创业动机产生、创业者特征等内容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金钱观教育、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教育等,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二)明确创业价值观教育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创业价值观是创业主体在以经济学指标为显性考量指标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实现,并最终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关系[6]。创业价值观对创业者起引领作用,是创业者实施创业行为的原动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做好创业价值观教育,一是要引导学生做好价值澄清和价值认同。着重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逐步养成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创业动机产生之时,要引导学生做好价值观澄清,为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础。在创业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形成过程中,高校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选择,形成良好的创业价值观。二是要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之中。大学生是国家的合法公民,应该承担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应时刻牢记自己公民的道德准则。时刻牢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公民责任,国富则民强,国富则民安,国富方能创业成功。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想社会是所有创业者所需要的理想状态和行为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对人民的道德要求,也是大学生创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保障。三是创业价值观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终极目标。不论是否创业、创业成功与否,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始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高校要着眼于培养具备健全人格、道德高尚、具备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专创深度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高等院校虽然均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但与专业教育课程关联不大,存在“两个体系、两种做法”的相互隔离现象。专业教育课程相对比较成熟,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支撑,高校往往过于注重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的质量,但却极易忽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社会价值体现等方面的引导。创新创业课程如果跟专业教育相互割裂,则往往会变成“空洞”、“干瘪”的僵化式教育模式。因此,将创新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产生正向的育人效果,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路径。

(一)教学内容融合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设置的专业课程占主导地位,而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所占比重却很少。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化的教育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突出的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但现今社会仅仅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既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应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深入融合,在专业课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结合各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鼓励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程形成学科交叉,以有利于拓寬学生思维和视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要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和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中增加创业技能、创业方法、科技创业发展趋势等内容,引导学生挖掘科技创新价值和成果转化创新价值的观念。

(二)教学平台融合

专业教育的平台较为丰富和成熟,受重视程度也较高,但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平台关联度不大,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正向作用。高校应加大专业教育教学平台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机融合,发挥两者优势,相互补充,共同育人。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专业教育的各类科研平台,比如:科技创新平台、各级开放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中心、科技园区等,在进行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渠道和桥梁。其次,加大校企合作平台的有效利用。校企合作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创新企业,具有很好的创新氛围,高校可以在企业设立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举办创新创业实训,邀请企业高管现身说法,分享创新创业经历。第三,应充分利用高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场所的政策优惠,与高校专业教育课程实训、实习实践相结合,增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针对性。最后,应充分利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专项比赛的活动平台,进行深度整合,从机制上打通各类竞赛的组织、发动、奖励等渠道,提升创新创业竞赛的科技含量,加深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三)教学方法融合

专业教育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大多是以实验室的实操训练和模拟为主;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以课堂讲授为主,但其所占比例很少,而大多数的创新创业课程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两种教育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共性,但却各有侧重,相对独立。高校应在教学方法上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取长补短,提升教学效果。专业教育的课程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将应用性、灵活性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融入专业课教育课程中,改变专业教育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在过于重视实践的现实状况下,守牢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灵活运用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的在线开放课程,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立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仿真实训系统,加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协同育人效果,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内,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自身创新创业意识的高低、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成效。创新创业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任教师,创新创业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实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要具有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能力。但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依然薄弱,教师的教学能力、指导能力、实践能力等依然需要提升。

(一)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内专职创新创业教师数量少,且大部分教师为对创新创业教育有兴趣的专业教师兼任,或者为辅导员兼任,这就导致师资队伍极不均衡,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发展。高校应根据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和课程数量以及在校生人数,确定教师数量。在体制上要明确创新创业教师的岗位性质,选拔部分有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和经验的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另外,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一批中青年科技教师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内涵。高校还应开阔视野,聘请行业领域内的专家、优秀企业家等为兼职创新创业教师,丰富教师队伍层次。

(二)强化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學内容和教育环境跟市场结合紧密,很容易受当前市场经济的逐利思想影响,特别是校外兼职教师,商业思维较重,一些价值观偏离的社会思潮容易传递给学生。因此,高校首先应该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上下功夫,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筑牢思想堤坝,修好师德。要定期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强化思想修养,甘于淡泊名利,乐于教书育人。其次,高校应积极打造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师专业队伍,加强创新创业教师的思政理念教育,主动学习思政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站位,强化师德修养。最后,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师的警示教育。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教师行为规范,明确工作边界,坚守道德底线,提升教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应该加强自我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做到明道、信道,才能正确传道,成为新思想的引领者、新问题的处理者、新使命的承担者[7]。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具备全面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方能胜任,同时还需要全面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了解当前的创新创业环境,这就需要建立系统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首先,应培养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高校应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主动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以此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教学能力。其次,加强教师的专项业务培训。应将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纳入高校整体的师资培训体系内,并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制定“递进式”培训计划。根据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从教经历、教学能力等,开展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专业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通过评价体系来体现,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积极性的决定因素。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评价体系。要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评价、评优表彰等有机结合,做到科学评价,激发创新创业教师的积极性。在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过程考核的灵活运用,对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各类大赛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的教师,除了以教学业绩和获奖成果为评价依据外,还应按照参与程度合理计算工作量。此外,应打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体系,破除两者界限,特别是在职称评聘中,要制定有导向性的政策,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地位,以此提升创新创业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行列,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谭晋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化与层次化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69-71.

[2] 孙跃东,魏芬,单彦广,等.“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思路:中美比较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8,(19):7-13.

[3] 查建友.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与创新精神[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9,(3):7-11.

[4] 戴亮,刘燕,张仲,等.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29-31.

[5] 克琴,高超民.课堂游戏化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3):131-132.

[6] 邱文伟.略论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概念、特征及建构诉求[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3):30-33.

[7] 焦佳.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8,(7):92-96.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