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其测度

2021-09-03范合君何思锦

改革 2021年8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

范合君 何思锦

摘   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改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梳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点,从发展环境、支撑体系、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产业可持续发展6个维度确定了41个指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体系。以我国各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数据对各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整体向好且东部地区领跑优势明显;在评价体系的六个维度中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不同地区之间悬殊过大;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区域的协调发展优势明显。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应当从加大重视程度、强化整体认知、明确发展任务、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评价体系;产业链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8-0090-13

现代产业体系对国家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各产业互动发展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既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任务,又是我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此后,各省级政府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位置等,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事实上,现代产业体系正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应当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由此可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自2007年国家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后,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研究。本文从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现有评价指标的不足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综述。

(一)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

现阶段,学术界主要从三个视角研究现代产业体系:第一,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科学内涵及特征。不同学者对于现代产业体系内涵分析的角度不同,但研究成果都在强调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系统性”。如向晓梅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分别考察现代产业体系,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产业链条完整、产业优势集聚、竞争力强的产业系统。除此之外,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动态性等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1]。第二,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机制。有的学者以国际化的视角探究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这类研究强调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并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创新[2]。不同于研究国外发展经验的研究方法,有学者从我国产业发展本身出发探究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机制。此类研究认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主要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3]。第三,構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及目标。芮明杰通过探寻产业体系运行逻辑以及关键点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加、减、除、乘”四种模式[4]。盛朝迅以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瓶颈为研究起点,提出要按照“培育高端要素、构建协同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四个协同”的思路来构建[5]。

(二)关于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研究

部分学者尝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标。现有关于评价指标研究的文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研究从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出发,总结出评价现代产业体系的不同维度。如陈展图从集聚度、协调度、创新度、融合度、开放度、支撑度、生态度七个维度构建指标,对我国26个省会城市进行评价并根据结果将省会城市划分为四个梯队[6]。张冀新在上述七个维度中提炼出协调度、集聚度、竞争度三维模型对我国三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现代产业体系情况进行了评价[7]。张晓宁、顾颖重点关注了融合度、集聚度、竞争度这三个维度,构建出陕西省的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指标,对陕西省产业体系进行了评价分析[8]。另一类研究则是从政府对现代产业体系提出的四点要求出发,构建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评价模型。郭诣遂等借助这四个维度对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评价分析[9];刘冰、王安从这四个方面讨论了山东省各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10]。

(三)现有评价指标的不足

上述文献总结了评价现代产业体系时需要关注的因素,但这些研究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忽略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要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与现代产业体系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结构相关问题研究较早且得出了众多影响深远的结论,国内学者常常因为忽略前提假设、动态变化等错误地将西方学者的结论运用到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研究上。Fisher按照人类经济活动的三个阶段将所有经济活动按产业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三次产业划分法[11]。随后西方学者研究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最终转移至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占总体国民收入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12]。在此类研究结论的影响下,有不少国内学者过多地看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产业体系发展的积极作用,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也产生了错误的解读。但也有学者意识到产业结构与产业体系之间的不对等性,贺俊、吕铁曾指出过于强调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研究忽视了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3]。由此可见,对于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结构衡量不能单纯地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去考虑。而现有评价指标在考察产业结构协调度时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来衡量[6-7],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评价体系时摒弃了将三次产业融合在一起对产业结构进行测度的方法,而是引入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分别测度三次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2.长期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不断向前演进[14]。在演进过程中,产业体系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进行技术进步,且催生出大量的新兴产业[4]。对于现有产业而言,其发展的动态性能够体现出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只有不断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高效益和高增长[15]。产业体系就像一个有机生命群体一样在不断成长着、不断进化着。无论是传统产业体系,还是现代产业体系,都是内涵和结构形态不断演进的概念[16]。学者们关于动态演进的论述的本质就是为了现代产业体系能够长久稳定发展,因为只有在长期的视角下动态的过程、动态的演进才有意义。现有关于评价体系的文献没有注意到该问题,所构建的指标也未能反映出如何评价现代产业体系的长期发展性。为衡量不同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长期发展性,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引入了支撑体系、发展环境两个维度。

二、现代产业体系圆环模型的构建

在现有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点、评析现有评价指标,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圆环模型。相较于已有的评价指标,本文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圆环模型客观处理了三次产业与现代化水平之间的关系,且关注到了现代产业体系的长期发展性。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包括发展环境、支撑体系、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六个维度。六个维度之间彼此关联、层次清晰、逻辑有序,共同决定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运转。六个维度按照逻辑关系可进一步整理为外环层、中环层和内环层。外环层由发展环境与支撑体系构成,这两个维度从制度、环境、技术、资本等方面为中环层和内环层各维度的发展提供支持,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中环层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这三个维度彼此融合且联动发展,其中工业的相关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产业可持续发展则对应内环层,它是所有产业运行的最终目标,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化发展为导向。

(一)外环层:发展环境与支撑体系

作为外环层的支撑体系与发展环境决定了现代产业体系能否长久平稳高效发展。这两个维度为现代产业体系长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无论是单独的产业发展,还是产业的集群发展,都是帮助其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对于单独的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体系通过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长期发展保驾护航。就产业集群发展而言,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17],而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提升一个地区的市场活跃度带动各个产业的发展活力,为产业的集群发展添砖加瓦。如果发展环境不景气或支撑体系建设不足,现代产业体系会因受限于这两个维度无法做到持续性高效运作。

(二)中环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

中环层包含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能够直观反映一个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劣。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高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相互融合和统一发展的良性系统[15],其融合性表现为三大产业彼此关联、协同发展。在三大产业联动融合的过程中,工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18-19],以工业化为先导才能更好地实施经济现代化战略[20]。工业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农业与服务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指導。以人类历史上的四次工业革命为例,18世纪60年代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取代小型作坊,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效率。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的发明使用为标志,生产方式由“蒸汽时代”迈入了“电气时代”。电话、内燃机、发动机等多个产品的问世在便利人民生活的同时增强了各行业的生产能力,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催生了大批新型企业,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开辟了信息时代。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纳米技术的影响下,工业迎来了新一轮的革命即第四次工业革命。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研究在加速全产业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基于以上历史考察可看出,工业的发展可以帮助提高全产业的生产效率、运转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内环层: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总目标,引导着产业发展在生产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朝着绿色可治理的方向前进。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帮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应对能耗高、污染高的环节,逐步提升所在产业的绿色化发展能力。芮明杰在探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时提出了“加、减、乘、除”四种模式,其中“除”的本质就是绿色发展、清洁发展[4]。只有控制住生产链上的能耗大、污染大的环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资源节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长远发展。

三、指标及权重确定

(一)指标选择

评价体系指标选择过程中应坚持系统合理、独立可比、操作可行的原则。系统合理原则体现在本文的指标选择以评价体系圆环模型为基础,注重各个维度之间的联系,力求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独立可比原则体现在本文选取的指标在技术层面做到既能横向比较以便判断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又能纵向比较以便观察同一个地区的动态变化。操作可行原则体现为评价需要根据指标进行数据收集,选择指标不仅要符合理论逻辑,而且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处理的可操作性。此外,为保证后续研究的方便,评价体系选取的指标均为正向。最终确定了17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下页)所示。

1.发展环境指标

在发展环境方面,这里针对产业的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构建了两个一级指标。开放化对应国际发展情况,营商环境及市场化对应产业的国内发展。在国际发展的视角下,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芮明杰在研究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路径时指出通过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鼓励本土产业“走出去”,以高水平的开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4]。为了评价各地区产业发展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这里引入了进口总额占GDP比重、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外资投资额占GDP比重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的选取与已有研究在评价各地产业体系开放度时选取的指标类似[6-7]。在国内发展方面,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企业核心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来源[3],产业体系的国内发展可以由企业层面反映,通过企业所处地区的营商环境与市场化指数进行测度。

2.支撑体系指标

支撑体系则包括人才储备、资本存量、科技创新三个方面。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协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的基石[21]。人才储备通过一个地区的R&D人员数、研究生人数、高等院校数来衡量。现代产业体系的成长需要良好的资本环境[22],资本存量用外资投资总额、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来反映。科技创新对于产业体系发展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影响[23],包括专利授权数、发表科技论文数、R&D经费投入强度三个指标。

现有评价指标中,也有文献关注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实体经济并以此选取了相关指标[10],但其所构建的指标仅从这四点出发而忽略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的其他重要问题(如绿色生态等)。本文将上述四点提炼为支撑体系,作为圆环模型中的一个维度来呈现。除此之外,圆环模型还关注了其他问题。相较而言,本文的指标选取更加系统,考虑更加全面。

3.农业现代化指标

农业现代化指标参考蒋和平、黄德林对农业现代化评价的研究,以劳均资金投入、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单位耕地面积总动力数、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来衡量各地区的农业投入水平;以土地生产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各地区的农业产出水平[23]。

4.工业现代化指标

在工业现代化评价方面,国内学者陈佳贵、黄群慧等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参照他们的研究思路,本文利用以人均装备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刻画工业投入水平;以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衡量工业产出水平[24]。除此之外,工业污染是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以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工业产值比重来衡量各地的污染治理水平。

5.服务业现代化指标

本文用地方财政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城镇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城镇就业人口数比重测度服务业投入水平;用技术市场交易额、人均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占服务业比重测度服务业产出水平;以金融业区位商、其他现代服务业区位商刻画各地的专业化程度。而对于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参照邓泽霖等学者在研究我国现代服务业时的处理方法,将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业和其他行业视为现代服务业[25]。

6.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

产业可持续发展可利用各地的治理情况、绿化情况、天气情况以及水资源情况进行衡量。治理情况由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刻画;绿化情况包括各地的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天气情况用每年空气达标天数来反映;而水资源情况则直接通过各地的人均水资源量来确定。

(二)权重计算

评价体系中权重的确定采用主成分分析与优序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确定了六个维度中二级指标的权重。根据检验结果,六个维度中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发展环境、支撑体系四个组别通过了主成分分析的先验检验,具体数据如表2(下页)所示。从表2可知:四组的KMO检验值均在0.5~1之间;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相应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01,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四个组别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大于70%,说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所提取的公因子能够包含各组别原始指标数据信息70%以上,利用此方法确定的权重具有一定合理性。通过检验的四个维度,其各自包含的二级指标权重等于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对该指标在各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进行加权平均的归一化。对于未通过主成分检验的服务业现代化和产业可持续发展,采用优序图法,通过对比平均值构建优序图矩阵和权重表确定其下设二级指标的权重。

确定二级指标权重后,用标准化后的数据与对应指标权重相乘得出六个维度得分数据。通过检验发现,六个维度的得分数据通过了主成分分析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78,Bartlett检验P值约为0.000),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0.07%。按照相关公式计算即可得出六个维度的权重,最终六个维度的权重确定如表3所示。

四、区域现代产业体系评价

(一)数据说明

本文收集了我国31个省份5个年度(2008、2010、2012、2014、2016)的指标数据。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概念最早于2007年提出,因此本文以2008年为研究数据起点。考虑到数据变化速度问题,这里进行隔年分析,只收集各地区偶数年份数据。

在数据获取过程中存在个别指标数据不全的情况,为了进一步保证各地区之间的可比性,这里对缺失值进行了平滑处理,将估计值代入评价体系中进行测算。具体包括:第一,黑龙江省缺少2010年、2012年三次产业各自的从业人数。本文以该省1998—2009年的平均增速为基准对其进行估计。第二,除上海市之外的地区缺失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2008年、2010年数据,以各自2011—2018年数据的平均增速进行测算。上海市没有披露历年的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考虑到上海市的现代化程度较高,本文以农村人口占上海市总人口的比例乘以上海市全部宽带接入用户数进行测算。第三,天津市城市绿地面积缺少2008年数值,这里以2009—2018年平均变化速度对其进行估计。第四,西藏缺少2008年、2010年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数据,以2011—2017年平均变化速度对其进行估计。第五,所有地区缺少企业经营环境2014年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2008年、2010年数据,以现有数据的平均变速进行估计。

为了消除各指标之间的量纲问题和确保各地区的纵向可比性,本文选择2008年的数据为基期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0~1标准化”。其计算公式如下:

Vi 是该数据的原始值,Vmin(0)是该指标在2008年的所有地区之间的最小值,Vmax(0)是该指标在2008年的所有地区之间的最大值。经过处理,所有地区基期年份的数据范围是0~100,其余年份的数据允许大于100或小于0,以此来观察同一地区的纵向变化。

(二)评价结果

基于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利用处理后的数据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6年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进行评价,各地区的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整体向好,农业现代化推进较快

在五个评价年度内,所有地区的评价分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反映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渐入佳境。全国平均值由27.04逐年上升至52.44。在所有省份中,动态变化最明显的省份是广东省,该省的总体评价分由47.92升至101.36。而西藏是所有省份中变化最小的地区,2016年评价分为24.62,2008年评价分为14.40。在评价体系细分的六个维度上,我国各省份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图2(下页)所示,我国农业现代化增长趋势最为显著。2016年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平均得分为71.45,其数值远高于2008年的28.37。但是该数值的表现并不意味着所有省份的农业现代化推进都好,从下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发展较好的省份拉高了平均分。除农业现代化外,各地支撑体系的评价分也有不小的提升。但各地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图2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维度在评价体系六个维度中发展进度最慢且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2014年产业可持续发展得分突然下降,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过于追求生产力提升而使得我国出现大规模的雾霾现象,环境恶化严重。此后,政府逐渐重视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分也在2016年再次出现增长。

2.各省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差距显著且排名波动明显

通过对每个评价年度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各省份差距较为明显。2016年排名最低的西藏评价分为24.61,同年位于第一名的北京市评价分高达113.67。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常年保持较高的评价分。例如,北京市充分发挥了“首都引领”的作用,在每年的评价排名中均列第一;作为经济强省的广东、江苏的产业体系发展紧随其后。而对于建设能力有所欠缺的地区,如西藏、甘肃在2016年的评价分较低,分别为24.62和28.39。在排名比较方面,31个省份中只有6个省份在2008年和2016年排名相同,其余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情况。

3.四大区域发展状况不同,制约因素迥异

按照四大经济区域划分,东部地区的产业体系建设一向高走,在四大区域中常年处于领先地位,评价分由2008年的42.28稳步升至77.96。与东部地区相反,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起点低且速度较慢。在每个评价年度,西部地区均属于落后状态。中部与东北两个地区的产业体系总体情况类似,但是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比东北地区快。在前四个评价年度,东北地区的得分略高于中部地区,但2016年中部地区第一次实现反超,评价分为44.62,比东北地区评价分高了1.43(见图3)。

四大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悬殊过大,在产业可持续发展维度差距较小。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过程中,东部地区表现突出,2016年得分高达97.11,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得分为40.06(见表4)。虽然农业是所有地区最早开始发展的产业,但从数据可以看出,如何对农业进行升级改造,仍是我国大多数地区需重视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虽然在各地区之间差距最小,但得分均不高,说明各地在努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1)全面发展的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水平最高,在各维度内的评分均为第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活跃的产业融合和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以2018年全国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拥有数量较多的江苏省、浙江省及山东省均位于东部地区,这三个省份共有62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计占比28.31%。东部地区覆盖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城市群是我国现代产业的高度聚集区。除此之外,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是我国资本、人才、技术的主要聚集地,各项资源使得该区域的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化延伸。

(2)工业先行的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工业发展较好,但服务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足。早些年高端人才的流失、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制约了该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但现阶段整体有所好转,自国家逐步推进振兴东北系列战略后,东北地区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不断进行产业升级。从数据上看,2016年东北地区的工业现代化水平以53.67分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东部地区。除此之外,东北地区高校众多,加上当地政府出台了相关人才扶持政策,该地区人才流失的状况大有改善。

(3)平稳发展的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依赖于强有力的支撑体系。早期中部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情况不太乐观,多数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地区的工业现代化水平在四大经济区域中发展最为落后,2016年评价分为46.25。但近些年,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有所好转,主要体现在该地逐渐完善的支撑体系方面。从人才儲备来看,该区域相较于东北及西部地区人才资源更为丰富。此外,中部地区由于具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不少企业进入该地,由此带来了大量资本的流入。中部地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16年该地评价分首超东北地区即可看出。

(4)亟待提升的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落后,发展环境不佳,在人才、资金等方面支撑力量不足。2016年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得分是40.06,发展环境评价得分为18.42,支撑体系得分只有21.29,西部地区这三个维度的评价分在四大地区中均排名最末。西部地区缺乏优势产业,各方面的基础薄弱且受限于地理位置,该地区的市场活跃度不高。除此之外,该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各种不利因素均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4.区域协调发展优势突出,联动效应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这里对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三大重点区域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分析评价。从图4(下页)可以看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且长三角地区及京津冀地区发展呈现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趋势。从横向比较来看,评价年度内三大重点区域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表现最好的是长三角地区,2016年长三角地区评价分高达81.61,同年全国平均水平为52.44。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同样亮眼,每年的评价分虽然未赶超长三角地区,但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相较而言,长江经济带在三大区域中发展有待提升。2008年长江经济带评价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无几,但随后发展优势逐渐凸显。到了2016年,长江经济带评价分为57.62,同年全国平均水平为52.44。从纵向比较来看,长三角地区进步最明显,2016年评价分比2008年评价分高出38.59分。京津冀地区评价分提升了31.43,长江经济带评价分增加了29.32。而全国平均水平由27.04变为52.44,得分增加了25.40。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整体向好。相较于早期,目前我国各地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各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比较在横向上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纵向上表现为同一地区显著提升的特点。最后,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各不相同,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为了稳步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应重点从如下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重视程度,成立专门规划部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虽然各地的产业体系正在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成立专门的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小组,组织专业人才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通过政策制定指引各产业做到发展节奏明确、建设目标清晰、依赖路径合理。只有政府对问题做到充分关注,产业体系的建设才会更有成效。

第二,强化体系建设的整体性认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协同机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系统性任务,需要从三次产业的现代化推进、发展环境的优化、支撑体系的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等方面同时发力。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六个维度的重视程度有所区别,做到重点突出。如果只侧重于某个单独的维度,可能会放慢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速度,只注重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的营造会导致各产业的生产率低下,而只致力于三次产业的结构优化会导致产业发展出现后续动力不足的现象,一味关注环境治理则可能降低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各项资源之间的整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加强六个维度之间的联动。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升级,应基于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从人才、资本、科技等方面为其提供后续支持,从提高市场活跃度上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的持久发展。

第三,各地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时要充分结合本地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各自的发展任务。在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各项要素的质量转变,不断优化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东北地区要秉持工业先行的理念,凭借丰富的工业基础带动相关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西部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这个重大历史机遇,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该地区的营商环境,带动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尽早完成“弯道超车”。对东部地区而言,在保持高水平的同时要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贡献力量。

第四,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工业现代化发展程度普遍较好,但不同地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方面差距较大。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应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视程度,以缩小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较好地区的差距。一方面,对于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应致力于将优质的生产要素进行高效率的产出,致力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经费的投入力度,通过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和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提升我国农业的创新能力。

第五,着力打造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格局。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各地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位于国家战略规划区域内的各地政府应当主动打破行政区域的划分限制,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推行区域内跨省份的深度合作,在政策制定、资源共享等方面打造共同体,为区域内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体化发展、联动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通过加速生产要素区域内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的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晓梅.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J].港口经济,2008(9):42.

[2]刘文勇.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考察与构建分析[J].求是学刊,2014(2):52-58.

[3]周权雄,罗莉娅.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路径与对策[J].探求,2013(4):71-76.

[4]芮明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路、目标与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18(9):24-40.

[5]盛朝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瓶颈制约与破除策略[J].改革,2019(3):38-49.

[6]陳展图.中国省会城市现代产业体系评价[J].学术论坛,2015(1):83-87.

[7]张冀新.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数测算[J].工业技术经济,2012(9):133-138.

[8]张晓宁,顾颖.陕西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测量、评价与构建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19.

[9]郭诣遂,于鸣燕.江苏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模式及构建路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20(12):47-49.

[10]刘冰,王安.现代产业体系评价及构建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20(5):66-72.

[11]FISHER A. 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M]. London: Macmillan, 1935.

[12]CLARK C.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London: Macmillan, 1940.

[13]贺俊,吕铁.从产业结构到现代产业体系:继承、批判与拓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2):39-47.

[14]詹懿.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症结及其治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31-36.

[15]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1):42-46.

[16]龚绍东.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创新[J].产经评论,2010(1):21-28.

[17]刘钊.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1(5):160-162.

[18]赵嘉,唐家龙.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141-147.

[19]郭朝先.當前中国工业发展问题与未来高质量发展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0-59.

[20]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4):4-16.

[21]盛朝迅.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与方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9(1):37-43.

[22]王海兵,杨蕙馨.创新驱动与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6(4):1351-1386.

[23]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87-91.

[24]陈佳贵,黄群慧.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3(3):18-28.

[25]邓泽霖,胡树华,张文静.我国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2(10):60-63.

Constru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FAN He-jun   HE Si-ji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lan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accelerate the high-e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main poi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determines 41 indicators from the six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upport syste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uilds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taking the provinc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collecting the data of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n each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 is good overall and the leading advantage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obvious; in the six dimension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relatively fast, but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is too larg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dvantage of the key areas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obvious. To build and improv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e should start with increasing emphasis, strengthening overall cognition, clarifying development tasks, and building a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industrial chain modernization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课证岗赛”相融合下的教学方式探析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