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自然区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

2021-08-31徐圆圆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蝌蚪科学探究

徐圆圆

儿童天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了探究欲,很容易被大自然和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吸引。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来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幼儿园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幼儿园自然区的教育价值

自然区是指教师在教室的某一个区域设置供幼儿观察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实施探究活动的场所,可以种植植物也可以养一些鱼、龟、蛙、蚕等小动物,甚至在自然区布置一些实验装置,方便幼儿进行观察、照料,记录各种自然现象、科学现象。幼儿在自然区中不仅能够观察到奇妙的自然现象,同时也能与同伴交流,并展开合作交流。幼儿在自然区可以观察、探索、思考,能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建立起生命观念,学会关心和爱护生命。幼儿在自然区不仅能够开发智力、锻炼思维能力,满足内心的求知需求,获取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增长生活经验,掌握探究技能,养成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行为习惯,同时也推动幼儿与同伴互助、合作,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体现出自然区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

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教育目标

幼儿由于年龄偏小,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来源于游戏和日常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是结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年龄特点设计的活动类型,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能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亲自经历观察、探索、思考、分析、总结的过程。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涉及“发现问题”“猜想假设”“观察实验”“记录整理”“解释交流”“分析总结”等一系列环节,是发展幼儿初步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够获得精神的满足感,同时也在玩、做的过程中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科学经验,使幼儿从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品质等多个维度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幼儿园参与自然区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

(一)自然区创设只可远观,不利于科学探究活动开展

很多幼儿园都有自然活动区,甚至在班级内布置了自然角,虽然布置得很漂亮也很吸引小朋友,但是大都是成品,幼儿只能远观而不能亲自动手操作。比如教师在自然角摆放了各种盆栽,幼儿可以观看但是不可以触碰,不能了解植物根的样子以及如何才能开花,使自然区只体现出观赏价值而并没有体现出科学探究价值,只是班级中漂亮的一角,并不利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二)自然区管理缺乏幼儿的真正参与

在幼儿园自然区创设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一手包办”,比如花朵开败了,叶子枯黄了,只能由教师来修剪;喂养的小鱼、小青蛙死掉了,也是由教师及时清理;实验装置坏了,教师第一时间就动手修理了……教师过于“能干”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参与,不利于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查找原因、积极思考的能力,容易扼杀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幼儿更加依赖教师来操作管理。幼儿需要亲自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得到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但是现阶段自然区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真参与”与“真体验”少之又少,难以充分发挥科学探究活动最大化的教育效果。

四、利用自然区开展有效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

(一)共创自然区,培养幼儿探究意识

在幼儿园自然区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共同参与建设,倾听孩子的心声,将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融入自然区中,从幼儿的兴趣爱好角度来打造个性化的自然区,激发起幼儿内心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幼儿在动手操作布置自然区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比如自然区创立时,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来進行设计,鼓励幼儿参与布置自然区的活动环境,对自然区植物、动物的选取、对动植物的命名都可以由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增强自然区与幼儿之间的联系,使幼儿在与教师共创自然区时拉近与自然区的联系,同时也成为幼儿自然区探究活动的起点,推动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为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幼儿知识储备奠定基础。

(二)创生动情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虽然在自然区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养了很多不同的小动物,幼儿好奇心强,但是幼儿的热情持续的时间很短,幼儿对自然区的关注度呈现下降趋势,而且探究活动往往是零散的、偶然的、短暂的,并不能自主进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为了提升自然区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育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热情,以自然区为场所展开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幼儿重新对科学探究活动焕发热情。比如以自然区的植物为故事背景来为幼儿创设娃娃农庄的故事情境,让各种动物、植物化身为有趣的动画人物,调动起幼儿的个人情感,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在充满童趣的故事情境中,幼儿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激发起对自然区强烈的探究兴趣,推动着不断地去关注、观察、探索、思考和想象,为自然区的科学探究活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借引导启发,梳理幼儿探索方向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自然区开展探究活动时,幼儿更多的是盲目探索,缺乏条理性和目的性,不利于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自然区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用带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来帮助幼儿梳理科学探究方向,使幼儿有目的地去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样既能够在师生互动中增强科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丰富幼儿的探究体验,提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比如教师在自然区养殖了许多小蝌蚪,幼儿看到小蝌蚪都非常兴奋,很快激发起观察兴趣。为了能够将幼儿对小蝌蚪的兴趣延伸至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出了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小蝌蚪和小鱼外观上有哪些不一样啊?小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呢?用问题帮助幼儿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向,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主动要求喂养,并积极地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幼儿在喂养小蝌蚪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掌握了喂养方法,同时也在将小蝌蚪与小鱼的对比观察中发现了小蝌蚪的外观、习性、种类等方面的特殊性,获得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对小蝌蚪从感性认知逐渐上升至理性认知,不仅培养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细心、爱心和耐心,使幼儿在自然区科学探究活动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进退要得宜,保留幼儿探索空间

在自然区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经常会表现出主动探究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会形成各种奇思妙想,使思维持续处于活跃状态。但是这种融合了想象的探究活动往往不会被教师采纳或重视,教师反而会将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错误地判定为不良行为而进行严厉指责,不仅会给幼儿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使幼儿以后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幼儿的科学探究积极性,使幼儿变得墨守成规,不再发散思维将个人的想法融入科学探究活动中。长此以往,不仅使幼儿难以发挥出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使科学探究活动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妨碍幼儿积极地开展探索行为。因此在幼儿自然区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做到进退有度,用组织引导作用来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发挥,指导幼儿在自然区更好地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当幼儿展开科学探究时则要退居幕后,由幼儿来主导整个科学探究活动,解放幼儿的眼睛、双手、嘴巴和头脑,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当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遇到问题寻求帮助时,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为幼儿出谋划策;当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时,教师是幼儿身后的影子,默默观察幼儿的探究行为,使幼儿能够真正完整地参与到自然区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从实践中发现真知,获取知识、经验和能力。

3~6岁是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最鲜明的年龄特点。教师利用自然区来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鼓励幼儿亲自经历观察、思考、记录、总结的探索过程,使幼儿在活动中不仅发展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同时也获得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享受到科学探索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积极观察生活、探索生活,养成爱观察、勤思考、爱探索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小蝌蚪科学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金鱼和小蝌蚪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小蝌蚪
科学拔牙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桥/小蝌蚪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