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战略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2021-08-30李云虹丛日轩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美育文明融合

李云虹 丛日轩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遵照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结合旅顺口区绿色经济区建设纳入辽宁省重点发展战略的契机,旅顺口区中小学实施区域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发展战略,采取“五个融合”策略,有效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对区域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战略的理解

一个区域的“区域性”程度越高,该区域各项事业的发展相互依存、交流、文化同质性、内聚力、行为能力就越高;而随着“区域性”的日益增强,区域将成为拥有自主权利的行为主体。旅顺口区中小学校是一个特定的区域,如果能够将兴起的生态美育联系起来,使之形成“区域性”,将有力推动区域生态美育的实施。

(一)区域推进战略与生态美育

区域推进战略指的是一个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及其他诸要素协调发展的全面性、根本性的谋划,是关于发展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及步骤的高度概括,它对该地区某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

旅顺口区实施“区域性”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战略,就是要对区域的中小学实施生态美育诸要素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性、根本性的谋划;对“区域性”的“融合式”生态美育的发展给予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

(二)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审美素养

生态文明素养指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所保持的敬畏之心以及养成的良好习惯。生态文明素养具体表现为: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环环相扣、物物相联;产生积极关心的态度;以行动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生态审美素养指人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的生态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生态审美素养既体现人对生态美的接受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生态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生态审美素养是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融合式”生态美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生态审美素养,以此助推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

(三)融合式生态美育

生态美育指的是应用生态美学的观念(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生态审美观、生态生存观,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教育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确立必要的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

“融合式”生态美育指的是在区域整体推进中小学生态美育的过程中,构建区域生态美育“生态体”,对生态美育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美育不断深入发展,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

二、推进区域“融合式”生态美育的“六个融合”策略

(一)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融合

生态美育是将生态学、美学、教育学三种学科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与生态教育密不可分。生态美育和生态教育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决定了二者是可以融合的。

首先,生态美育是以生态规律和知识为基础,在生态美中涉及了大量的生态学知识。生态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如生态的系统性与平衡性、生态圈中物质循环性与依赖性、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源的节约与再生利用、洁净生产、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态美育要关注的。

其次,生态美育和生态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生态观、生存观、生态文明观、保护生态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生态教育重在讲授生态知识,掌握生态规律,进行的是科学教育;而生态美育则是人文教育,更重视生态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培养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爱的情感,唤醒人们要生态性生存,实现“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铁山中心小学早在1981年就开展了“爱鸟护鸟”活动,后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把“爱鸟护鸟”活动提炼成“绿色教育”办学理念;到2012年,遵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再后来又把“绿色教育”提升为““生态美育”,实现了“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融合”的三次跨越式发展,使学校走上了一條“彰显绿色活力,放飞绿色梦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校把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有机融合,坚持了近40年,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生态美育与学科教学融合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以各学科教学为主阵地。现行中小学各学科教材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育资源,作为各学科专任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学科的生态美育资源,有机渗透生态美育,做到寓生态美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旅顺第二高级中学在学科教学中探索了以对话为主导的“生态式”审美教学。教学在对话过程中进行,以师生之间共同的探讨活动、欣赏活动和创造活动为中心,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且形成多要素、多类型的“生态式”对话关系。例如,高中美术班在室外风景写生过程中,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用画笔与自然对话、与作品对话,同时也是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欣赏自然美,创造自然美,陶冶生态审美情操。再如,政治课教学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营造生生之间的对话氛围,通过对话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境,作为一种寓教于剧的对话形式,增强了课堂对话的感染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

三涧堡中心小学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势,有效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自然资源,以课题研究牵动生态美育的实施。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以生态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该校所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大自然的相关植物,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教育;二是通过研究与污染环境相关的问题,进行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热爱家园的教育。

(三)生态美育与校本课程融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学校特色形成。

校本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丰富性的特点。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国家课程更加丰富的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生态美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旅顺中心幼儿园通过开发“绿植”课程,呵护儿童生命之绿。所谓的“绿植”课程,就是通过栽培和观察绿色植物,帮助儿童进一步了解大自然植物的奥秘,体会生命的珍贵,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认识大自然兴趣。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区域地理特点,该园确立了让儿童互动、参与、体验为主要目标,具有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的大自然课程和小自然课程。

双岛湾中心小学地处辽东半岛南端,濒临渤海,三面环海,学校座落的张家村又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具有“海的味道”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先后开发了多元性、独特性校本课程。学校还成立了与课程有关的、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社团,如渔画小作坊、渔歌合唱团等。通过开设校本课程、成立社团,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又培养了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审美素养。

(四)生态美育与艺术教育融合

不论是普通美育,还是生态美育,其基本目的都是通过美的熏陶,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普通美育和生态美育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态美育更侧重培养人的生态情感,提高人的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没有艺术的美育是不完整的美育。艺术教育最能直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实施生态美育必须与艺术教育融合。

水师营中心小学发挥艺术教育优势,让学生“亲近艺术”,用艺术“亲近自然”“滋养心灵”。特别是学校开展的“班班有歌声”活动,不仅唱响了校园,而且还唱到了全国。

双岛湾中心小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渔民家庭。该校把渔歌作为传承与发展的民间艺术项目,定期组织“渔歌进校园”艺术节。每个学期,学校还要举办由全校师生参加的“大海啊,故乡——咏传经典”歌曲演唱会。

九三小学的儿童版画创作坚持了30多年。孩子们用手中的刻刀刻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刻出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后果,还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刻”到了心里。

(五)生态美育与学校办学特色融合

特色办学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是办学优势的弘扬和办学个性的彰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办学校办的是一种民族性精神,一种传统文化”。而生态美育与特色办学融合,正是在探求一种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民族精神,培育一种“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是对学校办学历史的一种系统提炼和优化整合。

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着力打造“生活教育”办学特色,把“生活教育”与生态美育有机融合,构建了富有特色的“绿色校园”环境文化、“生活教育”行为文化、“尊重生命”教学文化、“飘香溢美”国学文化、“多姿多彩”班级文化,让孩子们在充满生态审美元素的校园里,学会生活,乐享生活,真正得到生活的启迪和生存价值的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教育的最终旨意,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而生态美育的目的则是要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即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生活和自身,让生活富有诗意。

(六)生态美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融合

生态文明是未来社会文明的主要特征;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审美素养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们的生态审美素养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共同担当。构建学校生态美育、家庭生态美育和社会生态美育相互融合的生态美育“生态体”,是区域推进生态美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首先,家庭生态美育是生态美育的基本单位。家长的观念正确与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旅顺九三小学实施“星级家长执照工程”“低碳生活,环保同行”工程,探索了一条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的新路子。学校是家校协同育人的主体和活動组织者,为家长提供专业家庭教育指导,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和班级各种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有关管理,依据“星级家长”评价标准对家长家校协同育人进行赋分和等级认定。家校融合实施生态美育,一个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和家长形成绿色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学校通过有计划、分主题组织开展具体形象、可触可感的亲子绿色活动,引导学生、家长和学校一起积极投身“低碳生活,与环保同行”行动中。

其次,社会生态美育是全方位的生态美育,是建设生态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态美育的目的是要让人们切实关注生态文明,关心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美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大连市第五十六中学在实施生态美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和挖掘太阳沟区域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坚持学校与社会融合,培养中学生“不忘历史、面向未来”“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人文情怀。该校坚持开展保护文物的主题教育,既加深了学生对“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的理解,又让学生明白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当地太阳沟历史文物的意义。

三、区域性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的意义

区域推进中小学“融合式”生态美育,不管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以及推动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报告从多方面提出了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这些论述从价值、理念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区域推进中小学“融合式”生态美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生态美育是要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生态审美观、生态生存观,形成必要的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態文明素养;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中小学生生态文明观和生态审美观的形成,必将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二)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6年,环境保护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提出“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培育青少年生态意识”的要求。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生态美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同时还要使人的存在环境、存在方式与自然生态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使人们从中学会以生态美的心灵去构建自我的反思机制,实现审美自觉与生态自觉,最终引向“诗意的栖居”。与此同时,生态美育还能帮助人们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以满足对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需要。

(三)有效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要求。“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关于培养人的问题,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所谓“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所谓“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要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审美素养。而生态美育就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存在观,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物质功利关系进行升华,将其上升到和谐共处、精神沟通、交流理解以及平等自由的关系上,促进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有力推动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念。其基本内涵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当代人的生态实践。生态美育就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生态实践。

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教师、学生同样也要可持续发展。生态美育以人的终身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是一种关注人的存在环境和存在方式,体现对人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的教育。

生态美育的实施,将给学校发展带来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的新动力,给教师发展注入追求美的教育的竞争力,给学生发展增强提升生存价值和生活质量的生命力。

四、区域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的反思

在实施区域推进生态美育战略的过程中,以下三方面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生态美育对建设生态文明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施区域生态文明战略必将对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只有提高生态美育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我们才能自觉地、扎实地实施生态美育。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地域自然生态资源、社会生态资源和文化生态资源

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素养的形成与其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人民对美好生活越是向往,越需要优质的生态产品和优美的环境。生存环境主要是由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构成的。实施生态美育必须要重视利用和挖掘地域自然生态资源、社会生态资源和文化生态资源,这样的生态美育才能让受教育者亲身感悟到生存的生态性、生态与生活的现实性,懂得生存环境好了生活才会更美好。

(三)把艺术教育融入生态美育全过程

艺术教育是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人的生态审美素养、促进人的个性方面所具有优势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不能取代的。艺术教育重在以情动人,这种情感是直接触及人的心灵的。抓住艺术教育来加强生态美育,可以更多地培养出拥有生态情感、热爱生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新时代“生态人”。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要着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为更好、更全面地落实该行动计划,我们将继续区域推进“融合式”生态美育,全面提升区域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美育文明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刚柔并济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破次元
融椅
对不文明说“不”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