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均红细胞体积偏低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适宜性探讨

2021-08-30王艳清谢珊珊张松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年16期
关键词:血细胞血站献血者

王艳清,谢珊珊,张松英

广东省清远市中心血站体采科,广东清远 511515

单采血小板因其疗效好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在肿瘤科、血液科、感染科应用越来越多,各地血站经常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清远市在单采前筛查时常遇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偏低,而其他参数正常,甚至偏高的献血者。对这类献血者采集血小板,可以缓解临床的应急需求,同时也扩大了单采血小板的招募范围。由于担心采集后冲红而报废[1],笔者对这类献血者的血常规做综合分析,结合其他参数指标,判断其是否能够成功采集及采集的质量,同时探讨献血者捐献血小板的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MCV偏低的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符合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健康检查相关要求,无服药史。

1.2仪器设备 迈瑞(深圳)BC2800血细胞计数仪;美国MCS+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耗材,耗材由上海唯美公司提供。L-1100型显微镜。

1.3方法 (1)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清远市中心血站50例MCV偏低的献血者为试验组,50例MCV正常的献血者为对照组。采集量均为1 U。(2)单采前对献血者进行7个血常规项目检测,包括MCV、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单采结束后15 min再次对献血者进行7个血常规项目检测,分析献血者血细胞参数。(3)对血小板成品进行检测分析,项目包括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合格率。(4)1周内回访献血者,了解其单采血小板后的健康状况。(5)2周后复查7个血常规项目,分析献血者血细胞参数恢复情况。(6)献血者标本采集:用抗凝试管抽取献血者静脉血5 mL。(7)血小板成品取样:将血小板成品袋摇匀,挤出5 mL标本到留样袋。需反复操作至少3次,最后一次操作后留样。

2 结 果

2.1献血者单采前后血细胞分析 采集前,试验组MCV、MCH水平低于对照组,RBC、PL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RBC、Hb、HCT、PLT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CV、MCH、MPV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复查血常规,RBC、Hb、HCT、PLT均恢复至采集前水平。见表1。

表1 2组献血者单采前后血细胞分析比较

2.22组血小板成品质量比较 2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血小板成品质量比较(n=50)

3 讨 论

由于单采血小板具有输注效果好,可降低免疫性输血反应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供需缺口较大,需增加采集量来满足临床需求。在清远地区单采血小板前筛查中MCV偏低的献血者较为常见。进一步健康咨询了解到,这部分献血者多数已知有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遗传史。广东省为地贫高发区,地贫基因携带平均水平为16.83%,地贫基因携带者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症状较轻或无贫血[2]。地贫基因携带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无任何不适,不影响入学、入伍、运动和献血[3]。这部分献血者平时未发现健康问题,且有多次献全血经历。为满足机体供氧需求,机体RBC代偿性增生,因而RBC偏多,Hb、HCT均正常。《血站技术规程》(2019版)对单采血小板采集要求:男性Hb≥120 g/L、HCT≥36%、PLT ≥150×109/L且<450×109/L。对RBC、Hb没有上限要求,对MCV、MCH也没有特别规定。如果PLT也达到单采血小板的要求,就符合《血站技术规程》(2019版)对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要求。献血者MCV偏低,提示红细胞体积偏小,质量偏轻,其血小板数量及功能不受影响。但采集的血小板有冲红的风险[4-5]。MCS+血细胞分离机的工作原理为血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离心杯中的血液由下至上分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层。在每个循环收集血小板前,有一个淘洗过程,转移泵以100 mL/min的恒定流速将血浆从血浆袋打入离心杯底,血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淘洗红细胞中的血小板。之后开始冲浪,转移泵泵速快速递增,血浆从杯底向上平推分层的血液,管路探测器监测管路中血浆浊度变化,开启和关闭血小板收集阀。如果MCV偏低,这些体积小的,质量偏轻的红细胞在淘洗冲浪的过程中会溢出,随着血浆被收集到血小板袋,造成冲红现象[6]。严重冲红的血小板外观呈红色,会被临床拒绝使用而报废。文献报道,MCV为(75.62±5.35)、(75.32±5.45)、(79.3±2.67)fL均可成功采集血小板[7-9]。本次研究对象MCV较文献报道略低。单采后试验组与对照组RBC、Hb、PLT、HCT水平与采集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但仍在正常参考范围。单采后由于管道残留及标本留取致使全血损失约60 mL[9],全血的丢失造成RBC、Hb、HCT水平降低,对单个红细胞MCV、MCH无影响。MCV、MCH变化不明显,与文献报道一致[8]。单采血小板后RBC、Hb、PLT、HCT的降低是暂时的,2周后试验组、对照组血常规各项参数与单采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7-10]。且符合《血站技术规程》(2019版)2周后再次捐献血小板的要求。血小板成品,试验组红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国家标准,无冲红现象。2组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率在75%以上,符合血小板质控要求。

本次研究对象MCV偏低,但Hb和HCT在《血站技术规程》(2019版)中血小板采集的最低要求之上。Hb高,红细胞密度就高。在离心过程中红细胞层可以更好地稳定在白细胞层下面,在淘洗冲浪过程中,红细胞不溢出。冲红的风险可控,可成功采集。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避免冲红现象,应密切关注血小板收集过程,尤其要密切观察淘洗冲浪瞬间,发现红细胞溢出,应立即夹住成品袋。使溢出的红细胞收集到空气袋中。(2)适当提高产品的预设产量,保证血小板产量。(3)筛选肘部血管条件好的献血者,保证顺利采集。(4)MCV偏低者其Hb、HCT、PLT的参数要高于参考值。

总之,MCV偏低者适合采集血小板,且不影响献血者健康。采集的血小板符合质量要求,可以缓解临床的应急需求,同时也扩大了单采血小板的招募范围。对于这一群体单采血小板采集后血液流变学是否有影响,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血细胞血站献血者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