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背景下设计类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1-08-27刘明凤

艺术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基础课程改革

摘要: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改革是大类招生背景下实现通才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是艺术设计人才基础能力的体现。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实施手段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创新和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空间想象力和视觉判断力,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关键词:大类招生;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1 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是高校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大类招生培养理念应运而生[1]的通才教育改革方式。也可以说,大类招生实际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各高校根据各类专业发展需要按学科进行的招生,即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进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再按照具体专业进行招生。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类招生正是在这样的培养理念下进行的大类招生,设计学学生入校后,在经过一至两年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后,同学们可根据在基础课程中感兴趣或有优势的课程,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以及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和就业状况,按照自己的个人能力与专业理想,并积极接受导师指导进行专业选择。有的学生也会根据自身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选择,同时,学院也会根据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双向选择,后期学生再根据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2016年9月开始实施大类招生计划,学院从各个专业挑选出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专门成立了艺术设计基础部,将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合并为设计学类统一招生。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构建起多元化、多特色的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的设计学专业阶段性培养模式。

2 大类招生背景下模块化教学思路的提出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设计学类的重要启蒙课程,也是设计学类的重要基础桥梁课。结合重庆师范大学大类招生背景,学生入学前,更多的是仍以高考模式的技法练习,对设计学的概念是模糊的,很多学生在报考艺术设计时是盲目的,对设计学没有清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基本的绘画技法与方法上,主观地认为学校开设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是延续高考前的素描与色彩。何为艺术设计?与传统绘画有何区别?其界限在哪里?如果不对绘画思维方式和设计思维方式做一个简单的比对和了解,同学们在实操中就只会注重绘画技法而对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中的“设计”二字视而不见,导致后续设计专业课程体现出的针对性不强。学生无法将绘画技法与设计思维有效结合,如果直接以艺术设计入手,学生的脑袋将一片空白,对艺术设计的专业方向也将无从感知,导致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进展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为了更好地让大一新生了解设计类各个专业的特点,发掘他们对各个专业的兴趣爱好,学院结合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原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方面,要求设计类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适应大类招生背景下的通才教育理念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旨在让同学们通过一年的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特点,确立几个大的方向,引导同学们对各个专业进行了解探索,以便在二年级进行专业分流,让大多数同学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通过对各兄弟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目前各个兄弟院校设计基础课程基本都延续了传统模式,并结合了模块化教学。综合大类招生、学院以前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各兄弟院校的调研,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设计类基础课程设置的整体思路做了如下安排:一是以模块化教学为主,从内容确定,到分层实施,再进行分步骤操作;二是落实每一模块的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模块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教学思路有两个方向:一是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为主的强调训练学生手绘能力的传统基础课程;二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引导性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形式语言基础、装饰设计基础、图形创意等课程,这些课程注重的是形与构的关系,对形式法则的理解,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方式,通过这些课程可以达到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专业状态的目的。

3 大类招生背景下模块化教学改革方案设定

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掌握造型设计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手绘能力,能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运用手法,为后期的专业分流和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整个设计类基础课程的梳理,学院一方面从设计专业的角度对基础课各科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对课程学时也进行了有机整合,通过学时学段分配教学内容,在每个教学模块的单元中对教材的内容和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衔接、课程内容是否包含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案例内容都进行了有效的选择;另一方面,整个课程组成员在学院的领导和专家组的带领下,多次组织基础部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和观摩专家教授示范课程,并对每一模块内容进行研究讨论,从学生需求出发设计课程教学单元,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单元都进行了专题模式的演练,且统一对各模块知识要点进行了讲解,对各个知识要点都做了任务安排,希望做到教学内容的优化,并将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构建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充分发挥学院基础部教师的主讲优势,通过教师主讲,结合微信和小视频推送等在线学习形式,融合模块化结构设计,让教学内容既相互关联又自成体系,同学们可根据需要随意抽取学习,且兼具知识的获得性与拓展感;形成新的课程PPT范本,让学生在每个模塊深入的学习体验中挖掘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加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艺术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

4 模块化教学具体课程设置改革措施

在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的设置上,学院在原有基础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风景写生及三大构成的基础上,增设了形式语言基础、设计概论、图形创意、表现技法、装饰图案基础等“核心+方向”的课程。同时对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在注重技法训练的同时对设计思维进行了系统的培养。受教学改革中培养计划学时的限制,学院将三个方向结合,形成了“技法训练为基础,三大构成与形式语言为重点,创意图案基础为主攻”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了解设计学类基本知识及原理的同时,掌握设计学类的基础技法,熟悉设计表现技法与设计思维的转换关系,初步掌握设计学类的基础设计方法,并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体塑造能力。同时,各门课程的设置并非孤立的,课程与课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设计类基础课程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风景写生为艺术设计实操技法的基本素养,不仅是延续绘画的基本技法,更是将这几门课程以专题综合训练的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认识从平面转向立体,从外部转向内部,从表皮转向肌理,学会如何从单一的视角实现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并运用专业技法记录和表达。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的基础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从设计作品中的点、线、面、体以及作品中的色彩、明度、纯度、点立体、线立体、块面关系等基本元素入手,分析这些作品中各元素的运用,引导学生以设计的思维和方式观察和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并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让同学们做点线面以及色彩明度、纯度、色相等色彩表达的构成小作业,这种小专题的练习与后期的专业课有紧密的联系,可以突出各专业的特色,深化和细化了基础课程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衔接后期的专业课程,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信。

形式语言基础课程的设置是对视觉形态语言和视觉语法的研究,是从视觉形态的基本特征和视觉思维的自身规律出发,建立视觉语言的表现语法秩序[2]。课程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多以大师设计作品为模范,分析、体会他们作品中的形式语言美感,总结他们对形式语言表现的不同规律,并思考如何将这些规律转换应用,行之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训练作品中去。课程强调训练对设计作品的整体分析意识、整体概括意识,注重对作品形式语言的整体分析,包括形式语言的特征,元素组合关系,画面色度、色调的节奏和秩序关系,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后期的图形创意和装饰图案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从作品的形式上呈现出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工艺美,更要求其通过学习以逆向思维和多维观察的角度进行思维拓展,提高设计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对蕴含在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理解、表达、愿景有所感悟。整套模块课程的安排,在整体专业学科中具有上下联系的重要作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启发,还能让同学们意识到课程学习目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该课程的学习中。希望在普及美育的教育背景下,通过课程学习能使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美的法则与创作规律,为艺术设计各专业的设计与发展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5 教学改革实施手段

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学生专业教育背景与学习目的的不同,以及课程的普适性,在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的“理论—应用—设计”转化为“案例现象—知识点—理论—创作方法—创作表达”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前期要通过大量的设计案例视频推送使学生形成概念性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头脑风暴,同时,要在视频中设计一些互动实践环节和阶梯学习流程,让学生深入且透彻地理解课程内容与课程要求,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主讲课教学中,要强调理论与实践,通过实践操作推敲设计中的理念、觀念、内容等;在实操课程中,要采用专题分组练习协作模式,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跨班级跨年级合作,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与宽度,让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清晰地建构各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框架。同时,应在课堂中设置讨论区。除了答疑解惑之外,还要积极发布专题讨论帖、精美分享贴、思政话题帖等,满足学生的各种专业需求,营造专业学术交流氛围,使师生们的讨论热情高涨,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

6 教学评定与反馈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检验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最终效果取决于前期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设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目前,这种模块化的基础课程改革在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已取得初步成效。学院艺术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一方面发挥了主讲老师的自主性,结合课程特点,由基础部主讲教师统一制定成绩考评细则,采取公开展示、集体打分或任课老师权重盲评、学生互评,以及年级组教师和各专业教研室主任集体评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另一方面由学生以小组PPT汇报或答辩等形式进行多元化考核,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还能使之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效,运用专业术语结合作品阐述知识要点。同时,专题成果展示是基础课程考核的重要手段,也是学院重构教学流程,展示模块化、阶梯化教学阶段性成果的方式。2017年1月以来,每学期基础部都会通过作品班级展示和优秀作品评选的形式展示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优秀作品,通过在美术馆展览微信平台推送作品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知识应用成果,连续5年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反馈和评价。一方面,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另一方面,课程的改革为后续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能量,不但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促进,还能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2021年,学院大三的几位学生打破了在校生参加市级以上展览的记录,虽然不是基础课程直接指导,但在也是基础课教改后的延展。

7 结语

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改革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课程,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重要桥梁。要想取得阶段性进步,教学改革就应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创造性艺术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模块化的大胆革新,强化学生的调适能力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使之逐步适应激烈的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 贾洪波.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背景航空航天大学《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42-43.

[2] 姜竹松.视觉传播中图形语言的形态与意义[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8-149.

作者简介:刘明凤(1976—),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设计基础。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基础课程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影响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创新(二)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浅论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抓住基础课程五要素,构建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