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2016-05-25朱永祥廖兴

科技视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学生管理

朱永祥 廖兴

【摘 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种培养模式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此,从通识教育、专业分流、专业教育三个阶段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在各阶段的问题与挑战,并且提出了学生管理教育中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学生管理

1 大类招生内涵

所谓“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即高校本科招生时不划分具体的专业进行招生,进行一定通识教育后进行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1]经过近十余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性、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优化高校教学资源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一种学生培养模式对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大类招生带来的挑战

根据“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本科教育可划分成了通识教育、专业分流、专业教育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都面临问题和挑战。

2.1 通识教育阶段

所谓通识教育阶段是指进行基础课学习教育的阶段,这一阶段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以下问题。

2.1.1 缺乏足够专业引导、专业选择依旧迷茫

作为“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这种招生模式的本意,多给了学生一至两年思考时间,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其根据自身的综合情况进行理性选择。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学生反映这段时间由于专业课较少,很多同学在经历了一至两年的时间后仍旧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喜好,达不到这种培养方式的初衷。

2.1.2 学生凝聚力弱、集体荣誉感淡漠

学生普遍认为现存的行政班级、同学以及班主任在分专业时会重新“洗牌”,所以较少关注现有班级的活动,只跟本寝室或兴趣爱好相投的同学来往。这给辅导员、班主任乃至班委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

2.2 专业分流阶段

这个阶段面临旧班级模式即将解体,新专业班级模式尚未形成,学生对于是否能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专业、分配到自己喜欢的班级存在极大的担忧。这一时期,主要会出现以下问题:

2.2.1 学生思想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定

大部分学校现行的专业分流方法是以志愿和学习成绩为主、就业和兴趣为辅,这对于一些成绩不尽理想,但却又想分配到“热”门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这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会出现焦虑、烦燥等心理问题,情绪极不稳定,甚至少部分学生可能会由此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2.2.2 专业选择“一边倒”、“跟风”情况严重

由于各高校师资力量的有限性、各专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市场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导致学生普遍选择师资比较集中、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且社会普遍认为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由此出现了专业“一边倒”的情况和“跟风”情况比较严重。

2.3 专业教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进入新建专业班级学习,相较于专业分流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处理专业分流之后产生的一系列班级管理问题。

2.3.1 两极分化严重

就一般情况而言,专业分流会采取志愿+成绩+就业的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的结果会导致两极分化严重。促使选到喜欢专业的同学越来越努力,没有选到喜欢专业的同学就会毫无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两极分化情况会日趋明显。[2]

2.3.2 班级凝聚力薄弱,学生归属感缺失

专业分流之后,旧班级不复存在,原来的班级管理模式被完全打乱,新班级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不熟悉,又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而已经经历了一至两年大学生涯的学生缺乏了大一时进校的激情,部分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仍然在原来的非正式团体内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分流后形成的班级凝聚力薄弱,学生归属感缺失。

3 建议与措施

根据以上针对各个不同阶段问题的分析,应根据不同阶段所出现问题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可能减少“大类招生”这种培养模式带来的弊端。

3.1 通识教育阶段

3.1.1 加强专业教育

在通识教育阶段,一方面可以增加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开设力度,使学生通过正式的专业课学习了解相关专业特点、专业前景,为之后的专业分流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各个学科不同的特点开始形式多样的专业知识普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专业、认识专业、熟悉专业。

3.1.2 强化合理引导

学校在通识教育阶段,要做好合理的引导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合理引导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一方面可以安排专业课老师,尤其是专家教授担任班主任,在专业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分析各专业的特色、今后的就业方向,引导学生在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专业。

3.2 专业分流阶段

3.2.1 优化专业分流方案

在专业分流的过程中,要合理平衡各种因素的关系,综合考虑学生兴趣、学习成绩、就业优势、家长意见等因素,形成志愿+专业成绩+就业的模式,在满足学生个人意愿的同时与学生专业学习成绩挂钩,增强专业选择的有效性,使招生、专业培养、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相对公平公正、又高效的专业分流方法。[3]

3.2.2 相对集中分班原则

在班级重新组建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散原班级,尽可能采取保留原班级的形式上进行部分的调整,辅导员按专业带学生,班主任在尽量带原班级的情况之下进行微调。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老师保持原班级的连续性,又能尽量减少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减少磨合期,尽快使班级工作步入正轨。[4]

3.3 专业教育阶段

3.3.1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在专业分流结束,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寝室建立信息员、建立班级QQ群、建立微信等方式来发现并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团体辅导活动,增强班级同学的熟悉感,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预案,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3.2 增强专业间互动交流

虽然大类下的专业之间有差异,但是当中也必然存在互补性与联系性,因此,可以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加强各大类下的专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科平衡发展,鼓励成绩好、专业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专业弱的学生,加强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共同积极参与到教学科研活动当中,丰富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分享学习心得,从而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自卑心理、避免“破罐子破摔”的情况的发生。

4 结语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为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行的一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但是,这项措施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无疑更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复杂度,因此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在不同阶段所带来的问题进行及时、合理的解决,为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芳,张婷,等.高校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2):120-121.

[2]董海军,朱思齐,等.大类招生模式下班级管理模式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4):103-104.

[3]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87.

[4]徐敏.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96-197.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学生管理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