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缘何偷拿别人的东西

2021-08-27陶新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

〔关键词〕偷窃行为;心理创伤;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71-03

在大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真是一件既富挑战又幸福的职业,学生来访者让我见识了各种在临床心理学书上写的疑难杂症,让我有机会陪伴他们成长。学生A就是这样一名独特的学生,她现在已经毕业许多年了,有了幸福的家庭和非常体面的工作,在管理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一、案例概况

第一次见面时,A是这样说的:“老师,我的问题很严重,很变态的,你要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对我进行治疗。”

“啊,这样啊,你怎么知道我会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呢,你怎么相信我可以治疗你呢?”

“老师,你可以的,我询问过好多人,也研究了你的简历,只有你可以治好我。”

我立马感到责任重大,心想不能辜负这个学生的信任。我表示一定尽力,争取不让她失望。于是我们开始为时将近两年的心理咨询,其间还与我的督导老师一丸藤太郎讨论多次关于A的问题。今天回过头来重看咨询记录,回想当年的咨询过程,还是很愉快很开心的。

A直接告诉我:“我的问题就是有偷窃癖,这种情况很久了,而且改不掉。”

她来见我的时候是大学二年级,她在大学里也有这样的行为,只是比中学时期更加隐蔽,更善于“销赃”。

A说:“我控制不住自己,尤其是压力大的时候。这样下去,我在大学没法顺利完成学业,说不定哪一天会出大问题。”

“你担心自己被抓起来,或者生出其他的病?”

“我不清楚我会不会被抓起来,因为我现在绝不收藏我偷来的东西,再好的东西也不收藏,我害怕被发现,那些赃物就成为罪证。”

初次见面之后,我们开启了每周一次的咨询。

某个下午,A准时到来,诉说了她变成“爱偷窃的学生”的过程。她的偷窃行为是从初一开始的,因为爸爸妈妈那时候闹离婚,吵得很厉害,家中永无宁日,她也得不到大人的关心,生活上自己照顾自己。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忘记给中午的伙食费,她就得饿肚子,于是不经过父母的同意就拿家中的钱,慢慢地越拿越多。被发现后,爸妈会揍她一顿,此后她就经常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后也没人找,自己又回来了。

这样的生活成了常态,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她没办法就离家出走,夜里也不回家。

我很好奇一个女孩子不回家,自己是怎么过的。

“我们家在一个不算小的城市。离家后,白天我会待在银行的大厅里,那里很安静也安全。邮局的大厅里也不错,在那里做作业,也没有人打搅我。晚上我就去医院的急诊室,在那里的长椅上看书学习,或者躺着睡觉,很安全,也没有人赶我走。

“初中三年中,有两年时间经常这样度过。后来爸妈离婚了,我和妈妈、外婆一起住,吵架就少了许多。只是每个月我被妈妈要求去向爸爸讨要生活费,这是一件很为难我、让我很尴尬的事情。爸爸经常当著很多人的面说许多难听的话,他主要是讽刺挖苦妈妈,希望我把他说的话转述给妈妈,这让我非常难堪。妈妈虽然受过高等教育,是国企高管,但是离婚后脾气很不好,经常与外婆和我吵架。

“那个家真的难以让我安身,好在高中开始住校了,这种情况好了很多。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我在高中偷拿同学的东西,这种行为一发不可收。在高中时期,我因为多次偷窃被抓获,而且赃物收藏在自己的大箱子里,全部被查获,曾被学校严厉处分。”

这样的学生是不能被我们大学录取的,但是因为她高考成绩好,学校为了保住一个高考录取名额,把她的档案洗白了,才进了我们大学。进大学后,她仍然偷窃,只是不收藏赃物,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二、问题分析及辅导

“偷窃癖”很难治疗,需要有很好的咨询关系和较长时间的咨询。对A做了两年咨询,基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建立关系,理解和接受症状,厘清曾经的经历与创伤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行为模式及偷窃行为的隐喻,发展可替代的行为模式;

第三,在稳定安全的关系中,让来访者逐步成长出健康的自我;

第四,赎罪与告别过去,重新开启全新的人生新模式。

偷窃癖属于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其表现是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而难于改正。它是一种心理疾病,也会导致犯罪。犯罪心理学认为,按偷窃时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蓄谋型和偶发型;而就心理动机而言,有虚荣心理、报复心理、侥幸心理、空虚心理以及偷窃癖。偷窃癖是盗窃罪当中的一种特殊行为,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具有其他明确目的,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与一般偷窃行为完全不同。但是由于会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侵犯他人利益,社会后果严重,便构成犯罪。偷窃癖的成因比较复杂,与当事人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也与行为反应模式有关系。当成为“癖”——一种变态心理、一种严重心理疾病时,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治疗。该疾病疗愈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咨询关系作为一个安全的容器,来访者要有较强的自我改善的动机,咨询师要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此类案例治疗非常难,以下是一些经验和教训,供读者参考。

在第一阶段的咨询中,我非常认真并饶有兴趣地听A讲述自己苦难的初中时光,请教她那么不容易的时光是怎么度过的,她是那么智慧地为自己谋求生存的空间,与父母斗智斗勇,寻找安全的场所,让自己免受伤害。在与我的交谈中,她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初中生活过得不是那样凄苦,而是一个英雄和智慧少年。那时候的偷窃行为也得到了理解,她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安全地活着。来访者的异常行为得到真诚的理解和支持,与咨询师建立了稳固的咨询关系,我们到了无话不谈的程度。

第二阶段咨询重点是了解、理解难以控制的偷窃冲动行为。在咨询过程中,每次她都会来报告最近一周有无偷窃的冲动,什么时间有,什么时间没有,有的时候是怎么产生和消除的。这期间还是有很多次偷窃行为,偷了同宿舍同学最好吃的饼干、巧克力,自己一个人拿出去吃掉了;偷了同宿舍同学的漂亮衣服,没法穿,就扔到了楼下,眼看着被别人捡走了;偷了一起学习的同学的最好的复习资料,藏了起来等。

这一阶段我们见面时,我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最近偷了什么了?”然后就是她分享所能想起来的偷窃经历和感受。这些交谈总是让她回想起,小时候父母让她过的那种毫无安全感的生活。她有时候觉得这种偷窃行为真的很不能忍受,有时又觉得很有趣。直到后来她告诉我:“最近想偷东西时,我能够控制住了,没有行动,或者拿到手上又放回去了。”

有一次她看到邻座的同学有一个很好的文具,她趁别人离开后打开别人的包,拿在手里把玩了一阵之后,又放了回去。

我说:“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啊,如何控制的?”

她回答:“我实在不想再犯罪,再做坏人了。”

“的确,你是很好、很优秀的孩子,是没有必要做坏人,走向犯罪的。要是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就太棒了,如果控制不住,我们慢慢来,培养自己的控制力。”

第三阶段咨询目标是改变行为模式。我们会探讨她的行为模式,她总是在压力大的时候偷窃,特别是面临考试的时候,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去偷窃自己看到的别人的比较有趣的东西。还有就是自己心情不好、生气的时候,看见什么都想偷。在大学期间,尤其是与妈妈发生冲突后,往往如此。从以上问题总结发现A的一个行为模式:用偷窃来缓解压力和释放负面情绪。能不能形成新的替代,用积极健康的行为替代“偷窃”,缓解压力和处理情绪,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这是疗愈的关键。这期间,A进入考研复习阶段,压力大,也有偷窃冲动,不过多数情况下她能够控制,然后与我分享她在冲动发生后自我努力控制的过程,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这期间我特别担心她出现反复,后来她顺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同时她觉得自己已经痊愈了。

第四阶段的咨询目标是赎罪与告别。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A觉得自己已经痊愈,不再有偷窃冲动之后,她开始后悔她过去那么长时间里给他人造成的伤害,她做了很多忏悔,希望能做些什么为自己赎罪。她对同宿舍的姐妹、同班同学心存内疚,她想告诉她们:“我曾经是那么坏,你们丢失的东西大多数是被我偷走了,有的吃掉了,有的用掉了,不能消耗的都被扔掉了。”A在咨询室里提及这些时,情绪很激动。

我说:“这样的行为是个人的绝对隐私,我建议永远不要说出去,那已经是过去的你,现在你可以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可以用自己努力工作、善待同学和家人的方式赎罪。”

她临毕业时购买了不少礼物送给自己的同学,并真诚道歉说:“四年同学,给你们添了许多麻烦。”同学们很诧异她的举动,也很感动,其实在生活和学习上,她已经给她的同学许多帮助了。同学们发现她有很多变化,不知道原因,但是感到她各方面越来越好了。A逐渐开启了新的人生。

三、咨詢感悟

我不是精神分析师,但我很喜欢精神分析的方法,精神分析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在此案例中都有所体现:咨询师“容器”要够大,与来访者建立稳定安全的咨询关系很重要;咨询师是“一面镜子”,应秉持价值观中立,与来访者讨论她的所有问题、冲突和感受,帮助来访者;来访者有自我疗愈的功能,咨询师如何做才能够更好地帮她激活这一功能,让她重新开始,更好地理解和贴近来访者,这是咨询的重点和难点。

注:本案例经案主同意,作了隐去身份的细节处理。

作者简介:陶新华,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表达艺术心理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表达艺术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创办人之一,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日本宇部创新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

编辑/张国宪 终校/刘 芳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
如何与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如何促进网络心理咨询效果?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黑点
如果努力暂时看不到结果
多找几个名字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态度与求助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态度与求助行为关系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