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技术,变“活”数学课

2021-08-27朱萍萍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摘 要:作为一个年轻的小学老师,课堂要想变得“活”起来,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使教学变得丰富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从三年级数学的一节“统计与可能性”中,对比两个班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这样的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统计与可能性;PPT

作为一个工作近10年的小学农村教师,这10年来的教学让我成熟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尤其是在数学教学方面,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数学课堂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数学课堂也是生动有趣的,数学课真的可以变“活”!

以“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节课为例,这节教学内容深度不大,内容很简单,教学应该比较容易,可事实上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是很难突破的。也正是这节课让我深刻明白了运用好“信息技术”真的非常重要。

师:老师手里有什么?

生:3个红球和3个黄球。

师:现在我将这6个球放进这个黑袋子里,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吧,但是我们要记录下结果,用什么方法呢?

生(踊跃发言):画方格,涂方格,……画“正”字。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方法?

生(很积极):有一次,就画一笔,直到有5次就画满一个正字,接着继续画正字。

师:那我们就找2位学生帮我们记录吧。(指明2名学生记录,因为要摸40次,次数较多。)

下面进行摸球环节(学生当时表现得很兴奋,但摸完的学生就有随便讲话、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有些乱的现象)记录结果是:红球22,黄球18。(这一部分的教学花费时间较长,约12分钟)。

师问:你们对摸到红球、黄球的次数有什么感想?它们的次数怎样?继续摸40次呢?

生1:可能红球还是很多。

生2:不确定。

师说明:如果再摸40次,它们的个数会越来越接近。

追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大部分学生很疑惑,只有个别学生反映因为红球和黄球的个数一样,所以它们被摸到的可能性差不多。

由于再摸40次必定又会浪费大约12分钟的时间,所以我就直接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小结。但大部分学生对再摸40次后红、黄球被摸到的次数会越來越接近这样的结果感到很疑惑。这点我在课堂上就发现了,由于当时上课有点紧张,就没想太多,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并没有吃“透”,学生也就没有真正理解“概率”。

当时课后一位听课老师点评的话让我受益匪浅,他是这样说的:“这样需要重复模拟操作为什么不利用计算机进行呢,又节省时间,又能出教学效果。”对呀!当摸得40次,80次……时,如何确定红球和黄球被摸到的次数是不是会越来越接近呢?

计算机的模拟摸球操作怎样在数学课堂实施呢?我产生了很大的疑惑,为此,首先我先想到了网络,在网上找一找如何实行,的确也找到了不少相关的内容,也大致说明了计算机模拟实验的过程,但真正具体操作起来还是一头雾水。想到这,我又接着找到我们学校精通电脑的几位老师,这里真心地感谢他们,在我遇到这方面困难的时候,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帮助我做了一份精致的PPT:通过随机点击就可以获知结果的随机试验的PPT。有了这个PPT,学生就能进行随机试验了。

之后在另一个班执教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PPT:

(1)让学生一个一个点击,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记录结果为红球17,黄球23。

(2)对于“继续摸40次是怎样的结果?”两个班的学生都有同样的疑惑,对于学生的疑惑,这一次我没有直接揭示答案,而是对学生轻声地说:答案需要你们自己来观察,要认真看哦。(学生都很认真地看,同时邀请学生来参加模拟实验)随机点击几下,就有摸到的结果并出现了相应的次数:红球39,黄球41。

(3)此时我再次询问学生:摸40次它们相差6次,再摸40次它们的结果怎么样的呢?若再往下摸40次呢,我们可以继续再实验,你会猜出它们被摸到的次数会怎么样?师再揭示:它们被摸到的个数可能就相同了,因为模拟次数越多,结果越接近。

对比两个班的这节课,明显转变很大。学生从开小差、坐立不安、爱讲话的状态变成一节课兴趣一直很浓,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枯燥乏味上讲台摸球的操作过程由计算机模拟给代替了,不仅将教学时间缩短了4分钟,更重要的是教学效果提高了。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在“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中让学生真正体会“概率”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大量重复实验的枯燥感,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率的意义,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计算机大量重复模拟实验的结果,学生能逐步感悟出“概率”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真正让我这个年轻的教师意识到运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可以给教学带来必要的帮助。这样不仅课“活”了,数学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教材本身;学生也“活”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增强了。学生在浓厚兴趣、充满好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感深化了,学习的能力也逐步提高了。今后,我应活用“信息技术”开拓数学课的教学。

作者简介:朱萍萍 (1989—),女,江苏扬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