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草专著《菖蒲传》考略❋

2021-08-25刘秋霞梁海涛杨继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蒙山菖蒲金石

曹 云, 林 怡, 刘秋霞, 梁海涛, 杨继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南宁 530200)

《菖蒲传》最早见于《宋史·志·卷一百六十·艺文六》:“张隐居《金石灵台记》一卷,《菖蒲传》一卷。[1]”《广西通志·医疗卫生志》在《概述》部分写道:“广西历代名医辈出,汉代董奉,宋代张隐居,明代舒刚……他们各有专长,著书立论,成为各个时代医学界的名流学者”,并在第八篇第一章《中医研究》中再次强调:“广西著名医学人物先后出现,宋代张隐居(蒙山人)著《菖蒲传》。[2]”但遍阅后世本草类医著,并无《菖蒲传》一书。冈西为人[3]在《宋以前医籍考》中记载:“[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二医书 菖蒲传一卷 阙。[宋史艺文志]医书类。” 可见该书已佚,内容已不可考。但笔者经过梳理文献、考证资料发现该书并未佚失,其作者张隐居也非宋代人,而是唐代人,现将考证内容总结如下,以便厘清疏漏。

1 《菖蒲传》作者考

除史志外,学术界也认为《菖蒲传》作者张隐居为宋代人。容小翔[4]等在《壮族医药史述要》中写道:“广西曾出现过不少的著名壮医,宋人张隐居(蒙山县人),著有《菖蒲传》及《张真人金砂论》。”谢华[5]等认为:“宋代蒙山人张隐居著有《菖蒲传》,是为现今可知的广西最早医著。”陈仁寿[6]在《略论宋代药学发展之五大特征》中认为,《菖蒲传》等单味药本草专著的出现体现了宋代药学发展的新特征。《菖蒲传》见于《宋史·艺文志》,但二十四史以《宋史》最为芜杂, 其“艺文志”是在宋代四部国史 (三朝、两朝、四朝、中兴)艺文志的基础上编纂而成, 漏误甚多[7]。

1.1 生平考

《宋史·艺文志》除记载张隐居的《菖蒲传》一卷外,还记录有其另一本著作《金石灵台记》,该书被收入《道藏》。明代正统年间的《道藏》洞神部众术类中辑有《张真人金石灵砂论》一卷[8],且题有“蒙山张隐居撰”(见图1),可见张真人即张隐居。关于书名之不同,容志毅[9]考证可能是明正统十年重辑道藏时,道士伪篡之故。张隐居在书中的《朱砂篇》中自述:“余自开元间二十余年,专心金鼎,颇悟幽微。[8]”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13~741),共计29年。可见张隐居应为唐代人,约生活在唐开元年间。

唐宋隐逸之风盛行,隐士的名称甚多,如隐士、隐者、隐民、隐居、遗民、处士、征士、处人、山人、居士、高士、逸士等[10]。查阅《新唐书·隐逸传》和《旧唐书·隐逸传》皆无张隐居的记载[11]。但《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道家类》云:“张隐居《庄子指要三十三篇》,名九垓,号浑沦子,代、德时人。[12]”可见张隐居还著有《庄子指要三十三篇》。《庄子指要三十三篇》虽已佚不可考,不过在《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中有唐代权德舆为其作的“张隐居庄子指要序”,其序中写道:“隐居者九垓,别号浑沦子,老于是学,遍游名山。无常居,不粒食。与土木鸟兽同其外。[13]”权德舆,字载之,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14]。据权德舆的序言可知,张隐居即张九垓,号浑沦子,是唐代宗(762-779在位)、德宗(780-805在位)时期的人物,这与《金石灵砂论》中所记载的“余自开元(713~741)间二十余年,专心金鼎,颇悟幽微”的时间吻合度高。

《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还记载了权德舆另一篇有关张隐居的文章“送浑沦先生游南岳序”。其在文中写道:“子丱岁时,遇浑沦于荆溪,徒见其山巾羽衣,有元古之貌。瞻敬不暇,未遑问道,倏然一别,俄六七年。今兹献春,相访于练湖之滨药囊黎杖,就馆于我……因自为注解,并作三十三篇指要,佳言精理,特出古人之右矣……既而振拂屦杖,超然远游。浮洞庭,涉庐阜,然后挥手人世,南登衡山,将长往而不返耶?或暂游人间而不可得见之耶?[13]”权德舆在文中记载自己在丱岁(年少之时)于荆溪(流经江苏润州金坛、常州义兴之间)见过张隐居,六七年后又相访于练湖(今江苏丹阳),(张隐居)药囊黎杖,就馆(授徒)于我。严国荣[15]考证这一年为唐大历十年(775)左右。通过描述可知,权德舆第一次遇见张隐居时,后者山巾羽衣有元古之貌,而六七年之后第二次相见时,却手持黎杖(老者持用),大致可以推断这一时期是张隐居由中年到老年时期。同时结合《金石灵砂论》中张隐居的自述和权德舆的记载,可以初步推断张隐居是唐玄宗开元(713)至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之间的人物。假设张隐居生于唐玄宗开元(713),根据权德舆为其《庄子指要三十三篇》作序时间约为唐大历十年(775),判断当时张隐居62岁,其相貌形态符合权德舆的文章记载。

1.2 里籍考

容志毅先生考证张隐居可能为河南息县人氏,因其曾于息县南部之雾山隐居修炼,“蒙山”可能是“雾山”二字抄录之误[9]。广西所辖之蒙山县现隶属于广西梧州市。据《蒙山县志》记载:“蒙山县古为百越地,南北朝梁陈时始有建制,隋、唐、宋代,其地废置不一,至明成化年间,置永安州。民国初至今,复称蒙山县。[16]” 可见其地名是在民国初才称蒙山县。但翻阅《旧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一》记载:“蒙州,隋始安郡之隋化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南恭州。割荔州之立山、东区、纯义三县分置岭政县。贞观八年(634年),改为蒙州,取州东蒙山为名。十二年,省岭政入立山。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蒙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蒙州。[17]”蒙州“取州东蒙见山为名”,因治附近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民姓蒙,故名[18]。唐代广西确有蒙山,且道教在南朝已在广西地区传播流行,玉林、梧州在唐宋时期是道教繁盛地区[19]。张隐居当为蒙山人或隐居蒙山修道炼丹。

上述可见,张隐居名张九垓,号浑沦子。唐代广西蒙山人,约生活于唐玄宗开元(713)至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其著作有《菖蒲传》《金石灵砂论》《庄子指要》。

2 《菖蒲传》内容考

菖蒲应用历史悠久,其作为药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阳。[20]”此后历代医药学家在本草著作中多有收载。如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朝政府编撰的《新修本草》,唐·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以及其后宋代苏颂的《嘉祐本草》、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皆记载于综合性本草著作。《菖蒲传》作为单味药物本草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药研究的方式由综合型向专题型转变。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菖蒲》下记载:“《道藏经》有《菖蒲传》一卷……今略节其要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其法采紧小似鱼鳞者一斤,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刮去皮,切,曝干捣筛,以糯米粥和匀,更入熟蜜搜和,丸如梧子大,稀葛袋盛,置当风处令干。[21]”除李时珍外,明·姚可成《食物本草》介绍菖蒲功效时也曾引《道藏·菖蒲传》:“治一切诸风,手足顽痹,瘫痪不遂,五劳七伤,填血补脑,坚骨髓,长精神,润五脏,裨六府,开胃口,和血脉,益口齿,明耳目,除三尸九虫,天行时疾,妇人带下,产后血运”[22],可见后世本草著作中所引用的《菖蒲传》均出自《道藏》。

《道藏》为道教经书之总集,共1533种1120卷,依《千字文》顺序为函次。查阅涵芬楼版《道藏》书目,以“菖蒲传”三字为关键词检索书名,结果只有1项,即第573卷洞神部方法类中“临七”《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传》(见图2)。该书全文共1489字,书中写到“时大历十四年”,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可见该书成书于唐大历十四年(779)。

图2 涵芬楼收录《道藏》第573卷洞神部方法类中“临七”《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传》

任继愈先生在《道藏提要》中介绍《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时写道:“本书一名《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传》,简称《菖蒲传》。[23]”同时结合上文提到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姚可成《食物本草》中的文字内容,可以确定《菖蒲传》即《道藏》中所录的《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传》。根据《宋史·艺文志》“张隐居《金石灵台记》一卷,《菖蒲传》一卷”的记载,《菖蒲传》的作者即张隐居,再结合权德舆对张隐居“药囊黎杖”的描述,可知张隐居除精通修道炼丹外还精研医药。《菖蒲传》成书于大历十四年(779),而权德舆为《庄子指要三十三篇》作序的时间是唐大历十年(775),说明《菖蒲传》成书晚于《庄子指要》,可以推断张隐居先作《庄子指要》,后有《菖蒲传》和《金石灵砂论》。

3 《菖蒲传》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3.1 内容特点

《菖蒲传》成书于唐代,书中称菖蒲为水之精神仙之灵草,客观记述了菖蒲的形态、采取时间和修治方法,并且详细列举几种采制菖蒲丸药之法,或以蜜为丸,或用陈糯米经宿浸淘去汁,然后细研澄滓煮熟制为丸。其功效能坚骨髓灵液,填血补脑,润五脏,益六腑,开胃口,去皮肤中干燥,益口齿,摄魂魄,长精神,去寒热,百脉和畅,四体安康。又详细介绍了菖蒲丸的多种主治病症,如中风瘫痪、半身不遂、诸风腰脚疼痛、五劳七伤、痔漏、眼涩脚疼、腹藏不调、或泻或痢、天行热病、瘴气时疫。又治女人产后血晕、冲心、赤白带下,又治丈夫脚重头痛、四肢沉重、百脉无力等。同时书中历数前朝服食菖蒲得道者姓名以为佐证。该书内容涉及菖蒲的形态、采取时间、修治、服药疗程、功效、主治病症、服后效应、典型案例等,堪称全面研究菖蒲的专题著作。

3.2 学术价值

该书在描述菖蒲功效时说:“其药有五德,以配五行。青气入药,而属东方。白气入节,而属西方。赤气入华,而属南方。黄气入心,而属中央。黑气入根,而属北方。”该论述比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记载:“故青精入茎,则有东方之液;白气入节,则有西方之津;赤气入华,则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则有北方之饴;黄烟入皮,则有戊己之灵”[24]的药性理论早了300多年,这是现存文献中五行学说与药性理论第一次相结合的论述,不仅对于研究广西医药发展史有重大的文献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考唐以前历代本草著作均为综合性药物著作,对于单味中药的专题著作较为罕见,目前学术界认为中医学史上最早的单味药物专著是成书于唐代的《何首乌录》[25]。《何首乌录》是唐·李翱撰写,约成书于唐元和八年(813),该书一册不分卷,全篇仅609字,主要叙述有关何首乌发现、食用、功效、命名的典故[26]。由此可见,成书于唐大历十四年(779)的《菖蒲传》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单味药物本草专著。

4 结论

综上所述,《宋史·艺文志》所记载的《菖蒲传》并未佚失,该书即《道藏》中所收录的《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传》,作者是唐代广西蒙山人张隐居。张隐居名张九垓,号浑沦子,约生活于唐玄宗开元(713)至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著作除《菖蒲传》外,还有《金石灵砂论》(存于《道藏》)、《庄子指要》(已佚)。《菖蒲传》不仅是广西医学史上最早的医著,更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单味药物本草专著。

猜你喜欢

蒙山菖蒲金石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蒙山医药随想
端午节令,明辨菖蒲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冷热
室雅菖蒲清
古风盎然的蒙山山歌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