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问·刺腰痛论篇》中特殊九条经脉考辨❋

2021-08-25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少阴经筋经脉

陈 敏, 肖 璐

(1.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广东 珠海 519100;2.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广东 珠海 519041)

在《素问·刺腰痛论篇》中存在“解脉”“同阴之脉”“衡络之脉”“会阴之脉”“直阳之脉”“飞阳之脉”“昌阳之脉”“散脉”“肉里之脉”9条特殊经脉,这9条经脉在《黄帝内经》中显得比较“另类”。其命名不像诸如《灵枢·经脉》篇中记载的诸经脉一样有明确规律,也不像其他经脉有明确循行记载,且单见于该篇中[1-2]。该部分内容与该篇前后文的关系也不甚密切。几千年来多位对《素问》作注的医家或研究者对这9条经脉进行了较多研究探讨,但结论却各有异议,近代以来该方面研究渐少。本文结合原文及历代重要文献,对此9条经脉进行考证分析,冀以推测其所指并对古典经络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解脉

一般认为“解”当读“蟹”[5],是分散或关节的意思。王冰等认为:“解脉,散行脉也,言不合而别行也。此足太阳之经……合于腘中……两脉如绳之解股,故名解脉也。”从治疗解脉腰痛所选之处可以看出,该脉至少包括足太阳经散在腘窝部的血络,故不少人认为该脉为膀胱经的一部分。然《灵枢·经脉》记载的膀胱经并未到达肩部(仅“行肩膊内”),且该篇前文中已明确说明足太阳脉腰痛的表现及针灸方法,再重复提及显然没有必要。笔者认为,该脉或许是与《灵枢·经脉》记载的经络体系不同的另外一套经络体系中经脉中的一条,其循行也具有类似两支分开行走的特点。这一点从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所绘“白脉”中足太阳经的循行可窥见一斑,该经两支只是在足跟部有一交点,其余的循行几乎全程并行。且在此髹漆人上足太阳经就有这样到肩部的分支:左侧从第二侧线,右侧从第一侧线开始发出从肩胛下横行至胸[6-7]。当然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两段原文对应的是膀胱经从腰背至下肢分开的两支,行走于内侧直下委中的是“中经”,从外侧下到委阳再合于委中的被称为“外络”,所以治疗时一刺“郄中结络”,一刺“郄外廉之横脉”。但后文中提到“会阴之脉”时,王冰注也认为是“太阳之中经也”。同一经脉同一分支在同一篇章中并列称为不同的名称,且致病表现不同,这不太符合一般的逻辑。

2 同阴之脉

3 衡络之脉

《素问·刺腰痛论篇》:“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关于衡络之脉大致有三种认识,第一种认为是足太阳经或其支脉,以王冰为代表;第二种认识是指冲脉,《黄帝内经太素·腰痛》中,“衡络之脉”就直接写成“衝绝之脉”,但这种观点在唐代就遭到反驳,王冰在给“衡络之脉”的注解中就对他所能见到的典籍中“衡络之脉”写为“衝绝之脉”予以否定,并指出当为鱼鲁之误;第三种认识是指带脉,张志聪[10]曾注:“衡,横也。带脉横络于腰间,故曰横络之脉。”当然,因对经脉认识的不同,对治疗选取部位的理解也不同。原文说:“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有人认为当取委阳,有人认为当“随带脉之横行而取之”。笔者认为,从经文描述及训诂学理解,带脉或某些尚待考证的经络系统中,与带脉相似且横行腰间的经络比较靠近原意[11]。

4 会阴之脉

前文已述,王冰认为“会阴之脉”也是“太阳之中经也”。但更多的注家根据原文的描述推断该脉当为任脉。原文曰:“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张志聪根据“会阴”之名在作注时就提出:“任脉起于至阴,与督脉交会,分而上行,故名会阴。”但这个理由略显牵强,众所周知任、督、冲三脉同源于胞中,浅出会阴后别道各行,均有此根源,为何独为任脉?若以阴阳论,此9脉中名称含阴的多为阳经,这不足以成为论据,故笔者认为此论点尚缺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帝明堂经》中,这些病症表现为“承筋”穴主治[9],这或许与膀胱经不无联系。

5 直阳之脉

6 飞阳之脉

《素问·刺腰痛论篇》:“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作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很多人认为飞阳就是“飞扬”,《类经》张介宾[12]注:“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也。”意指从外踝上七寸飞阳穴处走向足少阴经复溜之前,上方与阴维郄穴筑宾会合。王冰等认为是阴维脉,其理由是阴维脉并足少阴经上行入腹中属肾络心,故可现悲与恐。但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其缺陷,首先飞扬不在内踝上,是在外踝上7寸,而不是5寸;其次足少阴经本就“属肾……络心,注胸中”,无须借阴维之势而生悲与恐,更何况悲者肺之志也;再者文中明确指出飞阳之脉在“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可见该脉是介于足少阴和阴维脉之间的经络,将其认定为其中任何一条均不合适。

7 昌阳之脉

8 散脉

散脉以散行而上,故称。《素问·刺腰痛篇》:“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王冰认为该脉为足太阴之别络:“散脉,足太阴之别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其脉循股内入腹中,与少阴、少阳结于腰髁下骨空中,故病则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乃遗溲。”吴崑[13]认为当是足阳明之别络:“散脉,阳明别络之散行者也。阳明之脉至气街而合,故令遗溲。” 张介宾虽对这种认为是足太阴络的说法有疑虑,但考之前后也勉强认可该说:“此节云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似指阳明经为散脉,而王氏释为太阴,若乎有疑;但本篇独缺太阴刺法,而下有云上热刺足太阴者,若与此相照应,及考之地机穴主治腰痛,故今从王氏之注。”而张志聪[10]、高士宗[5]等认为此处当是冲脉,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言到:“此论冲脉为病而令人腰痛也。冲者,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灌于皮肤,渗于脉外,故名散脉也。冲脉为十二经脉之原,心主血脉,故痛而热,热甚生烦;其于腹者,出于气街,夹脐下两旁各五分,至横骨一寸,经脉阻滞于其间,故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起于胞中,故甚则遗溲。”笔者认为,“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所提示的当是下肢外侧部,或者指外侧经筋[13]。

9 肉里之脉

《素向·刺腰痛篇》记载:“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从王冰注开始,大部分注家认为该脉为足少阳脉:“少阳所生,阳维脉气所发”。后世张介宾[12]也认为:“肉里,谓分肉之里,足少阳脉之所行,阳辅穴也,又名分肉。”但细究原文,笔者认为此说尚有不妥。经文明确说:“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很明显就是在足太阳经前与足少阳经后;其次,该段经文重点体现的是筋急而痛,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主筋所生病者”为足太阳经,而且既为“肉里之脉”就当在肉内或两肉之间,这里的“肉”会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经筋。足太阳之经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即从小腿后外侧直上入腰背部,咳甚当然会引起腰背及相联系经筋的牵扯疼痛。少阳之经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故令人腰痛时不能咳,咳则引及筋而缩急,疼痛加剧。故该经当与此二经筋有密切联系,或居此二经筋之间,或许是在此二经之间有别于现通行经络体系中的一条经脉。

10 结语

猜你喜欢

少阴经筋经脉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论少阴“三急下”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