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在家上学”中的教学问题思考

2021-08-24宋元琦

文教资料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学

宋元琦

摘   要: “在家上学”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以家长为主要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形式。在我国已经兴起一段时间,但在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专业性不强、教师角色混淆、教学内容选择缺乏科学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和教育评价困难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环境为“在家上学”群体改进教学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 在家上学   家庭教育   教学

“在家上学”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展,当面临社会风险或者突发事件之时,在家上学就显得格外重要,有利于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但在家学习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需要认真分析、有效解决。

一、思考的源起

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经濟实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学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出现越来越多自下而上的、局部的、零散的、个人的、非制度化的自主创新和教育探索,“在家上学”就是其中一种尝试。最初美国教育部把“在家上学”定义为:应入学年龄的儿童,以家庭而非学校为主要学习场所,主要由学生父母或聘请家庭教师进行教学的教育组织形式[1](31-36)。2016年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 Recourse Information Center)认为,6岁—18岁的儿童每周在学校不超过25小时,即认为在家上学[2](19-55)。我国目前没有官方定义,有时将“在家上学”译为“家庭学校”。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3年发布的“在家上学”研究报告中统计中国大约有1.8万人活跃在“在家上学”领域,2017年报告显示密切关注并尝试实施在家上学的已经达到5万人,证明我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教育形式,并且参与人数逐年上升。

二、国外“在家上学”教育模式中的教学观

“在家上学”最早发源于美国。经过多年发展,虽然现在“在家上学”群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总体而言,“兼收并蓄”是该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外“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非学校化”教育模式、传统型教育模式和折中型教育模式[3](103-132)。这三种教育模式各自持有不同的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教学观。

(一)“非学校化”教育模式的教学观

该模式的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兴趣设计的,旨在促进学生自然、快乐地学习。家长或教师只是一种辅助性角色,只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限度的引导即可,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方法上,该模式强调营造快乐、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这一教学在任何场景都可以开展,认为实践活动比教材更重要,并且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校教育有明显的区别。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观

该模式的教学活动是围绕家长和教师设计的,旨在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满足感。该模式在形式上看起来与学校教育别无二致:有固定的科目、相应的教材,按学科结构和学生心理发展结构设计教学。但是比学校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该模式注重学生的心智训练,采取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因为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系统认知、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折中型教育模式的教学观

相比前两种模式,折中型教育模式显然更灵活,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持续探索、不断改变。家长会在学生不同阶段或者学习不同科目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孩子年幼时采取蒙台梭利教学法,长大后换另一种;在学习语言领域课程时选择夏洛特·梅森教学法,在学习历史时换单元教学法等。

三、我国“在家上学”中的教学问题

尽管国外“在家上学”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教育模式供其他实践者参考,但由于在我国实践时间短、实践人数少,实践个体分散,加上国情与文化的差异性,因此我国“在家上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一)教师专业性不强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两个主要角色:教师与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直接影响教学结果。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学生个性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等,应该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专业相关知识和方法知识[4](11-17),要求教师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在家学习”的实施者大多是家长,尽管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国真正实施“在家上学”的家庭都是中产阶级,父母拥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少数家长拥有教师资格。但是父母自身学历的高低并不能证明教学能力,即使拥有教师资格,也只是擅长单一科目,无法成为完美的全科教师,无法保证“在家上学”学生的教育质量。

(二)教师角色与家长角色混淆

由家长担任教师还有一个可能的问题是出现身份角色的混淆。教师和家长本应分别担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但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二为一时,家长“一人饰两角”,既担任父母角色又担任教师角色。这两种角色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要求是不同的,家长作为身心发展成熟的成年人,自身可以自如地转换身份,但是年纪较小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程度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区分,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认知混乱。除此之外,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家长却还有其他社会身份。实施“在家上学”意味着家长要牺牲一部分其他身份,对家庭和个人生活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教学内容选择缺乏科学性

实施“在家上学”的家长大多会根据培养目标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虽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种类型:(1)以学生兴趣为主选择学习活动,更注重实践培养内容;(2)按照教材进行分科教学,更加注重智力训练内容;(3)既根据教材教学,又创设各种活动,综合选择内容。

这三种类型与上文提到的国外教育模式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国外对“在家上学”群体的支撑较完善。比如美国有70多家出版公司为“在家上学”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教材,有些州甚至出台相关政策,为“在家上学”群体打造社会化学习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和公共资源建立学习网络,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其他支持[5](118-124)。在我国,“在家上学”并不是一种主流趋势,没有相应的课程教材可供选择。同时“在家上学”实施者多为家长,大多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自编教材,选择教材时有较大的主观性。随意选择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家长选择学校使用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对象是学校中的学生群体,个人使用有局限性;有的家长选择国外教材,虽然资源丰富,但始终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对学生的针对性和使用效果可能大打折扣;有的家长不同科目选择不同版本、不同体系的教材拼接使用,忽略课程内在的逻顺序和心理顺序,导致出现只关注纵向组织忽略横向组织,过于追求学科融合或过于追求经验获得等现象,影响最终教学结果。

(四)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在家上学”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由于以家庭为单位,学生数量较少,无法采取其他教学形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比如分组学习可以发展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能力。某些科目在教材设置和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与学生交流与合作,独自“在家上学”的学生无法完成,这些学生无法发展那些由同伴交往带来的能力。因此,在许多对“在家上学”的研究中都有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担忧。

(五)教学评价困难

对“在家上学”的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落实课程目标,如何判断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课程目标,需要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在家上学”实施者们反对学校中传统的纸笔测验,但是到底应该选择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和评价什么,没有统一的观点。要想明确“评价什么”,首先要明确“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越清晰,回答“评价什么”的问题越容易。但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的观点不同,导致教学目标没有统一标准,教学评价内容不够清晰[6](70-71)。没有一个清晰的、细化的教学目标,就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评价,阻碍评价对于教学反馈与调整作用的发挥。

四、我国“在家上学”群体改进教学问题的可能性

我国“在家上学”兴起时间短,实践人数少,各方面能够给予的支持比较少,教学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环境为“在家上学”群体改进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学校教育被迫暂停了一段时间,许多家庭在这段时间内“非本愿地”实践了“在家上学”,或许会有更多的家长体会到这种教育形式的优点进入“在家上学”实践者行列。随着我国“在家上学”实践者增多,家长们可以建立教学联盟,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学校教育暂停的同时,线上教育发展迅速,网络教学资源更丰富且具有系统性,为“在家上学”群体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

第三,近年来,我国各地致力于发展当地特色文化,举办多种活动,为“在家上学”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途径。“在家上学”的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社会化的关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来自各个年龄、各个职业,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第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教育评价方式。实践“在家上学”的家长应学会对学生进行全面化评价,关注学生道德、学习能力而不是紧盯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全程化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而不是紧盯结果。

尽管“在家上学”存在一些教学问题,但仍然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教学改革方式。当前“在家上学”正在由与学校教育完全对立逐渐转变为可以合作的关系。我们应将“在家上学”当作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學校教育的替代。两者的教育目的虽有细节上的不同,但是最终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两者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共同发展,更好地解决“在家上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伍叶琴,程丹.在家上学:走向适应个性化的教育公平[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

[2]徐俊秀.小学生“在家上学”现象研究——基于六个中产阶层家庭孩子在家学习的个案分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3]王佳佳.远离学校的教育——当代西方国家“在家上学”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曹朝阳.教师角色修养[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5]徐肇俊,邓艳玲.国际比较视野下“在家上学”面临的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

[6]吴传刚,张文慧,姚雯雯.“在家上学”发展困境及走向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8(01).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