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与劳动教育如何有机结合

2021-08-24刘敏

文教资料 2021年1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实践路径劳动教育

摘   要: 志愿服务既是一种劳动形式又涵盖丰富的劳动内容,无论是作为形式的劳动还是作为劳动的内容,都具备劳动教育功能。志愿服务的劳动性、自愿性、无偿性决定了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内涵主要体现在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品质,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培育公共服务意识方面。针对当前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的特色内容,高校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应走一条以价值引领为重点,将服务内容与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对接,校社双方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育人的路径。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劳动教育   实践路径

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指出学校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提出“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多渠道、多举措、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劳动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志愿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是高职学生将专业理论转化为劳动技能、参与劳动实践的重要形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劳动育人功能。

一、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内涵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2](9-15,26),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学者们做了丰富的诠释,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的实际训练,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内容”[3],成有信在《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4](390)分析以往的論述可发现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之一一直未取得独立地位,被视为或德育的一部分,或智育的一部分,或德育和智育的综合体,或被看成一种实践教育形式。不可否认,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内容之一,与其他四育具有密切联系,劳育可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但这一“综合育人功能,恰恰说明它不应该涵盖在其他四育之内,而应该是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支持德智体美教育相对独立的重要平台和重要领域”[5](17-21)“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我们既要看到劳动教育作为形式所具有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又要看到劳动教育作为内容在国民素质养成中所具有的德智体美四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6](73-77)。因此劳动教育应成为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的专门一部分。

“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优良的劳动品质,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根据劳动教育的内涵,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应注重选择适应的劳动教育形式,开展内容侧重点不同的劳动教育。

志愿服务既是一种劳动形式又涵盖丰富的劳动内容,无论是作为形式的劳动还是作为劳动的内容,都具备劳动教育功能。通过志愿服务学生直接参与劳动,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进行职业初体验,奉献社会、服务他人,具有劳动性、自愿性、无偿性三大特点。志愿服务的劳动性、自愿性、无偿性决定了具备独特的劳动教育内涵:

1.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品质。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和无偿性天然具有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品质养成的教育属性。自愿性是基于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认同,无偿性考验的是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品质。志愿服务要发挥这一劳动教育的天然属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怕吃苦、不怕磨砺、不急求回报,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开辟人生、事业前程。

2.培养就业创业的能力。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创业能力是高职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工作机会、适应工作要求、应对工作变化、实现价值的综合素养,创业能力是指运动相关知识或技术,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一项能力[7](16-19)。志愿服务是学校与社会、行业之间的纽带,通过志愿服务,学校与社会、行业实现连接。在这一连接中学生接触各个行业,了解社会大环境及行业发展状况,对所接触行业的发展需求、工作内容、工作模式有初步了解,这些基本的观察和认知对于今后就业、创业方向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聚焦行业,在具体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实践中积累职业经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3.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志愿服务是一种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种把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落到实处的劳动形式。公共服务意识的培养应是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8]。

二、劳动教育视域下志愿服务工作的反思

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劳动教育课堂的延伸,承担着重要的劳动育人功能。本文以上海某高职院校为样本,调查分析了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发现:1.高职学生中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高,普遍认可志愿服务是一种劳动教育形式,对志愿服务价值有正确认识。2.学生普遍志愿服务需要激励措施,但目前激励标准简单,不能体现志愿服务效果差别,形式单一。调查统计为83.7%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需要激励措施,不需要的占比只有5%。目前的激励主要来自综合测评加分表彰,与优秀团员、优秀班干等各类评奖评优挂钩,发展党员考核的重要因素、物质激励,其他占比分别为30.90%、22.90%、19.00%、10.30%、13.10%、3.80%。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的激励标准简单,不能体现志愿服务效果差别,占比为57.4%,其次是形式单一,占比为31.70%,程度不够,占比为10.9%。3.志愿服务的培训覆盖面不足,校方和服务对象机构的联合培养缺乏。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1.9%的学生接受过志愿服务培训,38.1%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培训来自学校志愿服务团队占59.41%,学校志愿服务团队和服务对象机构都有组织培训仅占25.25%。

根据调查发现虽然志愿服务已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人次不断增加,服务项目不断丰富,但是志愿服务的劳动育人功能还未充分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志愿服务管理重组织轻引领,劳动教育导向未充分发挥。调研发现当前高校的志愿服务团队多为团委领导下的学生自治管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与特定的机构、社会组织对接,固定服务内容,定期开展服务;一类以项目化的方式运营,根据特定服务需求组建,服务完成后即解散。这两类志愿服务的学校方工作重心多在服务队伍的组建和管理,服务方多看重服务内容的完成,在管理上双方都重组织,对于志愿服务的教育引领工作不足。由于管理上教育引领的缺位,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完成机械程序化的服务任务,缺乏利用服务积累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的主动意识,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导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2.志愿服务过程重参与轻培养,劳动教育内容未落到实处。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从事社区服务、赛事服务、帮扶弱势群体,以提供“基础性”志愿服务为主,较少基于自己的专业开展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团队组建后,无论是学校还是服务方都较少开展相关培训,已有的培训多为服务前基于服务岗位的基础技能培训,服务中的发展性培训、服务后的总结性培训较少。对于服务质量的考核多基于时长,对服务质量的考核不足。从内容选择、培训状况、考核依据可见,当前志愿服务多注重服务项目的完成,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培养不足,劳动教育内容未落到实处。

3.校社合作中重对接轻交流,劳动教育合力未形成。作为志愿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学校和社会组织,都是劳动教育的主体,都应承担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的职责,双方应联合育人。但是实际上,校社双方多注重项目的对接,对于志愿者的培训、指导、考核,双方较少有交流合作,未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三、劳动教育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实践路径

针对当前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的特色内容,高校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应走一条以价值引领为重点,将服务内容与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对接,校社双方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育人的路径。

1.加强价值引领,凸显劳动教育导向性。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价值引领,将劳动精神教育植根于基础性的服务中,引导学生发掘劳动的快乐和奉献的喜悦。学校应将志愿服务列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模块内容,参考实习实训的配备指导教师、设置考核项目、评定考核成绩,实现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目标,营造志愿服务的劳动育人氛围。

2.将志愿服务与课堂对接,深化劳动教育内容。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堂实现对接,在志愿服务的劳动实践中提高对思政课堂劳动教育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志愿服务与专业课堂对接,在志愿服务中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强化劳动技能,积累职业经验。

3.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合作育人,发挥劳动教育功效。学校要发挥志愿服务中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从服务内容选择、服务队伍组建、服务内容培训、服务质量考核出发,全方位、全过程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社会组织要发挥志愿服务中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搭建平台,组织力量,在志愿服务培训、考核等过程中与学校联合共同推进,形成育人合力,将劳动教育的功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 5320835.htm.

[2]胡君進,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05).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5]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6]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

[7]方向阳,王竝.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调查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2(07).

[8]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4-29.

基金:2019年度上海高职高专文化素养教育研究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劳动育人模式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刘敏;项目编号:WHKT201923。

2020年度上海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育人机制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刘敏;项目编号:2020YB114。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实践路径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