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1-08-23何赛美

成才之路 2021年24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渗透

何赛美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二者有效结合实现兼容并蓄,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还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道德共识、情感共识的形成并向着社会共识推进,其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文章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质量;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4-0032-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与国际社会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忌妒我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想用文化入侵的方式来影响年轻一代。在此背景下,各学校和教师要抓好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升华民族情感,帮助学生在心中构筑起抵御低俗文化、错误思想的高墙,提高思维辨识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道德与法治教學的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近些年,人们常常说的“中国梦”,其实就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理想。而想要达成既定目标,就需要人们有高度的思想共识。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无数例子告诉我们,与民族意愿背道而驰,不仅会给自己招致灾祸,更会牵连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对整个民族都是有害无益的。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是结合时代与实际所需拓展出来的新内容。由此不难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间的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让他们在成长的岔路中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目前的初中教育已经将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提上日程。对于涉世未深、一直受家校庇护的初中生来说,政治是陌生的,往往很难形成政治认同。而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为切入点,逐渐升华到政治认同高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试想,身为中华儿女,如果对本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那么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民族自豪从何而来?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如何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着浓郁的法治思想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孕育的法治精神始终影响着每一代人。“法”对民族发展壮大的突出作用显而易见,当然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也不难找到“法”的问题所在,而这都为“法”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中国古代,“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变通空间,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像秦国一般严刑峻法的毕竟是少数。在现代, “法”已经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所引导的是创新性、突破性的历史变革,所铸造的是团结、和谐、统一、民主的人民共和国,其不再是为某些人提供庇护或谋私利的工具,而是保障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效武器。通俗来讲,就是“法”在为弱势群体、普通民众说话。在文化繁荣、思想开化的年代,法治社会的出现与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有利工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法治教育中,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到法的作用,更能使其深层次地了解法的内涵,引导其争做学法、懂法、用法的有志青年,在学习与实践中树立法治意识,为全面发展奠定牢不可破的思想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而人们生活中的多数事物都与传统文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比如吃饭时,国人善用筷子,西方人善用刀叉,这就是文化差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筷子的使用方法、筷子的形状、筷子的材质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还可引申出瓷器文化、饮食文化等诸多内容。所以,教师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找好切入点,把握每一次机会,深入剖析“道德”“法治”与传统文化间的关联性,分析教材内容,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打造成基于传统文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特点。

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的内容时,教师可从《二十四孝小故事》中寻找合适的内容,以放大图片、播放视频的方式为学生讲故事,如《啮指痛心》《鹿乳奉亲》《扇枕温衾》等。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其内在的含义,思考“孝”为何物,在学习、对比、反思中明白自己的不足。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告诉学生:“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做些事,替父母分忧。”这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能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价值。

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与善于思考的大脑去发现、分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融入具体的文化内容,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例如,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追求自我、彰显个性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爱追潮流,戴一些装饰品,像吊坠项链、金属手链等。而我国传统文化中衍生而来的装饰品也有很多,像手串、玉佩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文化元素展示出来,通过细节展示与图案、图形分析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清晰的认知。再如,学生喜欢看美剧、韩剧,教师则可以将一些以史料为题材的、包含趣味的、扣人心弦的古装剧推荐给学生,如《大秦帝国之裂变》《大明风华》等,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其学会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3.积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相关活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教师要利用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特点,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发挥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应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地特色名胜古迹等,以校内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活动前,教师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前为学生准备有关材料,让其做好预习,提高活动组织效率,并保障活动的安全。

此外,大型活动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案例的方式,将一些社会中的热点话题作为讨论内容,像“高铁占座”“老人倒了该不该扶”等,让学生进行探讨。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寻找有利论据,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搜寻与论述角度相符的资料以增强说服力,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思考、自行选择,将传统文化因素渗透于无形。

4.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习题训练中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多多少少会以分数为主,使得学生的日常学习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习题,这些习题成为其初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将带有文化元素的题型引入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分数竞争的大环境下能动地思考学科知识与生活、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习题训练除了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外,还是学生课上、课下的“沟通”桥梁。教师要通过布置习题作业,让学生自主合理地利用课下时间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安静的居家环境中静静思考,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透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元素来分析其背后的发展历程、价值取向、核心观念等,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二者有效结合实现兼容并蓄,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还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准切入点,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为学生进一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优越性,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旭.初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主动性研究[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6).

[2]李红瑞.借道德与法治课堂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2).

[3]张鸿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1).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渗透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