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支架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有效运用

2021-08-23李军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有效运用

摘要:2017年版新课标指出:“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整本书阅读在新课标的18个任务群中处于核心地位。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整本书阅读,有效运用一定的方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论语》整本书阅读中运用学习支架提升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习支架;有效运用

2017年版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不同于篇章阅读,更不是课外阅读,而是一种深度阅读。”要求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创新方法向学生传递丰富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升核心素养。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经常出现以下问题:以讲代导,部分教师过度讲解,致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难以形成;以题代讲,注重讲解题目,缺少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以练代评,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只注重问题的设计与讲解,缺少对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评价。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时教师要设计一定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所谓的学习支架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依据具体有效的学习任务,进行真实有效地学习。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有效运用学习支架进行阅读可以让阅读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具体,阅读效率更加显著。笔者拟以《论语》整本书阅读为例,谈谈学习支架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有效运用。

一、力行自主性支架,构建整本书阅读框架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哲学、教育等思想。高中生很难自觉地亲近《论语》,教师需要设计有效阅读支架,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论语》全书共20篇,500章,论述内容相对分散,学生阅读起来很难形成直观的阅读感知。教师不妨依据《论语》的文体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学习支架,让学生从点到面,整体把握全书内容,形成系统性学习。教师可以设置以下自主学习性支架:(1)从不同的角度梳理《论语》的语言形式,并制作思維导图。(2)收集与孔子有关的资料,设计孔子的宣传海报。(3)梳理人物关系,制作孔子师徒的人物图谱。(4)依据文本内容,从生活、文化、品格等方面对整本书进行梳理,并制作表格。

这四个任务都是依据《论语》作为语录体语言特点以及主体内容进行设计的,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认知水平进行自主阅读。同时,这四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有的学生围绕阅读任务二,自主在网上查阅孔子的相关资料,以“伟大的先哲”为主题,从“了解孔子其人”“积累孔子之言”“孔子之徒”“孔子之评价”等角度,为自己心目的孔子制作海报。有的学生围绕任务三,制作漫画,画出孔子及其弟子的各种表情包,表现出孔子的性格和主张。还有的学生围绕任务四进行自主阅读,对《论语》中的观点、重点章节、意义价值及与当下生活关联等方面有了整体的观照,为精读文本设置专题阅读打下了基础。这四个自主性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兴趣差异,进行多元、开放、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其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设计问题性支架,理解整本书阅读意蕴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各个单篇之间缺少一定的线索,加上各篇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学生阅读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实施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论语》著作中的深邃思想,需要设计一定的问题性支架。

确定主问题,形成主题性阅读。《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中庸”之道的相关语录,教师可以围绕以下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中庸”进行深度理解。具体问题如下:(1)何为“中庸”?(2)“中庸”如何?(3)如何“中庸”。三个主问题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群,结构化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中庸”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并且可以进行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三个主问题环环相扣,贯穿整本书阅读的始终。围绕问题二,学生对整本书中与“中庸”相关的语录进行梳理,得出了“中庸”的原则。具体学习如下:

生:与“中庸”相关的章节分别是第3章和第5章。

(朗读)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师:“中庸”之道的原则为“义”和“礼”。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

生:第9章中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果敢而窒者。”学生即使是君子也有“恶”,“中庸”境界不是能轻易达到的。

师:联系生活,研讨如何做到中庸。列举相关例证。

生:鱼肉需要拿水、火、醯、醢、盐、梅等不同甚至对立性质的物质操作调和才能成为佳羹。

生:一带一路的理念,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

师: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之道。它是以承认不同,尊重不同为原则,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寻求统一的精神。

由此,学生围绕主问题,跨越单篇文本,思维不断地被激发,进而形成自己对主问题的独特见解。而指向单元的专题性问题,能够统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要素,使得学生的学习不断地向关键能力的生长靠拢。总之,设计主问题可以聚合学生的思维,凝聚审美,张扬出《论语》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三、运用混合性支架,提升整本书阅读效用

不同类型的活动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阅读水平。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式,形成互相关联性的学习任务,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提供读写结合的混合性学习支架,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论语》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设计读写结合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具体如下:(1)假如为孔子建一个微信群,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群里谁最活跃?谁是孔子的最佳好友?请说明理由。(2)围绕《论语》中的文化思想,选取一个主题,对孔子进行一次人物访谈。(3)选取《论语》中部分章节中的场景,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主体,为其撰写剧本。(4)结合《论语》中的思想,围绕“一‘孔之见”,撰写800字左右的小论文,表达对孔子思想的的感悟。这四个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在理解孔子的仁义、智慧、诚信、和善等思想的基础上,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一定写作情境中,结合作品的具体思想内涵,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比如,有的学生围绕学习支架三,通过剧本的撰写,舞台剧的表演,还原孔子开坛论道、弟子如坐春风的学习场景,进而深刻地体悟出孔子作为一代哲人的伟大形象,强化了儒家文化寻根的意识。还有的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四,结合孔子的人生经历和后人的评价等对孔子的人生得失作出自己的评价,形成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四个任务进行加工,形成创意性作品。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撰写的剧本,拍摄成MTV,注意服饰、舞台镜头的选取,做到有现场的真实感。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评比,挑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全校的辩论赛。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根据整本书的内容,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形成独立阅读体验。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大单元设计的微专题教学研究——以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B-a/2020/02/61】

作者简介:李军(1978— ),男,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有效运用
生本理念下初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思考
学习支架在学习支持中的作用探究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有效运用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教学中PBL的有效运用探析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