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东京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及其发展经验

2021-08-23王路昊

比较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东京大学产学课程

王路昊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一、引言

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开始反思大学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加速推进其创业教育的开展,以期促进大学衍生企业的增长和经济活力的重启。1995年,日本确立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国家战略,并于同年发布《中小企业白皮书》,强调教育需要重视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与此同时,文部科学省(简称“文部省”)则开始推动国立大学建设“风险商业实验室”(venture business laboratory),希望这些实验室能够承担支撑产业的基础技术研发和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人才的重任。1997年,内阁府发布《促进经济结构变革与创造的行动计划》,再次提出要对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企业家的需要。1998年,日本又通过《大学等技术转移促进法》,促进高校的技术转化和衍生企业的发展。到了2004年,日本国立大学实现了法人化的改革,进一步释放了大学转向学术创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的活力,也促进了创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教学特色,包括高度重视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1],充分发挥产、学、官协作体系的支撑作用[2],以及不同学校结合其定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3],如九州大学围绕创业过程的课程设计[4]、大阪商业大学面向地方发展的教学实践[5]、庆应义塾大学以培养商业商务策划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安排[6],等等。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少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大学的创业教育在推动学术创业和创业型大学发展方面依然任重道远[7][8],特别是对于大学衍生企业的促进更是缺乏有力的举措。[9]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京大学的创业教育探索及其发展经验就尤其值得关注。通过独辟蹊径,东京大学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东京大学的学术创业活动。由此,东京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不仅多次获得文部省的肯定,而且更是在日本高校中产生了深远影响。[10]

对此,本文作者对东京大学的创业教育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①致谢:感谢先师曾国屏教授,东京大学元桥一之教授、吉岡(小林)徹博士、陈璐女士,清华大学王程韡副教授等在调研过程中提供的宝贵支持、建议和帮助。。在2012年至2018年期间,作者3次赴东京大学进行田野调查,累计完成18次相关访谈,每次访谈时间在1小时左右,主要对象包括:东京大学产学协创推进本部(原名为“产学连携本部”,2016年改为现名)有关人员、工学部相关课程的教授、参加过课程的学生和创业者,以及参与授课和创业指导相关组织的人员,如东京大学技术转移组织(TODAI TLO, Ltd.)、东京大学先端资本(The University of Tokyo Edge Capital Partners Co.,Ltd.)、东京大学协创平台(UTokyo Innovation Platform Co.,Ltd.)等组织的相关人员。同时,收集了相关档案和文本资料138份。此外,在2012年,作者还全程参与了英文课程“创新与创业”(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的教学。基于以上丰富多元的数据,下文将逐步分析东京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及其发展经验。

二、东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与过程

事实上,日本的国立大学在迈向创业型大学的制度转型时,往往面临着特殊的处境和困难。在“二战”之后,受到反战意识形态和驻日盟军总部等因素的影响,日本的国立大学和产业界长期以来处于较为割裂的状态。[11]这不仅导致国立大学自身对于创新创业长期忽视,而且也造成了全国上下对于国立大学也一直停留在其“象牙塔”身份的“刻板印象”。[12]长期以来,私立大学创业教育的体系性和完备性都明显好于国立大学。[13]而文部省和经济产业省(简称“经产省”)也更多将庆应义塾大学、立命馆大学和日本大学等私立大学的创业教育作为范本和典型进行推广。[14]此外,研究还发现,国立大学在发展衍生企业方面,受制于缺乏商科的学科背景、产业领域校友较少、对于产业环境的陌生等原因,也长期存在着诸多发展困境。[15]

东京大学作为日本首屈一指的国立大学,同样受制于上述的复杂困境,在创业教育的开展方面也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第一,拥有长期反对产学合作和创业的传统,创业文化和氛围缺失。在“二战”之后,东京大学长期处于所谓“大学纷争”的前沿,在这个过程中,对产学合作等学术创业活动保持距离和警惕逐渐成为东京大学上下的共识。[16]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与产业界保持距离依然是东京大学的主流声音。甚至到了大学法人化改革之后,依然有东京大学教授担心“大搞学术创业是否会对学校的声誉带来风险?”②访谈时间:2014年7月14日。此外,本文访谈地点皆为东京大学本乡校区,后文对此不再标注说明。。第二,东京大学与产业界之间关系长期生疏和陌生。由于上述对产业界长期的排斥态度,东京大学在产业方面的研究一直不足,直到1987年,工学部的少数教员才开始加强应用与开发研究,并尝试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甚至到了20世纪90年代,东京大学虽然率先建立起技术转移组织,但其学术创业成效在当时依然落后于私立大学。此外,东京大学还和很多国立大学一样缺少商科方面的学科专业,进而在产业界也缺乏校友的支持。因此,东京大学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很难像一些私立大学那样,从产业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最后,商科的缺乏还导致了师资方面的匮乏。不少私立大学能够借助其成熟的商科课程体系,快速开发创业方面的课程体系,同时也拥有较好的师资基础。而东京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在工学部和经济学部依靠个别老师,零星开设一两门不成体系的创业课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京大学的创业教育不仅起步在日本不算早,而且其起初的规模和影响也较为有限。然而,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东京大学建立起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并以此促进了创业人才的涌现和创业实践的突破。具体来说,其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5-2003年,该阶段只存在零星的创业教育活动,而不存在系统的培养模式。在1995年,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立了智能建模实验室(Intelligent Modeling Laboratory),该实验室也是日本第一批风险商业实验室之一。智能建模实验室和当时很多风险商业实验室一样,将重点放在了相关产业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对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可谓微不足道。随后在20世纪末,东京大学工学部开设了第一门正式的创业课程“企业家精神”,经济学部则开设了“日本风险企业”。第二阶段为2004-2012年,该阶段东京大学开始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完成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后,东京大学成立了主管产、学、研和技术转化的专门机构产学协创推进本部。产学协创推进本部成立之后,其下属部门便开始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首先是在2005年开始开设了后来颇具影响的“创业道场”课程。同年,小宫山宏就任东京大学校长,颁布《东京大学行动计划2005-2008》,强调“创业道场”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从2008年开始,产学协创推进本部开始选拔“创业道场”中的优胜团队与中国北京大学的创业团队进行交流。2011年产学协创推进本部又在工学部开设了英文课程“创新与创业”。第三个阶段始于2013年,该阶段东京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安排。2013年产学协创推进本部进行组织重组后,开始大规模建设更加丰富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实践项目,如“本乡车库计划”“全校研讨会”等。今天,东京大学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东京大学师生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其创业抱负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加多元。

三、东京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一)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

东京大学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掌舵人是各务茂夫教授,正是他提出了全新的创业教育教学理念,并主持了东京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探索。各务茂夫教授拥有丰富的创业和商业咨询经验,在进入东京大学工作前,曾参与日本知名企业咨询公司“析道”的创业,还曾是美国知名咨询公司海德思哲的董事会成员。2004年,各务茂夫教授任产学协创推进本部下属事业化推进部的部长,主要负责衍生企业孵化和创业教育。2005年,各务茂夫教授开始带领教学团队打造“创业道场”一课,并将其“创业教育如同游泳”的核心教学理念付诸实践。2013年,产学协创推进本部重组,下属的事业化推进部与原来负责产学合作的产学连携研究推进部合并成立了创新推进部,各务茂夫教授续任新部门的部长。此时,“创业道场”已经闻名校内外,各务茂夫教授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教育理念发扬光大,从而完成了目前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构建。

谈到“创业教育如同游泳”这一核心理念,各务茂夫教授认为:“学习创业和学习游泳是非常相似的。一方面,创业和游泳都一样,必须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并且只有真正自己下水才可能学得会……另一方面,游泳一旦学会了就会成为人的本能,创业也一样,真正掌握创业技能的人才在未来的人生中只要需要就可以使用这项技能……”①访谈时间:2018年7月5日。根据这一核心理念,各务茂夫教授在发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化出以下三项具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创业教学要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东京大学不仅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设置了类似商业计划训练的内容,而且还找来创业者和东京大学先端资本等风投机构参与指导,让学生模拟和演练创业的过程。同时,东京大学还安排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教育实践环节,打造各类平台来支撑学生进一步的创业学习和培训。

其次,创业教育要服务于东京大学学术创业的整体目标。在东京大学,创业教育既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工作,也不仅仅是传统教育体系的一种补充。相反,作为产学协创推进本部多项工作的一部分,创业教育是该部门孵化衍生企业和推动产学合作这一核心任务的一环。因此,在具体课程和教育实践的安排上,东京大学都将长期的教学目标指向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创业的相关技能,并通过各种课程和教育实践的锻炼,让真正有创业抱负的学生能够直接通向实际的创业实践。

最后,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在现实中,创业是艰苦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创业者需要具有挑战现状和甘于冒险的勇气,也需要发现问题、观察、交际和开展实验的行动能力,最后还需要实现商业想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17]因此,各务茂夫教授认为要真正将学生培养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执行力,以及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力。[18]

(二)课程设置与教育实践环节安排

为了贯彻上述教学理念,在具体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如图1所示),东京大学构建起了一套覆盖创业过程且兼顾不同群体创业学习需求的复杂体系,特别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实践环节,如各类创业大赛、教学和培训项目等。

图1 东京大学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实践安排

第一,以基础性知识为主的两门课程。一是始于2017年的“全校研讨会”。该课程由产学协创推进本部、工学部和教养学部联合开设,课程面对的主要对象是本科阶段1-2年级的学生。课程通过7个讲座引导学生理解创业的过程、要素和生态环境等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研讨,分组制作创业企业成长发展的路线游戏(broad game)。每次课程约100分钟,由基本内容讲授、学生讨论互动和嘉宾演讲三个环节组成。二是2011年开设的英文课程“创新与创业”。该课程主要面对工学部的研究生。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知识为主,包括创新系统理论、创新中的战略管理、日本创新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硅谷等国外的创新模式等;第二阶段以分组合作撰写、修改和发表商业计划为主。

第二,以帮助学生寻找、提炼和加工创业理念为主的两门课程,该部分也是整个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创业道场”。作为东京大学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创业课程,它面向全校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开放。该课程是一门不断进阶的课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时间跨度为半年。第一个阶段为4-7月,主要是了解和认识创业规律、学习基础知识,如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分享、创业理念提炼、企业的战略管理等;第二个阶段为6-7月,以商业计划为核心开展训练,在前期进行了相关教学后,后期通过分组完成商业计划书;第三个阶段为8-9月举行的“创业挑战”大赛,比赛为申请选拔制,以2-4人的团队来进行商业计划大赛。最终获胜的团队不仅有奖金奖励,而且还将进一步受资助与北京大学相关创业课程中的优胜团队进行互访交流。二是“企业家精神”。作为东京大学最早的创业课程,2013年产学协创推进本部接手后,将“企业家精神”与“创业道场”实现了部分共通。具体而言,“企业家精神”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与“创业道场”的前两个阶段共通。它与“创业道场”的主要区别在于,“企业家精神”一课主要面对工学部的学生开放。

第三,帮助学生制造和完成产品原型的相关教育实践环节。该部分主要包含“本乡车库计划”和“夏季/春季创始人计划”两项教学项目。“本乡车库计划”和“夏季/春季创始人计划”都是旨在为有制造产品想法的学生提供条件,并为其产品原型提供有关商业规划方面的教学辅导。产学协创推进本部为参加计划的团队提供电脑、VR设备、3D打印机、机器人手臂、激光切割机等设备。目前,“本乡车库计划”常年接受申请,每个计划的周期为1个月,除了免费使用场地和设备外,团队还将获得4万日元的资助。“夏季/春季创始人计划”则瞄准更加复杂的产品原型,在每年春假和暑假两个假期开展,已经申请过“本乡车库计划”的团队如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可以继续申请“夏季/春季创始人计划”。此外,对于团队成员的构成也是比较包容,只要团队中有一人是东京大学学生即可。团队须每周汇报产品制造的情况,并在项目结束后完成最终汇报,对产品的商业前景进行规划和分析。

第四,产学协创推进本部为有意愿的创业团队所设计的专门教育实践项目。该部分主要包括3个项目:一是“下一代先端”项目(EDGE-NEXT)。该项目于2014年筹备,2015年开始,由文部省支持,除东京大学外,另还有3家高校获得资助。文部省此举旨在加强相关学校培育创业人才和推动衍生企业的发展。该课程项目面向研究生、国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企业的研发人员和创业者个人开放申请,企业人员需要缴纳培训费用,企业以外的学员免费。课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7-8月),讲授和讨论参加者相关研发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通过课程讨论形成创业团队。第二个阶段(9月至次年2月),根据各个队伍的技术成果找寻相关行业和技术专家进行创业辅导,并寻找海外专家讨论技术在海外转化的可能。在该阶段还有海外研修课程,如去硅谷参观和学习,并对技术的海外转化做进一步探讨。第三个阶段,为期4个月,选拔真正想要进行创业的团队进行相关知识的专项培训,如产业化路径、知识产权战略等。该阶段的受训队伍既可以是参加过前两个阶段的队伍,也接受任何有创业意愿的团队申请。

二是X基金项目(Found X)。该培训项目主要面向东京大学的研究者、在校生和毕业生开放申请。X基金不仅提供相关的创业培训和辅导,还提供孵化场地。该项目分为3类培训计划:第一类针对想要创业但是没有明确商业计划的新手,称为“伙伴计划”(Fellows Program),为期6个月,每两个月开展一次申请受理;第二类针对已经有商业计划但没有创业团队的创业者,称为“预创始人计划”(Prefounders Program),为期6个月,每3个月开展一次申请受理;第三类针对有创业计划和创业团队的创业者,称为“创始人计划”(Founders Program),为期9个月,每3个月开展一次申请受理。

三是东京大学“直通得州计划”(Todai To Texas)。该计划于2014年启动,支持创业团队参加每年在美国得州举办的世界知名科技大会西南偏南大会(SXSW Conference)。备赛过程中,产学协创推进本部也会组织相关专家对参赛队伍进行参赛培训和创业辅导。东京大学“直通得州计划”和北京大学交流等海外派遣项目类似,为前期参加各类创业课程和培训的创业团队提供了进一步提升和展示的机会,而大多数参赛队伍都正式发展成为创业企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产学协创推进本部作为负责东京大学产学合作和技术转化的核心部门,保证了参加过任何一门创业课程培训的创业团队都有机会能够通过培训走向创业,该本部还为创业团队提供支援体系的扶持。这也是东京大学创业教育能够越来越成功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培养模式的特色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东京大学创业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第一,以创业过程为导向,整个课程和教育实践体系以“创业道场”为核心,实施从基础知识到创业尝试的进阶式学习。具体来说,以“创业道场”的开展为核心,前期有全校研讨会作为对大一和大二新生的创业入门引导,中期有作为共通课程的“企业家精神”专门为工学部学生敞开创业的大门,后期有各类海外派遣项目为创业团队提供交流、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正如企业Altpaper的创始人镰田长明所指出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我认识了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课程中东京大学先端资本等对于商业计划的专业经验对于我们后来实际的创业活动很有指导意义,为我们迈向创业扫除了障碍。”①访谈时间:2013年1月10日。根据产学协创推进本部赵长明老师的介绍:“目前,‘创业道场’等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突出,每年都有一两支创业团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走向正式的创业。”②访谈时间:2018年5月16日。

第二,教学对象覆盖面广,兼顾不同阶段学习者的需求。整个课程和教育实践的安排,覆盖了东京大学所有类型的学生群体,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研究人员到毕业生。“创业道场”为核心的主线课程针对的是在校学生和博士后群体。为了更好满足创新生态圈中各类群体的学习需求,东京大学又开设了一系列补充性课程和教育实践环节。“下一代先端”项目兼顾了校外创业者,X基金项目更加侧重吸引毕业生,而“创新与创业”则主要针对工学部的留学生。此外,为了兼顾不同阶段学习者的需求,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紧密。一方面,课程学习中设计了实践内容,实践项目中也设计了知识教学;另一方面,前期有关基础知识和理念提炼的培养以“创业道场”等课程为主,更强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后期有关产品原型和创业尝试的实践环节则更多通过教学项目、创业比赛等更加灵活的教育实践环节来开展。

第三,政产学结合,将政府和产业的相关资源注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东京大学不断将产业界的精英引入课堂,同时也密切配合政府对于战略性产业的规划方向。具体而言,东京大学不仅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返回课堂分享知识和经验,而且还邀请他们与东京大学技术转移组织、东京大学先端资本、东京大学协创平台等技术转移组织和风投机构一起直接担任课程或项目中的创业导师,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最专业的指导。另外,东京大学不仅承担了“下一代先端”等政府扶持的教学项目,而且各务茂夫教授等作为经产省和文部省的政策顾问,在影响相关教育政策的同时,也积极践行政府对于未来创业人才的规划与培养。政、产、学的结合使学生即使仅仅通过课堂学习也能对创业有更深入的理解。正如一位参加“创新与创业”课程的留学生所言:“作为技术创新管理系的学生,其实对于课堂中的一些知识我已经比较了解。但该课程对我最大的影响之一便是商业计划的教学中风投机构对于商业计划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创业者需要多种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③访谈时间:2012年12月1日。

四、东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经验

(一)师资队伍与办学力量的充分整合

如上所述,国立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一大困难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在2004年之前,东京大学只能依靠个别老师的力量开展少量的课程教学。在产学协创推进本部成立后,东京大学才逐渐形成了稳定和多元的师资队伍。从专职师资队伍来看,目前产学协创推进本部共有7名专门负责创业教育的职员。这些职员不同于学部里的专任或特任教员,产学协创推进本部的这些职员不仅要负责承担课程或实践教学中的讲师工作,而且同时还需要联系校内外的其他专家,负责课程和教学项目的开发、运行和管理。正如产学协创推进本部的长谷川克也教授所说:“我们既负责相关课程的管理和开发,又负责课程的讲授和完善。”①访谈时间:2012年11月20日。此外,这一教学团队的另一大特征是其很多都拥有在产业界工作的经验,因此便于与产业界开展合作,并在教学中真正贯彻教学与实践结合的理念和导向。

另外,产学协创推进本部还积极汇集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壮大办学力量。在校内,产学协创推进本部积极与各个学部进行合作互动,如工学部、经济学部和教养学部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工学部,工学部是东京大学诸学部中参与创新创业最早和最活跃的学部。工学部不仅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以产学合作为目的的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而且产学协创推进本部历任的多位领导都是工学部的教授或兼职教授。工学部2006年还成立了技术创新管理系,在学科体系上一定程度弥补了东京大学缺乏商科的不足。此外,产学协创推进本部还借力东京大学技术转移组织、东京大学先端资本和东京大学协创平台等技术转移和风投机构。在各个创业课程和培训项目中,这三家机构都扮演着多个重要的角色,包括:作为嘉宾,介绍专业知识;作为创业导师,指导各类创业团队的商业规划;作为投资机构,为参加创业比赛的团队提供资助等。对于东京大学先端资本等风投机构而言,积极参与创业教育也便于其搜寻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并在早期就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的指导。东京大学先端资本的CEO乡治孝友谈道:“积极介入创业教育,不仅是因为与产学协创推进本部的战略伙伴关系,实际上,通过创业教育搜寻技术种子,并帮助其草拟创业计划也是我们的常规工作之一。”②访谈时间:2013年1月10日。

在校外,产学协创推进本部同样调动了各种各样的办学力量。第一,校友,特别是曾经参加过“创业道场”等培训课程的校友。他们回到东京大学为相关课程做嘉宾演讲,或者担任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企业Popin的创始人程涛便曾多次作为客座嘉宾在创业课程上分享创业经验。他说:“我在创业初期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需要创业导师的引领……在这个过程中产学协创推进本部提供了不少帮助。我现在创业初有所成,也希望通过产学协创推进本部去帮助我的后辈。”③访谈时间:2012年10月30日。第二,产业界,特别大企业。如,大和证券资助了“本乡车库计划”,三菱地所资助了X基金,大金工业在2018年与东京大学签订了10年的创业人才合作计划,并资助东京大学100亿日元,东芝与东京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AI技术人才的计划等。第三,政府部门的支援,如文部省、经产省和文京区政府等提供了资金和项目。第四,与其他大学合作,邀请其他大学教师做嘉宾演讲,与其他大学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等。

(二)自身探索与对外学习的有效结合

课程和教育实践体系的开发是国立大学发展创业教育的又一难点。这不仅涉及上述师资力量的问题,而且也涉及既有的学科和教学体系。东京大学在产学协创推进本部成立之后,各务茂夫教授等人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并开始打造全新的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试错成为东京大学构建培养模式和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各务茂夫教授谈道:“相关课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有时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就会在课程中去尝试,并观察和评估教学效果。”④访谈时间:2018年7月5日。不仅是教学内容,而且许多课程和项目也需要试点的过程,即先小规模开课尝试,如果试点效果不错,再进一步修正和扩大,如果效果不满意就会终止。特别是在“创业道场”这门课程的开发中,产学协创推进本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融汇基础知识和创业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和创业大赛,面向全校学生且不断进阶,广泛邀请产业界人士介入课程等。后续很多课程,包括培训项目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安排都复制了该课程的经验。

除了自身的探索外,作为较晚开始创业教育的高校,东京大学也不断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融入自身的培养模式。例如,“创业道场”本身就融入了各务茂夫教授对斯坦福大学创业课程经验的借鉴与应用,后来他又进一步在与北京大学的交流中完善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而“本乡车库计划”则是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经验,在引入东京大学之后,各务茂夫教授将其纳入已有的创新教育体系,以弥补既有体系实践环节的空缺。由此,参加“创业道场”的团队有了开发第一版产品原型的场所,反过来最初单纯只想动手制作产品的团队在参加完“本乡车库计划”后,也可以通过“创业道场”的培训进一步完成产品的商业开发。

(三)创业文化与校园氛围的积极营造

日本国立大学发展创业教育的根本性困境之一是来自传统的大学“象牙塔”“刻板印象”,大学对于学术创业保持高度警惕,创业的文化和氛围长期缺失。因此,东京大学积极推进创业文化与校园氛围的营造与发展。特别是在2015年五神真就任校长后,东京大学提出了“协创”的口号。在不断加强与产业界协创的大背景下,东京大学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校园创业文化的形成和创业土壤的培育。事实上,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返校教学是对创业文化的一种有效宣传。东京大学技术创新管理系的吉岡(小林)徹博士谈道:“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对于东京大学建立创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因为创业教育向学生传递了创业的知识和理念,而且还在于它真正推动了东京大学的学术创业。”①访谈时间:2018年2月21日。

此外,创业教育还有助于通过改变对创业的认识,让学生克服日本文化中缺乏冒险精神的缺陷。特别是在“本乡车库计划”等充满挑战的教育实践环节,产学协创推进本部一再强调对失败的包容,鼓励创业团队在项目中要勇于多次尝试和挑战,并引导学生明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才是最重要的。一名参加过“创业道场”学习的日本学生说:“虽然,我自己目前没有创业的打算,但是通过学习我对于创业的理解改变了。以前,我觉得创业失败是件丢人的事情,我现在认为那些创业者很了不起。”②访谈时间:2012年12月20日。

五、 结语

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虽然在21世纪以来发展快速,但不少日本学者依然指出不少高校在推动高校的学术创业和创业型大学的转型上有心无力。[19][20]东京大学作为国立大学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成功探索了一套适合自身的培养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首先,东京大学的创业教育,建立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学术创业和培养企业家精神等教学理念之上。其次,在课程和教育实践的安排上,东京大学的创业教育覆盖了基础知识,理念提炼、产品原型和创业尝试的整个创业过程,并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和项目,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教学特色。第三,针对发展中的困难,东京大学总结出了一套充分整合师资办学力量、探索与借鉴相结合、注重营造创业文化的独到经验。在我国,大多数实力较强的大学都是公立性质,并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中与日本有着一些相似的困境,借鉴东京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及其发展经验将有助于我国创业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东京大学产学课程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曾宣称“不录用中国人”东京大学教师道歉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日本东京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探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