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抑云”现象解读与消解策略

2021-08-16谭静

新媒体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共情

谭静

摘 要 一段时间里,“网抑云阴乐”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网友讨论的热门词汇,“网抑云阴乐”由网易云音乐谐音而来,用于嘲讽网易云评论区中的悲伤言论。而作为被嘲讽的对象,“网抑云”现象其实折射了网易云基于音乐社交的互动仪式下所形成的共情中的青年群体,寻求情感认同和内心归属的困境。从解读“网抑云”现象背后的生成逻辑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出发,试图探寻消解“网抑云”情感认同困境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网抑云;共情;情感认同;互动仪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9-0073-03

1 基于音乐社交的情感共振:“网抑云”现象的生成逻辑

音乐社交,简单来说就是音乐与社交的融合,将社交元素融入音乐软件中,改变音乐软件只听音乐的单一模式。学者欧阳照、刘通从用户角度对音乐社交进行理解,将音乐社交定义为用户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依靠音乐平台内一定的社交功能,围绕歌曲抒发感受、发表观点并与陌生人进行交流、互动乃至建立联系的行为[1]。

笔者在本文中采用欧阳照、刘通对音乐社交的定义,认为“网抑云”现象的出现是基于音乐社交互动仪式链下用户的情感共振。个体情感在云村生态机制下由音乐激活,又经由评论区的社交所传播并由共情所维系,通过该音乐社交生态的互动仪式的长期运作,逐步形成云村内部的“网抑云”现象。

1.1 树洞式的个体情绪表达

根据凹凸数读2019年爬取网易云音乐中华语歌单中48 400首歌的444 054条热评结果显示,在情绪统计一栏中,除“开心”和“幸福”两种正面情绪排名前二名之外,其他情绪都是负面的[2]。当前的生活节奏普遍很快,当代年轻人作为网易云音乐的主要使用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情感的表达常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需要一个情绪的发泄口,而网易云评论区恰好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情绪树洞,相比QQ空间的留言板或是不被人关注的微博小号,在网易云强大的评论区里被淹没的评论,让个体情绪的表达更具有“安全感”;而音乐作为创作者生活体验的产物本身带有情绪,用户在使用音乐软件的过程中,在音乐的情感传染下,听觉镜像神经元会进行一种预先意识的“运动模拟”,类似于声音和运动情感表达以及产生这种声音的有意的动作[3]。通俗来说就是将音乐自身带有的情感带给用户,这种情感有可能是单纯的情绪感染,也有可能会唤醒用户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音乐与用户的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用户真实的体验也有可能是伴随音乐所产生的想象。

总而言之,用户在使用网易云时音乐所带来的体验和情绪上的“感染”能够塑造一种音乐的氛围,伴随着应景的音乐更易激发用户的个体情感的表达,催化了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负面情感宣泄,网易云成了树洞式的情绪表达空间。

1.2 情感认同下的群体共情

群体共情一般是指个体的群体身份被激活或是群体成员内化和间接体验另一群体成员的认知和情绪情感的过程[4]。通过音乐而引发的树洞式的负面情感宣泄属于个体情绪表达,尚且停留在情感共情的层面。对于网抑云的形成来看,应该是网易云平台的互动机制实现了个体之间的情感认同,激发了情感认同下的群体共情,从而孕育了“抑”的虚拟社群。

一般虚拟社群的形成要经过从连接到参与最后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过程。据《网易云音乐2016上半年用户行为大数据报告》显示,早在2016年,网易云音乐个性化推荐功能使用率已占整体用户的75%,推荐准确率超过50%,曲库使用率达80%,是行业曲库平均使用率的4倍[5]。网易云以“歌单”形式为骨架梳理优质曲库,并辅以算法功能,根据用户行为为用户进行相关的“每日推荐”“私人FM”的歌单推荐。在此精准的算法机制下,一方面满足了用户挖掘音乐的需求,另一方面促进特定虚拟社群的形成,将用户带到了社交分享的入口,帮助用户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体,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留存率和活跃度。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具有相同情绪偏向的用户会被连接在一起,在歌曲评论区下聚集,初步形成一个具有相似情绪偏向的圈层。个体置身其中更易获得群体性的情感共鸣,在彼此认同中能够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取的补偿性的情感慰藉;另外一部分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的用户,能够在推荐机制下通过平台浏览到其他用户的评论,找到自己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受,意识到自己并非个例,激活群体身份,促使进一步的情感互动获得稳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形成内部的特定话语体系。个体之间产生联系,并不断扩大,继而形成在群体共情下抱团取暖的“抑”的虚拟社群。

1.3 互动仪式链下的情感共同体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其所著的《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正式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其核心机制就是主体间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处于互动仪式中的个体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形成群体的身份认同感[6]。网易云平台运用这种互动仪式链的思维打造网易云的虚拟云村,云村的评论区是村民分享音乐,产生情感连接的互动场所。

在情感共同体相关研究中,认为情感共同体是以群体互通的情感为主体、以集体记忆、集体情感为纽带建构的一种关系共同体,在以上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实际,云村内部所形成的情感共同体是指以群体互动的情感为主体,以群体共情为纽带建构的一种关系共同體[7]。但相比于地缘、血缘共同体而言,这种虚拟社区下的情感共同体是短期的易碎的,评论区的用户通过音乐将彼此连接在一起,在彼此相似的经历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并且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得到情感认同下的慰藉。在得到治愈后,随着相关负面情绪的消散,这种“抑”情感的共同体就会自然而然的解散,这也应该是“网抑云”最开始的理想状态。但对于资本来说,群体共情下的情感共同体的形成意味着网易云能够成为用户特定感情和精神归属,形成稳固的用户群体。于是网易云被包装成“精致的精神世界”“治愈的云村部落”。通过推送“你一个晚上听了10遍这首歌,一定有故事吧”等表述,鼓励用户进行自怜的叙事,甚至会有用户在网易云的过度包装下产生“高贵的网易云玩家”的优越感,从而产生对其他音乐软件的排斥。在这样的互动仪式思维下,真真假假的负面评论都能够获取到高赞的认可,细腻的感情成为了刻意,深情变成了套路,悲伤的情绪不再是个人的体验,而是彻底沦为了仪式性的群体共情。“抑郁”的情感共同体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爆发出巨大的负面能量,从而激发了被群嘲的“网抑云”的产生。

2 “网抑云” 现象生成后带来的影响

云村中产生共情到情感共同体的建构,是在互动仪式下由短期情感转换为长期情感的过程。这种情感共同体的共情机制的维系需要互动仪式链的持续运作,即人们在互动仪式中产生共情,并且这种共情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情感回报,人们才会继续投入其情感,反之人们会转向其他互动仪式。而随着成为丧文化分支的“网抑云”所带来的大规模复制粘贴的负能量输出,以及为获得社交货币而故作矫情、强行悲伤、贩卖情绪的故事和评论。网易云中的情感共同体被视为负面情绪的源泉,从而遭到群嘲和抵抗,那些看似坚固的用户情感连接变得易碎,社区苦苦打造的互动仪式链面临瓦解。

2.1 消极情绪泛滥下的反共情

在“网抑云”现象形成后,云村内部的音乐社交已经转换为丧文化的狂欢,在歌曲评论区基本都能找到充斥着孤独与悲伤的倾诉、青春伤痛的故事以及将悲剧当玩笑的表述等,由此网易云内部的消极情绪泛滥,仿佛到了“人均抑郁”的地步,因此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共情操作。反共情一般是指对他人得到正性结果时产生的负性感受, 以及对他人遭受负性情境时产生的正性感受,是个体产生与观察对象情绪效价相反的情绪反应[8]。针对“网抑云”现象中的反共情更多的是反“共情”,是对云村的内部悲伤情绪感到厌恶,从而对其共情现象进行反抗和抵制并通过一系列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消解。

在反共情的语境下,无论是真伤感还是假忧伤都通通被贴上“矫情”的标签,或是被自诩清醒的人用理性的评论所解构,形成“你抒发悲伤,我硬核科普”的奇观。甚至偶尔抒发自己的消极情绪,都会被群嘲“老网抑云”,倾诉情绪的云村“树洞”不再具有安全感和治愈性,负面情绪再一次失去了表达空间。

2.2 云村内互动仪式链的瓦解

在“网抑云”形成之前,网易云的用户平台所构建的互动仪式中进行情感的输出,并通过群体共情获得更高的情感回报,从而更积极的继续投入到互动仪式的过程中。而在“网抑云”形成后,云村互动仪式链的延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面临着瓦解。首先,“网抑云”共同体的形成原本就是在一个特定际遇下的互动仪式,在没有相同的情感经历和体验的个体间是较难形成负面的情感共同体的。而实际上,在某一情境下的情感体验是短暂且易逝的,用户在群体共情中获得治愈效果后,其互动就会减少直至停止,该情境下的互动仪式就会随着用户的退场而消逝。这种互动仪式链得以维持是由于网易云平台以高赞置顶、社交货币等方式,通过提高用户的情感投入的回报一再加强用户对这种负面情绪的关注,重新唤醒之前的互动仪式链所储备的“情感能量”,实现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的转换,增加情感共同体持久性。

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平台并不能够很好的将“抑”的共情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重复的话语体系以及互动机制对于用户来说逐渐失去吸引力,过度的负面情绪会造成用户的社交倦怠甚至反感。再加上在大量的二次加工和解读下,“网抑云”已经成为了充满戏谑和嘲讽的梗,进一步加剧了云村内部的认同感下降。云村内部的情感共同体的关注失焦、彼此间的情感认同逐渐减弱,互动仪式核心机制失效,平台所构建互动仪式链面临着瓦解。

2.3 被迫“停止”抑郁的“网抑云”

云村内部的负面情绪存在着几种程度:偶尔的情绪低落、长期的抑郁情绪、抑郁症患者,前两者是一种暂时的情绪状态,而后者是需要配合药物治疗的疾病。他们都能通过网易云所提供的社交互动平台,好似无关紧要的将“丧”的情绪表达出来,在音乐互动和情感共鸣下得到群体认同和归属感,前两者可以在这种机制下通过互动得到开导,学会自己调节,而抑郁症患者也能因此得到调节和鼓励,减少其异类感和病耻感,有利于其进行就医和治疗。

但在流量和注意力经济的驱使下,怀念、抑郁、孤独、复制粘贴网络金句能获取大量点赞的规律很快被总结出来,这个情绪宣泄的空间很快被“丧文化”给占领,在盲从心理的驱使下,“网抑云”一再被二次解读和加工,批量生产出同质化的悲伤留言和青春伤痛故事,当情感的表述开始夹杂目的,坚固的互动情感就破裂了。真实负面情绪的表达在装抑郁的“大多数”下被一刀切得被盖章为“故作矯情”“老网抑云”了,真实的情感表达被强行抬杠和解构。从无处表达到有地宣泄再到不敢表达,抑郁情绪的表达空间一再被挤压,其隐藏在悲伤叙事下的寻助诉求被无视,在过火的玩梗下,真正的抑郁群体不再敢吐露心声,网抑云在不解的环境下被迫停止“抑郁”。

3 “网抑云”现象的消解与转化路径

3.1 正确理解,辩证看待

在积极向上的主流基调下,人们对负面情绪的表达具有天然的反感,对青年的叛逆包容度低。不被理解的“网抑云”实际上是青年群体内心世界的现实反映,虽然存在一些虚假的抑郁,但从某种程度上那些虚假的抑郁表达也反映了一些沉默的大多数的意志。所以对于“网抑云”,首先应该正确理解,辩证看待,才能对其进行正向的引导。

作为新生一代倍感压力的年轻人,尚未找到自我解压的方式。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境,使他们依赖同伴,需要通过互动交往,表达情感获得认同,从而确认自我。他们的表达多数是非理性表达,且其表达方式是多样且变化的,“网抑云”式的表达就是其中一种,对于“网抑云”进行多次戏谑的二次加工和解读,实际上体现了青年群体寻求情感认同和内心归属的困境。“抑郁”情绪的相互吸引和抱团取暖是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是时代发展过程中各种现实困境和情感问题的产物,这种情绪并非病态,而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情绪,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是被接纳和包容的。

四川师范大学游永恒教授从专业心理学角度解读,认为伴随着音乐的欣赏与体验表达“抑”的情绪和想法,可以让内心烦恼得到倾诉,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参与者走出悲观情绪[9]。通过在网易云云村树洞评论区中的表达,可以满足青年群体倾诉和被倾听的需求,找到“共情”的群体,在倾诉的负面情绪的过程中释放掉了内心的忧郁和压力,从而达到了治愈的效果。虽然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情绪的传染,但也不必将这种“抑郁”的情绪过度的放大,要相信倾诉的目的是与内心的“抑郁”和解,而不是掀起“人均抑郁”的集体狂欢。正确看待青年群体的情感表达,才能实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情感共振,以情愈情。

3.2 优化平台,反思管理

“网抑云”现象所带来的消极情绪的泛滥与网易云自身的定位和特点存在强关联性。网易云音乐运用互动仪式的思维进行情感传播,通过各种情绪的共情建立情感共同体以培养其特有受众标签无可厚非,但如若不能够平衡好“抑”情绪的度,过度消费抑郁才会自食“网抑云”的恶果。

网易云平台若是想从“网抑云”转型为“网愈云”重新获取大众口碑,就要认真审视自身的定位和特点。首先,作为音乐平台争取更多歌曲版权,音乐平台还是要以音乐版权为基础,保证歌曲量的供给才能发展其他功能。其次,作为具有“音乐社交”理念的音乐平台,应该主打的是在音乐互动中激发愉悦、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和焦虑的目的,而不是通过贩卖焦虑和抑郁吸引用户。再次,在管理上,网易云音乐在倡导自由社交的同时,针对参差不齐的评论信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可以在筛选热门评论时增加除了点赞以外如反对、举报等按键,通过不同的指标筛选评论,充分发挥云村用户的自净能力。最后,管理团队对于不良情绪需主动介入调节,不能只是在风口浪尖上邀请心理专家进行介入,要组建专业专职的工作队伍将“云村治愈所”落到实处。

3.3 主动调节,科学引导

青年群体的成长环境下夹杂着各种文化思潮,在其所处的信息传播网中,他们既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传播和搬运者,主流价值观影响力、引领力逐渐被削弱。缺乏客观正确的价值引导,青年行为极易受情绪化影响,容易在无限的情绪膨胀下产生缺乏倾听、观点偏激、低共情的行为。

“网抑云”现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成的,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网抑云”问题,在营造理解包容的社会氛围的同时,也急需培养互联网语境下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对青年群体的负面情绪主动介入,加强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提升青年群体自身的认识能力和评价水平。但注意,这种介入不能是以高姿态生硬的介入,应该舍弃具有隔阂的身份观念,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思维和社交方式,进入他们的共情情境当中,真正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的实现“量体裁衣”的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从而真正实现对青年群体“网抑云”现象的治愈。

参考文献

[1]欧阳照,刘通.精神共同体:理解“音乐社交”的一种可能[J].传媒观察,2019(4):57-64.

[2]凹凸数读:网易云音乐热评的规律,44万条数据告诉你[EB/OL].[2020-12-30].https://user.guancha.cn/ main/content·id=153105&v=1608024468772.

[3]朱亞楠,黄雪晴,王延松.音乐共情的机制及其社会作用[J].艺术大观,2020(16):135-136.

[4]何晓丽,谢荣慧.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基于社会冲突解决的视角[J].心理科学,2018,41(1):174-179.

[5]网易云音乐、网易.网易云音乐2016 上半年用户行为大数据[EB/OL].(2016-08-25)[2020-12-30].http:// www.cbdio.com/BigData/2016-08/25/content_5213870. htm.

[6]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

[7]王倩楠.情感共同体:明星“人设”现象背后青年重建社群的尝试[J].中国青年研究,2018(8):94-101.

[8]付迪,戚艳艳,伍海燕,等.共情与反共情的整合机制[J].科学通报,2017,62(22):2500-2508.

[9]游永恒.“网抑云”引出的社会心理思考[N].环球时报,2020-07-31(15).

猜你喜欢

共情
善用“共情”,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好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选择
与幼儿共情,以专业的爱接纳回应
你为何总被“共情”搞得心累
情商高的人懂得将心比心
共情,没那么简单
儿童共情训练研究综述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