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寐、便与中医健康状态关系的探讨

2021-08-15乔世杰郭玉琴夏淑洁高碧珍

福建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肠道状态饮食

乔世杰,郭玉琴,付 超,詹 杰,夏淑洁,高碧珍*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李灿东教授认为状态是中医健康认知的逻辑起点[1],辨识状态是诊断的核心,调整状态又是中医治病养生的核心[2]。李教授在《中医健康管理学》中将人体状态分为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与病后状态,认为未病状态即“阴平阳秘”状态,未病即健康[3]。《伤寒论》记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指出中医判别健康的关键在于脉象与症候。但因机体生理病理机制复杂,脉症繁多,辨证颇难,当代著名医家倪海厦提出可以将中医的健康标准简要归纳为“三好论”,即吃得好、睡得好、大便好,但未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基于此,本文试从饮食、睡眠、大便三方面入手,探讨其与中医健康状态的关系。

1 饮 食

1.1 饮食的重要性 先天而生之精气为真气,真气量少而精,需后天源源不断的精微物质加以补充,以确保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曰:“民人以食为天”。《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六·食治篇》中有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饮食不节故也”[4]。古代更有“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之说。综上可知,饮食作为人体精微物质的产生之源,对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调节和保持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1.2 饮食与健康状态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5]2,将饮食健康标准归纳为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强调的是依据人体自身的特异性,调节饮食结构,注意饮食节制,把握饮食节奏,适应饮食时节,对症调节饮食。反之,如若出现饮食不节,往往伴随疾病的产生。

《伤寒论》作为研究一切外感病的四大经典之一,各篇病症中均有饮食异常的表现。太阳病篇论述:“太阳病……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6]134,且在条文中分述太阳伤寒多见呕逆,太阳中风多见干呕,太阳温病多见口渴。阳明病篇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6]211”为提纲,阳明又分太阳、正阳、少阳阳明。太阳阳明,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胃中燥烦实是也。少阳病篇中“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之主症。太阴病篇提纲自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必胸下结硬[7]”,以及“少阴病篇之少阴病欲吐不吐”,厥阴病篇之“厥阴病饥而不欲食”,霍乱病篇之“呕吐而利”等。更有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中“病人新瘥,强与谷气,不能消谷,损谷更愈”。

《灵枢·五味》有言:“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专列食诫一篇论述饮食的内容,认为“百病横夭,多由饮食”。当代医家对饮食有节的内容也有不少阐发,邓沂[8]从《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角度出发,强调饮食要定量定时,寒温适度,合理搭配,谨和五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宋俐等[9]从中医饮食养生特色和基本原则出发,认为饮食养生需要整体、均衡,食养为主,兼顾食疗。

2 睡 眠

2.1 睡眠的重要性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5]20-21。《灵枢经卷之十·邪客第七十一》曰:“天有昼夜,人有卧起……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10]119-120。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于天地为昼夜晨昏的变化,于人为寤寐的体现。人们随着昼夜交替而调整作息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灵枢经卷之五·口问第二十八》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10]64。更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春三月的“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5]7-9,由此可见,古人十分重视睡眠对于养生的影响。养生的核心内容除了饮食,也包括睡眠。睡眠状况可以反映健康状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能够保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反之,则会出现神疲、懒言、头晕、眼花等症状。

2.2 睡眠与健康状态 《灵枢经卷之十二·大惑论第八十》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10]144。睡眠为人体阴阳交替的过程,正常的睡眠状态一般指睡眠中无起夜或少有起夜、眠至天亮、无惊醒、少梦等。正常睡眠的时间是夜半子时已眠安,午时再小憩。子时为水火交泰、阴阳大会之际,子时阳始生,意味着第二天的开始,也是阴气最盛,经气“合阴”之时,此时入眠能养阴,效果佳。午时为阴阳交替之时,也是阳气最盛,经气“合阳”之时,此时入眠能养阳,质量好。故《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11]。一年分四季,一天分四时,在四季为春夏秋冬,在四时为日春、日夏、日秋、日冬,其所对应的十二时辰分别为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基于此,亥子丑时辰保证正常睡眠,可更好地实现阴平阳秘。

《伤寒论》中的病证也常伴有睡眠异常的表现。太阳病篇中提及“风温为病……多眠睡”;干姜附子汤证中有“昼日烦躁不得眠”;栀子豉汤证以“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为典型表现;除此之外,栀子厚朴汤证和桂枝救逆汤证均涉及到“卧起不安”的症状;更有少阴病篇以“脉微细,但欲寐也”为提纲;“心中烦,不得卧”为黄连阿胶汤证的主要表现之一。以上均为病或汤证中关于睡眠异常的典型表现,也常是疾病的辨证要点之一。

当代处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人们想要始终保持正常的睡眠状态非常困难,但若在正常的睡眠状态上下波动亦合乎常情。例如睡眠之中有梦,但是醒来之后对于梦的具体内容回忆不详和老年人睡眠时间减少等都被认为是正常的睡眠状态。古有“吃人参不如睡五更”的说法,指出高效率、高质量的睡眠状态才能使身体机能恢复得更为迅速。没有睡眠时间越久越健康之说,若睡眠时间不足后,很难通过下一次睡眠时间的延长恢复身体机能。所以,为了维持健康状态,要顺应天地运行的法则,才会产生“睡眠为第一大补”的效果,使睡眠起到“天补”摄生的作用。

3 大 便

3.1 大便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中有云:“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12]。大便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作为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五脏六腑代谢协同作用的产物。大便的状况可以反映心的阴阳、脾胃运化、肺气宣发肃降、肝的疏泄、肾的气化的正常与否,因此,人体病变可以从分析大便的情况入手。

3.2 大便与健康状态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5]48。《临证指南医案》也明确指出“腑宜通即是补”,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大肠传导变化正常则大便通利,包括大便的气味、性状、次数等均正常。

大便要以通为佳,《伤寒论》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主述大肠传导功能的异常表现,尤其是便秘。大便通利与否不仅反映胃肠功能的好坏,大便不通也会影响心、脑等脏器,产生烦躁、谵语、神昏等症状,如“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大承气汤主之”以及“阳明病,……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等。彭培初教授总结临证经验,提出了“不通乃百病之源,凡病唯求于通”的理论,治疗离不开通降、消导等原则[13]。以上种种无不验证了大便通利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该通时不通,产生的浊气经由大肠的传导,则对全身脏腑的功能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体十二经脉气血依照对应的十二时辰流注于对应的脏腑中,这种对应关系不仅能说明生理现象,更能解释病理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卯时大肠经气血旺盛,这时排便较为合适。但中医学是一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互结合的学科,强调整体、互联、恒动观念下的一般性规律——因时制宜,更重视辨证论治下的个性化特点——因人制宜。卯时虽然为一般情况下的排便时间,但不在卯时排便也并非异常。若排便时间的规律已经养成,都可视为排便正常,老年人因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卯时排便者少之又少等。

近年来,各种疾病的肠道菌群研究成为热门领域。郭慧玲等[14]详细阐述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与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胃肠道癌症、肝硬化、慢性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过敏性湿疹、自闭症和抑郁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指出肠道微生物对人体产生不同疾病均有影响;林璋等[15]论述肠道菌群通过影响能量吸收、肠道通透性、SCFAs、胆碱代谢、胆汁酸代谢、脑-肠轴等引发代谢性疾病、肠道疾病、行为和认知障碍疾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表明肠道微生物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影响。这些无疑都证明了大便正常对于人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4 结 语

综上,中医的健康观不同于西医强调的人人统一的健康标准,其更注重个性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纳、寐及大便三者的适度。因此,“纳香食宜、寐佳眠安、大便通利”能直接地反映人体健康状态,临床上也用于疾病向愈的判定,对于健康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肠道状态饮食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植物性饮食或能让肠道更健康
春节饮食有“三要”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一种基于ResNet的车钩状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