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浩军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经验

2021-08-15张永鑫卢雪琴陈伟彬汪永夫指导章浩军

福建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少阴方用厥阴

张永鑫,卢雪琴,陈伟彬,汪永夫 指导:章浩军*

(1.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350122;2.龙岩市中医院,福建 龙岩364000)

导师章浩军教授是福建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其从医30余年,擅长用六经辨治脾胃病、消渴等内科杂病,认为六经辨证不仅为伤寒所设,也可成为诊治百病之辨证纲领,故凡病离不开六经[1]。笔者有幸跟随章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章浩军教授六经辨治消渴临床经验梳理如下,以供同仁们参考借鉴。

1 病因病机

消渴以口渴多饮、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症,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甲亢、慢性肾脏病及多种内分泌失调疾病中[2]。《素问》中首次提到消渴名并认为其发病与个人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普济方》中记载“凡人好食热酒炙肉”,这说明了若嗜食肥甘厚腻之物可损伤脾胃,致脾土失运,或肥甘厚腻之物郁积化热伤津而发病。个人先天禀赋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病因素,正如《灵枢》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扁鹊心书》云:“此病由心肺气虚,……而成消渴”,指明若脏腑衰弱可致津液失荣亦可发病。消渴病机历代医家普遍认为为阴虚燥热,随着对消渴认识的加深,现代医家有不同观点。杨毅玲教授[3]认为消渴是由于脾虚生痰、津液输布失常而发病;衡先培等[4]认为内生实邪,郁而化热伤津而致消渴;崔小跃等[5]认为气机失调亦可致消渴。

章师专研《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数十载,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消渴病因病机多由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腻之物,致脾胃受损,郁积于胃肠,化热生燥伤津而发病;或长期由于情志抑郁而致肝气不舒,肝郁则胆郁,胆郁化火伤津,使津液代谢障碍而发病。故其认为消渴实质乃是体内津液代谢失常的一种疾患,若从六经辨证可将其辨为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少阴证、厥阴证。

2 六经辨治

2.1 太阳证 章师认为太阳主表,卫外抗邪。足太阳膀胱腑又称“津液之腑”,《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点明人体所需的津液除肺宣发、脾运化生清的一部分,还有部分浊液藏于膀胱,膀胱气化则变浊为清,形成津液而输布周身。而外感邪气初起时常侵犯太阳膀胱经,并可循经入膀胱,引起膀胱气化、固摄失调,津液失于上承于口窍则烦渴,水蓄膀胱则见尿频,发为太阳消渴。症见:口渴饮水,小便频数,头痛,项强,恶寒,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方用:五苓散加减。

2.2 少阳证 《黄帝内经》云:“少阳为枢”,少阳为气血津液运行之枢,气机通利而津液正常运行。章师认为少阳消渴其病机主要为以下两方面:①少阳为一阳,少阳之火又称为相火,具有温煦脏腑,推动机体正常生长代谢的作用。若少阳失枢,少阳相火内郁为邪火,则耗伤津液,可发为少阳消渴。②手少阳三焦主持诸气,为决渎之官,是气机及津液运行通道。少阳失枢,则水道不畅,气机不舒,津液不得敷布周身,亦可发为少阳消渴。症见:口渴咽干,口苦,目眩,情绪低落,心烦,纳差,或紧张,焦虑,心神不宁,胁部疼痛不适,胃脘部胀闷不适,耳鸣,舌红,苔薄黄,脉弦;治法:和解少阳,疏通气机;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2.3 阳明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载:“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点明了燥热、津伤是阳明病生理特点。《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可见胃肠燥热,灼伤津液可发为消渴。章师认为阳明消渴乃邪气入里侵犯阳明胃腑,致阳明胃热炽盛,一则耗伤津液,津液不得上承口窍,二则不为脾运行津液,津液输布代谢失常,故可见阳明消渴诸症。症见:口干咽燥,渴欲饮水,多食易饥,心烦,身大热,汗出,大便硬结,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治法:清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2.4 少阴证 少阴命门之火,能蒸下焦津液布散三焦,滋润、濡养各脏腑,使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伤寒论》第282条中云:“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可见少阴病中亦有消渴。《伤寒论》载:“……,咳而呕渴,……,猪苓汤主之。”章师认为少阴消渴发病主要为下焦阴精水液不足,阴虚阳亢,少阴热化,上扰肺胃而致。症见:口干欲饮,心烦,呕恶,夜寐欠佳,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治法:利水养阴清热;方用:猪苓汤加减。

2.5 厥阴证 《伤寒论》第326条记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胸,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由此可知厥阴消渴乃肝火犯胃,灼伤胃阴,损伤津液而发病。《四圣心源》曰:“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指出厥阴肝之疏泄可助脾运化水谷精微,若肝气抑郁,疏泄不得,克制太阴之脾,致太阴虚寒而水谷精微运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则发消渴。症见:口渴,饥不欲食,胃脘部疼痛或有烧灼感,下利,气上撞心,舌暗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治法:寒热平调;方用:乌梅丸加减。

病例介绍

罗某,男,56岁,于2019年2月9日初诊。患者诉前2个月因感风寒后出现反复口渴烦饮,伴小尿频多,色清,无尿痛,无尿道灼热感,恶寒,项背僵痛,大便稀溏,纳可,夜寐一般,无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沉。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多年,门诊测得空腹血糖11.3 mmol/L。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太阳证。治以通阳化气利水,方用五苓散加味,处方:茯苓30 g,白术60 g,泽泻、猪苓各20 g,桂枝、葛根各10 g。7剂,全成分颗粒剂(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每剂分2袋,每次1袋,每日2次,分早晚冲服。

2019年2月17日二诊:患者诉口渴及小便频数好转,无明显项背僵痛、恶寒,舌脉同前,故予守前方加人参10 g。7剂,全成分颗粒剂(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服法同前,并嘱其按时监测空腹血糖。

随访得知,患者无明显口渴症状,小便正常,复查空腹血糖8.1 mmol/L,嘱其注意保暖,规律饮食。

按:本例患者口渴烦饮、小便频数,属消渴范畴,四诊合参,属太阳证,予五苓散加味治疗。患者长期劳作,又遇天气骤冷,受风寒之邪侵袭,风寒邪气循经入腑,致膀胱气化失职而太阳消渴症发。邪入膀胱,致膀胱气化失调,水蓄下焦,口窍失养,故见烦渴,小便频数;膀胱气化失职,水湿下注肠腑,则见大便稀;邪犯太阳,太阳经气不舒,则可见项背僵痛及恶寒。《伤寒论》第71条曰:“太阳病,……,与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温阳化气,健脾利水,助膀胱气化得利,水道通调,故太阳消渴诸症皆除。

3 总 结

综上所述,章师运用六经辨治消渴多从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入手。①消渴太阳证乃膀胱蒸化水液失常而致水蓄下焦,口窍失荣而发病;②消渴阳明证乃肠胃实热,损耗津液而发病;③少阳为全身气机的中枢,若少阳失枢,气不运津,津液布散失司则可发消渴少阳证;④消渴少阴证属少阴阴虚有热,上扰肺胃所致;⑤消渴厥阴证乃为肝胃郁热,灼伤津液,而出现渴欲饮水,饮而不解等诸症。章师在临床上往往不从太阴论治消渴,究其原因正如《伤寒论》第277条所言:“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太阴为至阴之脏,因其脏易寒,常使水液散漫周身,故不渴。治疗上以和解少阳、温阳化水、清热生津、寒热平调之法,调节津液代谢,津液代谢正常则消渴诸症可解。章师从六经辨治消渴不仅清晰地体现出消渴的发生传变规律,更是为临床辨治消渴扩宽一种新思路。

猜你喜欢

少阴方用厥阴
梁宏正教授从“开阖枢”论治肾病的经验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伤寒论》“灸厥阴”探析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太阳-阳明-少阴”传变分期下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机要探析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从“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论治经前期综合征探析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从少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