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胸痹心痛的诊治

2021-08-15王志汕肖绍坚

福建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金水黄氏胸痹

王志汕,肖绍坚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108)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见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张仲景将本病病因病机概述为“阳微阴弦”,究其本质,即黄氏言及的浊阴逆犯心阳,阴越阳位,而致寒水凌心。黄元御精研先圣经典,悟四圣心旨,融会贯通,而创“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阐述了以人体为整体观的疾病发生机制[2],有利于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笔者试从“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来探讨胸痹心痛的病治,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学说[3]。其中,“一气”在天则为“风寒暑湿燥火”,在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为《素问·决气》中黄帝所言“一气辨六名”,即人之“精气津液血脉”,皆为脾胃中气(水谷精气)所化生。《四圣心源》言:“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4]2究其本质,因“祖气”衍阴阳,其间有中气(土气),而后化生木、火、金、水四象。土居中位,阴升阳降,左旋木火升,右转金水降,如圆运动,周而复始。所以任启松先生讲“六气本一气,五行即一行”[4]。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亦写到:“右下左上中,降沉升浮中……为一个生物的环境的大气圆运动的中心”[5]3-4,这便是对黄氏书中“分而言之,则为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4]2的阐释。人法天地自然,故脏腑生成为:中气左旋右转,化生戊己之土,而“己土上行……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阴降于右侧为肺,降于下侧肾。”[4]3-4概而言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学说是以中气为枢轴,四象为轮,构建起人之脏腑气血精神形躯为整体运动变化的圆运动形态[6],因而可以常衡变,治之以变,以复其常。

2 胸痹心痛病机——中气亏败,升降失司

黄氏在《金匮悬解》中言及:“胸痹、心痛之病,浊阴逆犯清阳……而其原,总由于中气之败。胃逆则浊阴不降,脾陷则清阳不升,是寒水凌火……失升降之职,易阴阳之部,非缘中气亏败,何至于此!”[7]可见,中气一败,枢轴坏矣,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日久易致清浊异位,导致“浊气升而清气降,则阳陷于下而阴填于上”[7],以致胸痹心痛。

2.1 脾土不升,阳微阴弦 黄氏认为:“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4]52故若中气衰败,己土不升,戊土不降,此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阴阳相逆,遂发胸痹心痛,也即仲景所言胸痹心痛之病机为“阳微阴弦”。其中,“阳微”重于“阴弦”多见正虚,常由年老、情志内伤、饮食劳倦导致五脏气血阴阳虚衰[8];而“阴弦”重于“阳微”多见邪实,由气滞、痰浊、瘀血、寒滞等[9]逆冲心胸而发病。

2.1.1 阳微重于阴弦 胸痹心痛之证有虚实之分,其虚多见于“阳微”重于“阴弦”。黄氏认为:“阳气长养,爰生木火……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4]54-55盖阳气的生长,离不开木火升发,而木火的生长有赖于脾土之升。若脾土虚衰,无以升发,木火生化无权,必然导致阳微。或因内伤情志,或伤于饮食劳倦,以致中气先败,脾土不升,木火生长失政,阳陷于上,而后阴邪上逆,诸如痰、瘀、寒、饮等乘虚而入,使得阴越其位,冲逆心胸,寒遏气血,痹阻心脉,而作痹痛。此类病症多以中老年为主,症见心胸隐痛,劳后尤甚,多伴畏寒,疲乏等[10],故治法治则多遵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第九》条文五,因中焦不运,脾胃升降失司,枢轴不利,胆胃之气不降反升,夹金水之寒,致浊阴上抢心胸,以枳实薤白桂枝汤治之,盖邪去正自安。方中以薤、蒌涤痰宽胸,枳、朴行气破壅,冀浊阴消散,阳气自可振奋;并加桂枝一以温阳,一以平冲降逆。若中气虚损较甚,以致胸阳不振,可用人参汤培补中阳,俟中阳一旺,脾土升发,木火得旺,胸阳自振,痹痛可治。

2.1.2 阴弦重于阳微 本证多责之痰饮浊阴。黄氏认为痰饮根原于土湿,故在《四圣心源》写道:“大凡阳虚土败,金水湮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邪。”[4]86因阳虚土湿,中焦之气失于运化,肺肾之气,滞而不畅,金水湮枯,久成痰饮[11]。由于中气一败,下无以暖金水,故有金水湮菀,而生痰饮;上无以升清阳,以致木火失之生化,故一阳陷落。故仲师论治胸痹心痛,阴弦重于阳微占其大半。《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九》条文三,以栝蒌薤白白酒汤治中气不运,阴浊上逆而致的“喘息咳唾”“短气”之症,以此方通阳开壅,祛痰决塞,行气降逆;而对于中焦虚寒,阴邪痰浊上逆,冲撞心君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此症较前条更加严重,故治以栝蒌薤白半夏汤,较上方加半夏以强化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功。条文六,对胸痹轻症,见“胸中气塞,短气”,因土被湿困,升降失司,浊气不降反逆,使肺金无降路,而见短气、气塞,黄氏认为仲师以“杏仁利气而破壅……橘皮破凝而开郁”,利气、祛湿、破郁、降逆治标,茯苓、甘草等补土治本。

2.2 胃土不降,阴阳异位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有言:“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黄氏亦认为“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4]92心为君火,如若土湿,则中气被伤,升降失常。若脾阳不升,则木火无以生化,故心脉失于温煦濡养,故有不荣则痛;其血为寒遏,气为寒伏,气血痹而不行,心脉不通,见不通则痛。所以,不论虚实,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的关键[12]。若胃失其降,右路金水不降,一则气机阻滞,亦有不通则痛;二则土湿水寒,木郁火衰于上,浊阴不降更易反逆,此时阴阳异位,气滞血留,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胸痹心痛始作;三则,“水寒土湿……则木郁而风生”[4]21,木郁则移热于胆,胆热易夹肺胃之气上逆,冲撞心胸作痛。

3 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胸痹心痛治疗

3.1 扶土建中,调其升降 中气之衰多见于“土湿水寒”,故黄氏认为“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可见人之阴阳失衡,多为阳虚,故黄氏用药喜重中土,崇补阳。有学者通过对《黄元御医集(五)》所用方药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得出黄氏治病主要以温阳、益气、化湿来扶土建中,辅以达木清肝、泻热降逆以拨动中土,恢复枢转[13]。故若土湿中气不运,升降反作,阴阳异位,黄氏治以“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投以黄芽汤。以人参、干姜治心腹鼓痛,胸肋逆满,补中助阳;茯苓、炙甘草培土制水[14]。诸药合用,起治中气、调升降之效。本方扶土温阳,可使中气不衰,脾胃升降有序,四象相安,则气和血畅,精蛰神安,不为病害;而如寒、湿、痰、饮、瘀等浊阴,便生成无路,加之上焦阳旺,便不能夹阴浊上逆,冲逆心胸,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

3.2 疏肝暖肾,以复枢转 黄氏认为:“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4]92即中气衰败,则脾胃升降失衡,或木郁而不升,或金滞而不降,即会出现气血病变。而中气衰败,一则无以下暖金水,金水湮菀,易生痰饮浊阴;二则可使清阳不升,木火失养,则木火气陷阳衰。此时,上下阴阳失位,阳虚于上,阴盛于下,故浊阴上逆抢心,发而为病。黄氏设“柴胡桂枝鳖甲汤”以治痛在心胸。若“心腹痛剧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清白者,宜姜、椒、桂、附,驱寒邪而达木郁,必重用苓、甘,泻湿培土,而缓其迫急,其痛自止。”[4]92方中胡椒、附子暖肾补阳,甘草、茯苓健脾祛湿,干姜扶正温阳,桂枝、芍药疏肝清风,柴胡清泻胆火,半夏降肺胃之上逆,鳖甲软坚散结以消心脉痹结。全方疏肝木,泻胆火,暖肾水,降肺胃冲逆,培土泻湿,以复枢转,以安四维,其痛自解。

4 小 结

黄氏“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认为人之精气津液血脉及脏腑形体由中气化生,中气之升降运动,关乎着人之生长壮老矣。彭子益认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此一个五行的圆运动,称曰宇宙……人身一小宇宙也。”[5]14-15人法天地自然,宇宙五行运行如圆之运动,土居中如轴,金木水火四象如轮,脾胃升降,使轴运而轮行。彭子益认为人体之所以患病,是因为“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5]14。如胸痹心痛,因阳微阴弦,中气虚,而见四维病变,或见寒痰饮瘀等浊阴上逆,或见气血阴阳不足,阴阳异位,升降失司,轴轮失常,发而为病。故百病之治一也,无非固中气,调四维,复气机升降之常,其人自安。

猜你喜欢

金水黄氏胸痹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金水堂主词一首
“卖艺黄家”文艺界黄氏兄妹的精彩人生故事(上)
“卖艺黄家”文艺界黄氏兄妹的精彩人生故事(中)
狐生子
助力绿城迎盛会 金水代表在行动
晨钓
中医通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探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在痰瘀互阻型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