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探讨

2021-08-15祝江波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1期
关键词:舆情传统内容

祝江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涉外学院,湖南 长沙)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源头,不仅在专业能力上拥有不同要求,文化素养方面也应当具备较高水平,才能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更多推动力。由此可见,重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新时代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成为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1]。

一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认知不足

实际上,认知不足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首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很多大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还存在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毫不了解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的归属感与认可度便会明显不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严重缺失,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会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抑制作用[2]。至于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沿袭传统教育理念,也就是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极易导致影响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低,或者在传统教学内容中,传统文化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多以学习外来文化为主,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中缺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二)掌握较少

当代先进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的学习多以达到学业要求和标准为目的,缺乏深入了解具体含义和作用的能动性,促使在这种对先进文化掌握较少的情况下,意识形态领域所受的积极影响比较少,反而对外来的一些非主流文化更加关注。此时,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难以进行理性判断,长此以往,思想认知理念自然会受到严重影响[3]。

(三)盲目认同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中,盲目认同是产生较大影响的方面之一,主要原因是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多数不具备能够理性辨别外来文化影响的能力,在持续的文化冲击下,产生了盲目认同的心理,促使过洋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对大学生们产生强烈的消极影响,既会降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利于社会安全、和谐和稳定,也会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排斥和抵触的思想,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

(四)缺乏重视

尽管很多高校都已经加强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视,但是,在长期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能够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比如,尚未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教育体系充分结合,导致与传统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等相关的课程或教学活动依旧未能得到学生的重视,难以有效改变学生只关注学习专业课程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活动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知度得不到提升,便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也难以将自身作为中国特色建设接班人的价值与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二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的相关内容

(一)优化教育体系,促进全面培养

1.调整课程结构。通过课程进行文化自信培养是最直接且有效的策略之一,毕竟,高校的根本任务便是立德树人,利用课程培养文化自信自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方法为高校应当积极调整现有课程体系的安排,确保能够合理开展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也要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比例,便于大学生能够在学习其他课程的同时,也能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有利于能够以更加端正的态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深入学习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等,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真正产生良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避免只是接受外来文化的消极思想而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贡献自身力量。

2.丰富教学资源。如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想要达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必须在教学资源方面加大力度,因为,信息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情况下,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能够作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否则,若只是沿用传统的教学资源,将很难展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时代性特征。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前,应当做好教学资源整合工作,也就是在明确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整合多方面内容,比如,可以将与思想政治课程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教学资源。也可以从互联网中搜集各类红色电影、革命纪录片和抗疫英雄先进事迹等,毕竟,这些内容不仅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也属于当下的时事热点,能够凭借更容易被接受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可以整合当地资源,将本地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作为教学资源,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此类资源能够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等进行具体化,也就是当地资源就处于学生身边,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可以消除课程教学内容抽象性特点对能动性产生的抑制作用[4]。

3.完善教学环节。除了上述内容外,完善教学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应当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合理调整,提升利用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做好内容整合。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后,教师应当进行充分整合,确保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均能有机融入课程中,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变得更加生动,避免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将多样化教学资源的价值予以充分体现。其次,注重内容表达。实际上,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传统文化,都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抽象性特点,如果直接表述出来,不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调整语言表达,也就是可以结合生动有趣或当下流行的语言将文化内容表达出来,能够为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供充足便利,毕竟,新时代的大学生离不开对互联网的依赖,促使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例如,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学活动时,虽然大学生在认知经验方面已经有所积累,但是,对于文言文和传统礼仪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在讲解具体内容时,可以结合特定的网络用语或当下流行的一些社会文化,这种方法既能吸引大学生的目光,也能就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并真实还原正确的内容,帮助纠正大学生的思想,增加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毕竟,各类形象、生动的网络用语自然也是他们所喜爱的内容,才会在积极接受过程中产生文化认同感,能够为培养文化自信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二)重视文化建设,结合校外实践

1.校内文化活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离不开对文化建设的依赖,毕竟,通过各类文化建设活动,能够显著增加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等内容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真正内容,可以在逐渐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觉,从而为培养文化自信打好基础。其中校内文化活动是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最为广泛的渠道。第一,组织集体活动。可以根据集体的不同形式开展活动,让大学生们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竞赛活动,能让每位学生在参与期间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不畏艰苦良好品质的同时,也能有效增强大学的团队意识,便于在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提下,能够主动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贡献应有力量。第二,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是高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实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手段,比如,在进行社团活动时,可以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作为核心,组织所有成员进行节目表演、诗文和歌咏比赛等,让大学生们能够在融入社团活动过程中不断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先进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第三,加大资源投入。只依靠上述活动并不能充分达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还需要高校在资源投入方面予以更多关注,助力能够从多角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可以加大软实力建设,开放图书馆馆藏,将更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绘画、资料等向大学生开放,让他们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或者,加强硬实力水平,即以当地特色资源为核心,在高校内建设本地文化展览馆,拉近大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距离,助力产生真正的文化自信[5]。

2.校外实践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外实践活动也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毕竟,大学生不仅需要面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应当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贡献自身力量,才能让我国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可见,校外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方法为可以让学生以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他们能够真正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能掌握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使命感,比如,大学生可以到电影院进行走访调查,能够发现多数影院播放的作品也都是以外来文化为主,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却较少,主要原因是观众对于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关注度并不高。因此,作为社会发展主要生力军和国民文化水平典型代表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使命感才能更好地改变此类现象。或者,组织大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比如,文化宣教、社区文化活动、古代文化研讨会、文物展以及下乡支教等,便于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责任感,从而提高文化自信[6]。

(三)提升师资力量,助力综合管控

1.增强教师水平。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专业水平也决定能否真正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然而,目前高校中的很多教师在专业水平方面并不强,也就是教师自身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等方面的认知水平仍然处于比较浅层的水平,自然难以在教授学生方面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提升师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增强教师水平是应当率先关注的方面,主要方法为高校应当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做到能够全面掌握各项内容的基础上,也能拥有更加全面和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同时,为了能够持续提升教师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校还应当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帮助增强教师们的思想认知水平,比如,可以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与其他高校教师进行定期经验交流,便于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构建专业队伍。科技飞速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典型代表之一,也给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较多挑战,例如,互联网能够让文化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率更高的同时,也让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时不得不面对舆论的不断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采取有效手段予以扼制,极易让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因此,构建专业的舆情意见领袖队伍是不容忽视的方面[7]。至于队伍组织结构与传统的教师队伍不同,应当既包含高校管理层、党组织等,又涵盖教职工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其中高效管理层与党组织主要是能够有效把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向,并掌控产生的网络舆情是否对大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产生影响,可以在发生问题时快速警示,指导教职工合理开展教育和培养工作。至于教职工、技术团队分别负责宣教以及舆情监测工作,便于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合理优化培养方法的同时,也能凭借专业化的技术手段全面掌控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水平,为阻断外来消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负面影响提供关键数据依据,助力能够真正产生良好的文化自信,也能辨证看待外来文化的价值与作用,从而端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认知。

(四)融入多重手段,强化文化传播

1.优化传播途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都发生较大转变,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也应当做出积极转变,避免依旧采用传统手段。其中优化传播途径也是必须重视的方面,毕竟,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离不开教师传播文化知识,才能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拥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逐步产生文化自信。具体方法是根据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性特征,将互联网作为媒介,建设更加高效的传统文化网络平台,主要用于展示我国各类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内容。这种方法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传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优势的同时,也能将互联网中碎片化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便于大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魅力,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自信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该项技术的特点,建设的传统文化网络平台要避免独立存在,也就是应当与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形成紧密联系,不仅能够从中获取必要的学习资料,也能作为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实现培养文化自信的目的[8]。与此同时,在优化传播途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结合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文化内容,便于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能够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以良好的理性思维弘扬、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2.管控文化舆情。实际上,利用文化传播达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目的时,极易受到舆情的影响,促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遭受不同程度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重视管控文化舆情。高校在建立舆情意见领袖队伍过程中,还应当注重结合先进技术,例如,可以有专业团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掌握在校园内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舆论情况产生的影响。期间若发现任何错误的内容或存在歧义的部分,也能够在舆情被大范围蔓延前,进行及时预警。此时,舆情意见领袖队伍便可以将当中的错误部分进行修改和声明,便于产生严重消极影响。对于当中存在的不准确内容,也可以进行充分补充,保证文化传播的完整性,防止不恰当内容破坏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比较漫长,而且社会也在不断前行,想要能够充分管控文化舆情,还需要做好对舆情意见领袖队伍的管理,也就是不仅要不定期进行教育和培训,做到了解社会发展详情,紧随时代步伐,还应当有机融合人才选拔和考核机制,便于队伍中能够在管控文化舆情方面能够充足活力,才能及时发现和找出问题所在。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外来文化中大量消极思想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合理将优化教育体系、重视文化建设、提升师资力量、融入多重手段应用于高校具体教学活动中,确保能够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同时,也能以辨证思维理解外来文化产生的认知冲突与影响,从而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力量。

猜你喜欢

舆情传统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主要内容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