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策略分析研究

2021-08-15王丽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1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国医名医

王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中医药传统知识传承转移与创新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近代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挑战,面临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保护和扶持中医药发展,但是在既定科学主义形成的霸权及主流话语下,中医药始终被戴上“不科学”的帽子,导致一直运用西医的标准及指标衡量中医药。为了扭转这种局面,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选表彰30名首届“国医大师”,开创了中医药行业政府最高奖励和荣誉的先河。项目实施13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创新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学术传承、新闻宣传等方面,通过建立传承工作室、设立科研课题、组织出版学术论著等多种方式,宣传“国医大师”医德医风,总结“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使“国医大师”毕生从医精华惠及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医药行业和全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

一 当前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呈现政策杠杆驱动的新特征

为了继承年事已高的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不使他们一生积累的临证经验和技术诀窍失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评选名中医,并开展师带徒政策,为每一位国医大师建立“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旨在弘扬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采取“师徒制”结合“书院”的团队培养模式,迅速培育一大批中医药事业骨干人才,传承创新中医药传统知识,将中医药传统知识和特色技术在代际间传承转移,使其发扬光大。实践表明在西医成为社会主流医学背景下,当代中医药发展必须要政府引导,利用政策杠杆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但是中医药政策必须符合中医药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其发展壮大[2]。

调查发现“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为中医药知识性转移创新了一种团队集体学习情境,在这种团队氛围下的学习机制不是简单的个体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团队成员在“名医”及“名医工作室”的文化氛围及社会荣誉的品牌意识下主动认知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名医”和团队继承人交互讨论的情景下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的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名医”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传统知识在临证中的魅力,有效促进了双方积极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传统技术特色,同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不断去发现、获取以及同化新医学知识,并且根据团队知识服务所产生的防治疾病效果和外界的正负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团队学习行为以及更新团队自身知识结构。“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的平台氛围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中青年医师学习热情,这种跟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体验和吸收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悬壶济世”、“慈悲普济”的医学人文情怀,在学习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实践中,学生通过现场观察名师的诊疗行会感同身受,名医运用中医药干预疾病的临床效果增强了学生对中医药发展的信心和信念。

二 “院校教育”+“名医工作室”师徒授受模式的组合是当代中医药知识有效传承新模式

在我国中医药学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上存在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通过阅读典籍获取知识加以传承的间接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师徒亲授获取知识进行传承的直接方式。其中,师徒授受的“师徒制”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与途径,也是我国中医药学得以持续性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所在。如今,中医药教育在借鉴西方医学的“院校教育”的基础上同时继承古代师徒授受的“师徒制”模式,在我国中医药传承中形成了两种形式,即“师徒结对”及“继承班学术讲座”的师承模式。

“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具有继续教育的提升学习的效应,具有显著隐性知识传承特色,有利于中医的心法、心悟、直觉和灵感等体验功夫和思维方式,“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和辨证论治的思维包含慧观悟性的内容和成分,在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师徒制模式中,徒弟通过长期跟师学习,体验领悟,内证反思,才能对师傅的诊疗经验心领神会,才能真正体会和感悟到名老中医药专家治疗用药的良苦用心和用意。基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与现代院校教育模式的结合,通过在医院设立一些“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挑选一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医学子加入跟师学习,在工作室的团队学习中系统整理国医大师的学术思维和临床经验,传承中医药知识,领悟中医药“智慧医学”的精髓。通过“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这一平台培养一大批中医药传承队伍,形成老师学生传帮带格局,在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同时积极寻求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3]。

三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政策转移的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政策从国家层面出发,通过地方政府转移到各医疗机构,再转移到挂靠在各家医院的“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再由工作室指导老师转移至工作室传承学生,这是一个政策实施的系统过程,也是政策的再生产。调查分析和访谈了解到政策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一)“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政策存在不系统问题

就国家层面而言,“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国家政策环境的支持,国家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承转移政策、需要有效的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配合,需要发展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协同,需要教育和人事部门政策的协调。

(二)“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政策存在政策转移效率衰减问题

国家层面是一个统一政策,面对全国各省市的不同省情,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所以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具体医疗机构的配合。调查访谈的情况也证明了各个省市的差异存在。

(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与高等教育不接轨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创新政策的执行离不开挂靠医院的大力支持,这种政策再生产的支持既包括了硬件方面的支持,如先进的医疗检查设备、整洁的工作室诊疗场所等,还包括了软件方面的支持,主要是医院对于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的奖励制度,比如医院是否给予工作室成员晋升的政策倾斜、对于工作室的知识共享与传承是否提供时间保障及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工作室的中医药创新行为能否提供科研支持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医大师与传承学生对于中医药知识创新的认可度与意愿。就“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本身而言,工作室里的指导老师是否有强烈的意愿,是否有相关的传承行为也是政策转移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之一。知识的传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仅仅是指导老师具有传承意愿是不够的,作为知识传承的下沿,学生对于知识传承的认可与意愿同样重要[4]。

四 提升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创新的建议

(一)建立中医药政策系统,避免政策“孤岛效应”

在国家层面建立国家机构之间的协调组织和会议制度,定期讨论重大中医药政策问题,并制度化中医药政策系统,建立政策协调与政策互补的适应机制。应该明确各省级中医药管理局的地方政府责任。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政策是一项国家公共政策,地方中医药管理局有责任、有义务支持其发展,以形成国家政策的协同效应。地方政府对“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应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同国家和医院组织把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工作做好。同时,充分挖掘地方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特色优势,在更高的视阈下传承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和知识。比如江苏地区可以在传承“孟河医派”“吴门医派”“三阳医派”“澄江医派”“金陵医派”的中医药文化和知识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这对江苏地区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加有利[5]。

(二)利用行政保护条例加强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国医大师所拥有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能是自己一生积累的独特的学术思想,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中许多知识是一些难以明确用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诀窍”,而这“技巧”“诀窍”往往是需要在继承者实践中体悟的感知性的东西。如果国医大师本人不愿意主动与继承人传承隐性知识,“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就会流于形式。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独享机制,国家可以针对中医药隐性知识拥有者的特性,在“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设置相对应的保护和激励方式,采取行政保护措施,制定政策保护条例,激励名老中医药专家进行隐性知识的转移分享;国家在制定“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政策时,也要考虑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在目前知识产权法保护不到的地方进行行政保护,以增强名医知识传承分享的动力。例如,“名医工作室”政策可以为名老中医独有的知识体系、学术观点、临证经验处方申请知识网络登记的产权保护,名医的声誉保护等,若其他人想获得并使用,必须征得名老中医同意,并付出一定形式的报酬;同时对于未经名老中医同意而私自盗用的,采取一系列惩罚措施,从而充分保护名老中医药专家独有的优势资源,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6]。

(三)国家需要制定“名医工作室”政策措施执行监督机制

相比于制定新的中医药政策、制度与法律法规,如何贯彻落实已有的中医药政策、制度与法律法规显得更为关键,之所以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政策对中医药知识传承创新有那么多利好的情况下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具体单位对“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政策的执行力不够,国家保护和促进传统中医药知识传承创新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转化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效果。按照国际经验通常在达到国家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政策方案制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都取决于政策能否被有效的执行。因此,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需要改变只制定政策思路,更需要建立政策监督机制。建立“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政策监督机制首先需要规范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政策的体系、内容和标准是否科学合理;重点是考虑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保证国医大师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关键是建立监督“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所在组织落实政府的政策主体责任,并需要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第三方评估的机制,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7]。

(四)建立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的建立,既符合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规律,也是名老中医独到学术思想和技能技法薪火相传的重要途径,是中医隐性知识代代相传、长盛不衰的重要方式,抓住这一关键才是提升中医隐性知识提升效果的焦点和要件。根据国际经验,要科学客观评价政策效果需要第三方进行评估,一般都是行业协会和中医药学会等社会组织对国家名医工作室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如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可以成立专门的政策评价组织机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专家团队,形成具有权威性的、公正的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政策评价机制,有效调动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积极性,真正促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传承创新发展政策目标的实现[8]。

五 结语

“国医大师”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和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是中医药行业宝贵的智力资源和财富,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榜样和楷模。“国医大师”学术思想是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对“国医大师”成才规律和培养机制的研究和借鉴,有利于探索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名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一批优秀的中医药管理者。“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的有序传承和创新发展,必将进一步坚定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信心、修德敬业的恒心和奉献中医药事业的决心,进一步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促进中医药行业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国医名医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避短扬长”思路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实践——许其凤院士学术思想侧记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徐福松教授论治勃起功能障碍学术思想总结
《验方新编精要》学术特色研究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五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