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蒙在青春上的阴影

2021-08-12本刊编辑部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研究生心理健康

本刊编辑部

近日,成都49中冲上热搜,学生坠亡事件再次发生,“知情人士”情绪化的控诉以及多方关注让本次事件的热度一再居高不下。随着真相浮出水面,历时3天的舆论大战终归平静,但现实却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再也无法挽回。回头审视此次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报道,去年6月,死者和好友在QQ聊天中写到“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5月9日死者跳楼轻生。不幸的是,在这之前的4月16日西安浐灞二十小学一名12岁女孩以同样的方式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曾经流传的“我在图书馆楼顶,这里风好大,我好害怕”的学生自我心理的宣泄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一条条年轻生命的逝去正在不断敲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一份份迷茫而绝望的遗书也正引发社会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思考,原本明媚的青春被心理健康问题的阴影所覆盖。悲剧为何发生?到底谁该为此负责?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如此沉重的问题亟待我们教育人、家长、全社会作出科学的负责任的回答。

呼唤更多科学化的分析和对策

文/王玉凤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前些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只有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我们也曾对某一线城市的6183位中小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他们的心理障碍患病率是15.43%,其中城区、郊区的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分别是17.8%和12.9%。

目前这个数据增长比较快,尤其是焦虑、抑郁行为。过去确实也有一些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现在没有做详细的数字分析,但是感觉“小孩子说出‘我不想活了”的情况比过去要多。这也让家长和学校都很紧张,因为你不知道这其中有几分是他的真实想法,有几分是他顺口说的,这需要很好地去鉴别。

现在这么多的儿童青少年出现情绪行为问题,我们的专业队伍还是不够的,在医学培养上需要加强。

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不弱于他做某些方面的专家。父母基因与环境的交互是很多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比如备孕期的应激事件、环境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再如,追踪一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发现一些生活事件,比如谁打了他一顿、谁把他关小黑屋等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很长时间消不掉。

我不太主张家长对孩子进行过度惩罚,更建议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友好的沟通,采用一些行为矫正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原则就是把孩子好的行为进行强化,即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可以“做红账”,对不好的行为可以惩罚。

但这种惩罚不是打骂,打骂对孩子的矫正效果并不能持久,反而会影响亲子关系。惩罚可以是告诉他错在了哪里,然后按照“一岁一分钟”的方法让他面壁罚站,比如5岁的孩子可以罚站5分钟,无限制的罚站是没有意义的,他站着站着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了。

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的关键

文/樊富珉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人格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有完善的人格。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人格健康比智力健康更重要,情商是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导因素。

在学校里,大学生往往面临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并且学校里具有现成的团体——班级。所以,学校是最适合团体咨询的地方之一,团体咨询在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团体咨询除了可以同时解决多人的心理问题以外,也可以发展社交技巧、在同伴中看到希望、寻求发泄等等。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辅导员应该是高级的助人工作者,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麻烦,是值得一辈子为之奋斗的工作。一名辅导员应该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他们解决的是学生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工作者,他们接受过专门的训练,解决的是学生心理方面的专门问题。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使命是一致的,都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一样,心理疾病也可能困扰每一个人。当然,心理疾病不像生理疾病一样明显,它往往不易察觉。只要心理问题达到一定程度,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困擾,他就可以采取心理咨询。

我们现在的心理咨询很大程度上是补救性的,如大学生自杀和网络依赖等,都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进行干预和补救。我们应该重视早期发现与预防阶段的工作。通过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之后,学校可以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变到帮助其自我实现和潜能开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文/张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副所长

《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调研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这些高学历的人才是我国未来科研的主要力量,应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扶正祛邪”,重视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开发,可有效应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发展。而且,国家“十四五”规划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远景目标和新时代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也都决定了急需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一方面,选取信度效度良好的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和心理健康问题测评,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分析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分类分级标准,针对心理健康的不同类别和程度给出不同的教育建议;筛选出有问题倾向和严重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定期监测和重点关注。另一方面,建立宿舍—院系—学校三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便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科学的危机干预方法进行通报、干预、转介,促使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另外,开设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共分为六大维度、20项内容。培养、开发研究生积极心理品质,可根据各年级特点和学生不同水平分层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创造力、收获幸福生活。在必修课设计方面,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学分纳入研究生学业考核体系。举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沙龙和团体心理辅导等,帮助研究生提升情绪调控和心理复原能力。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渗透,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习任务或者研究项目中;实施“做中学”,鼓励学生通过在创新研究方案、合作形式、成果产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获得满意感和自信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建立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支持体系,发挥家校社协同共育作用。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督促导师切实履行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并建立导师与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家长协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机制,建立高质量的师生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及时向导师反馈研究生心理测评结果和心理咨询情况,并结合研究生新入学、学习和科研、毕业就业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突出问题给出专业的教育建议。尤其是针对有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制定个别化教育干预方案,定期监测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跟院系和导师沟通反馈结果。

必须看到,朋辈心理互助在三级支持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不可替代。若条件允许,可以建立研究生院、院系和实验室三个层级的研究生朋辈互助制度,并定期进行朋辈辅导员选拔、培训和考核。在研究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及时向院系心理辅导员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反馈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敏感孩子需要更友好的环境

文/丁丁 剑桥大学硕士、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研究学者

在世界人群分布中,大约有15%~20%的孩子具有高敏感特征。“高敏感”本身是中性词,就好比人群中有一定比例是棕色眼球或者金色头发一样。可是,如果高敏感孩子所处的环境对于这个特征不友好,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一系列行为和心理问题。相反,如果这些孩子可以被精心呵护和温柔以待,他们就会焕发出异常蓬勃的生命力。

高敏感孩子一般来说具有两方面特性。第一个特性是他们对外界刺激很敏感。例如,有些孩子对于环境中的异味很敏感,他们往往是第一个或唯一抱怨房间有霉味的人;有些孩子对环境变化很敏感,如果每天上学的路上有一棵树被砍掉了,他们往往第一个注意到。第二个特性是孩子对外界刺激会进行深度解读:他们不仅能感受到朋友眼神中的游离,还能因此联想起自己和朋友最近发生的争吵,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言行有误;当班主任生病,来了代课老师后,他们可能会反复思量这位代课老师喜欢哪种类型的孩子、班主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这些特性让高敏感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良好的共情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不轻易冒险,往往对弱势群体更有爱心。人类历史上不少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医生等都属于高敏感人群。心理学家曾将高敏感孩子比喻成高档乐器,虽然特別娇贵,但若能被精心呵护,他们可以演奏出世界上最美妙的乐曲。高敏感本身并不是缺点,不需要被纠正,也无法被纠正。高敏感孩子若身处一个不接纳他的环境中,则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养育高敏感孩子,父母一定要注意呵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这一点其实对所有孩子都很重要,但高敏感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更容易受到伤害。父母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多用积极心态去解读他人的言行,减少他因外界负面信息而产生的自我否定。

另外,高敏感孩子不适合过于严厉的惩罚措施,所谓“响鼓不用重锤”。在失误或犯错时,他们内心的自我责备往往已经非常强烈,此刻父母哪怕是一个眼神或者一声叹气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谨慎惩罚并不意味着姑息迁就,而是要注意措辞、方法以及时机。同时在责罚过程中,一定要对事不对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复盘,让孩子从中汲取教训,但一定不要指责孩子的人格。

除此以外,父母还要做好高敏感孩子的心理建设。在现今追求短平快的时代,高敏感人的谨言慎行和深入思考常常被视为优柔寡断或者多愁善感。当孩子感到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时,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谈论“敏感”这个特质,让孩子明白这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个特点,如果发挥得好,会成为蓬勃人生的重要人格资产,无论外界如何排斥他的这个特性,永远不要失掉对自己的信心和尊重。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研究生心理健康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