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人格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2021-08-09郁士宽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周恩来时代价值传统文化

郁士宽

摘   要: 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人格精神,是留给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极其珍贵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进程中,周恩来总理人格精神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如何持续彰显和有效传承其时代价值,是本课题组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周恩来   人格精神   传统文化   时代价值

2018年3月1日,在纪念周恩来总理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高度盛赞“周恩来同志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中汲取智慧”。周恩来的人格精神与他的教养分不开,他受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这在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时代价值,成为激励引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定信仰、克难奋进、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源泉力量,是中国民族共同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周恩来人格精神源于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历概述

家庭是每个人最开始、最长远的学校,也是接触传统文化最初最深的来源。出生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淮安的周恩来,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像丰碑一样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是留给中华民族一份极其珍贵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周恩来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并奋发努力,建立了令人瞩目的辉煌功勋,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及共产党人景仰和自豪的典范,这与他在早期受到的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紧密联系。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是父母,父母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影响极大。通过有关文献研究发现,父母的传统文化素养影响了周恩来的人格特征[1]。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是个读书人,年轻时考中秀才,是清政府时期最高学位的“国学生”,具有官阶为正六品的“主事衔”。后因父亲去世,家道衰落,周贻能多年漂泊在外,做过文书,当过收发。他秉性耿直,为人忠厚,虽然生活清苦,话语不多,但十分有主见。他宽厚、慈祥、诚实等的性格和人品,对周恩来的人格精神有着直接的影响。

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形成与三位母亲对他传统文化的教养影响有关。周恩来的生母万氏聪颖贤惠、办事精细,在家时主持万府家务。万氏在处理家务事情时常常带着周恩来,日积月累地耳濡目染万氏化解难题的果断能力、开朗直爽的性格、处理事务的精明干练,对周恩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周恩来的养母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能书善画,通晓诗词,为周恩来在学业上进行了启蒙教育。陈氏教周恩来识字背诗,给他讲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使他“终日听之不倦”。正如周恩来回忆:“没有母亲的教育,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这样的家庭不能不影响着我的思想。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可见,周恩来在幼年即庭受到了家庭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些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周恩来不满周岁被过继给陈氏,因陈氏缺少乳汁哺育,雇蒋江氏给幼年的周恩来做乳母。蒋江氏出身于农民家庭,勤劳善良,周恩来始终称她为“蒋妈妈”。蒋妈妈一直真诚地将周恩来当作亲儿子照顾。她不仅用乳汁哺育了周恩来,还经常带他在农田里种瓜种菜,用自己的言行向周恩来灌输劳动人民诚实朴素的情感,教会了他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劳动行为培养了他勤劳、朴素的品质[2]。

二、周恩来人格精神关联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印记

在周恩来早期的学校学习中,有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印记。周恩来12岁离家前,曾先后在淮安驸马巷周家塾馆、清河十里长街以北的万家塾馆、十里长街南侧陈家花园塾馆及宝应水巷口陈家、淮安东岳庙龚家五个地方读书。从小接触和认真阅读的书籍多数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如《论语》《孟子》《三字经》《诗经》《大学》《中庸》《千字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还有《说岳全传》《镜花缘》《盛世危言》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这些书籍对他的思维个性产生影响,是他接触传统文化熏陶的最早体现。少年周恩来通过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并受到其中优秀人物和事迹的影响。

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来到东北,先在铁岭上小学,后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1911年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起身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在1915年天津南开学校所写的作文中,不仅突出誓言“振兴华夏”,而且强调“兴邦事伟”。周恩来是守护和善于應用传统文化的智者,他曾在南开学校写过一篇题为《诚能动物论》的出色作文。周恩来认为,“历史的发展总是今胜于古,但是古代总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继承”。“要学历史,有许多历史经验可以汲取,我们的民族有许多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发扬”[3]。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戒慎恐惧”的方法一直受到周恩来的重视。他的中和守衡、求同存异、博采众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协商融通、相忍为安、顾全大局等,无不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影响其人格精神的形成。

三、周恩来人格精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追求

1.周恩来人格精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持续提升文化自信。

周恩来的协商融通、乐于商议、善于谈判、中庸处事、富于情感等人格,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关于周恩来人格精神的体现和渊源涉及多个领域,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和学习的课题。周恩来伟大的人格精神源于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源于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唯物辩证法,源于他通今博古、学贯东西的知识储备,源于他了解世界形势、熟谙中国国情的现实基础,也源于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元素的智慧力量。通过总结、概括、凝练以周恩来人格精神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为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自信源泉。孕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永葆力量的坚实根基[4]。周恩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其一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成为全体国民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坚定文化自信的光辉典范。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周恩来纪念地馆藏文物优势和相关文献资料,不断增强周恩来人格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影响力、感染力、辐射力。讲好周恩来感人故事,弘扬周恩来人格精神,让更多人学习周恩来精神、践行周恩来精神,更好地担当新时代新使命。

2.周恩来人格精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品牌研究项目。

开展周恩来伟大人格精神及他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启迪意义。高校、党校及干部学院应加快开发“周恩来人格精神”系列课程,实施“周恩来人格精神”系列课题,进一步发挥周恩来人格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特殊作用。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方面缺乏古今比较分析,甚至仅仅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归为学术研究。结合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及赋予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传播形式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要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富有独特的时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亟待加强传统文化品牌研究和平台建设,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效载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优秀品格的完美结合,周恩来精神包括的人格精神是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品牌资源。为此,需要紧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研究项目,有效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3.周恩来人格精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党员干部带头学习。

2009年4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时,要求党政干部学习周恩来做人的风范:“首先是做人,再就是做一个模范的共产党人,再就是做一个革命家。”周恩来人格精神以丰富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始终浸润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成长。将周恩来的伟大人格精神内化为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传承周恩来人格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之间接力,是党员干部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工作实践、日常行为中贯彻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要在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和青少年德育、美育活动中,将周恩来人格精神作为重要学习案例,坚持把周恩来人格精神作为教材、镜子、标尺,引导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深学、细照、笃行;自觉以周恩来人格精神为典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束、规范言行举止,丰富、提高文化素养,成为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素养,弘扬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现代领导者;在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培训教学中,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把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作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要求。

4.周恩来人格精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学校课堂教学。

通过“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将以周恩来人格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周恩来人格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课程教学向来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程具有文化传承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5]。将周恩来人格精神融入学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课程教学中,要避免生硬的灌輸。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润物无声地进入学习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情境中。重视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道德修养类课程教学。通过用好教材、上好课程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教育,并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利用举办主题班会、诗词歌赋、书画作品等传承周恩来人格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周恩来人格精神学习结合,增加凸显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元素,分内容有层次地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受到熏陶和学习;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在校学生和继续教育人士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杨爱东.感受周恩来的人格魅力[J].党史纵览,2020(3).

[2]曹应旺.周恩来“振兴华夏”之心[J].党史博览,2018(3).

[3]周恩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10.

[4]李国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策略研究[J].魅力中国,2017(38).

[5]王馨悦,樊未晨.如何讲好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N].中国青年报,2018-04-2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影响研究”(编号:2017SJB168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周恩来时代价值传统文化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