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及协同驱动路径探析

2021-08-06刘慧芳马玉芳黄晶韩新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

刘慧芳 马玉芳 黄晶 韩新辉

摘要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协同驱动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研判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基础和成效,厘清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指出了现阶段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与协同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探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协同驱动的产业衔接路径、人才融合支撑路径、内生动力培植路径、生态持续路径和组织引领路径。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逻辑;衔接;路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3-026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3.06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ollaborative Drive

LIU Hui fang1, MA Yu fang1, HUANG Jing2 et al

(1.College of Agronomy,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2.Hanche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ervice Center, Hancheng, Shaanxi 715400)

Abstract The organic convergence and coordinated driv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beneficial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ultivate a long term anti poverty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On this basis, the practical basis and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studied,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clarified, the problems of convergence and synergy between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this stage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path, talent fusion support path, endo dynamic cultivation path, ecological sustained path and organizational lead path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Poverty relief;Rural revitalization;Logic;Convergence;Path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两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国家战略安排[1]。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之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汇期的关键节点,国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衔接和统筹,探究两者的有机衔接具有重大意义。脱贫攻坚自提出以来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剩余贫困群体脱贫难度大、脱贫质量差、脱贫不稳定、返贫问题严重和因疫返贫等情况,加之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动态长效监测机制不健全、政府官员形式主义作风、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返贫风险依然存在。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阶段,同时也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步阶段,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协同驱动是这一交汇期工作的关键,急需科学研判和有效施策这不仅有助于解决脱贫攻坚的遗留问题,巩固脱贫成果,形成长效保障机制,而且有助于整合资源,促进乡村全方位纵深发展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基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国家围绕“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大决策,它们分别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互为基础,协同推进[2]。虽然提出阶段不同,侧重点有所差异,但两者在实施过程及路径上存在着耦合和交叉,具有广阔的衔接空间。其中脱贫攻坚主要是从精准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組织保障、特色产业、模式创新、人才扶贫等方面开展扶贫脱贫工作;乡村振兴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主要实施路径。

1.1 脱贫攻坚的现状及成效分析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我国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的9 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累计减少9 348万人,连续7年平均每年减贫 1 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尤其是2015—2010年,贫困数据呈现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每年减贫人数在1 1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由5.7%下降到0.6%,脱贫成效显著。已摘帽贫困县数量大幅度增加,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摘帽。2012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1.1%,2019年已经提高至72.2%,比例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2月,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见图1、2。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

从空间上来看,我国至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均呈现减少的态势,减贫速度上升明显。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23万人,比2012年累计减少4 763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81万人,比2012年减少3 260万人;东部贫困人口47万人,比2012年减少1 320万人。东部地区已经率先完成基本脱贫,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比例明显降低,见图3。2019年全国各省份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2.2%及以下,仅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在1.0%~2.2%,略高于其他地区。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19年东部地区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29亿元,动员社会捐助款物65亿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特产品483亿元。中央单位向定点扶贫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67亿元,引进帮扶资金63亿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特产品154亿元,扶贫资金投入监管力度持续加大。西部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农村贫困人口方面,2012年末贫困人口数比2019年末下降幅度为93.6%;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末的17.6%下降到2019年末的1.1%,累计下降16.5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离不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先富帮后富”的帮扶实践,加大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展开包括企业活动、组织劳务协作、动员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的协作,使得东西部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但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效之所以高于中部和东部,一是政策驱动。西部地区通过精准脱贫和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包括“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3]。二是路径科学。通过分类施策,靶向发力,统筹科学脱贫、内源脱贫、社会脱贫、阳光脱贫和生态脱贫5个手段,特别是产业帮扶、生态补偿、人户环境改造、教育帮扶等扶贫工作,极大改善了西部的贫困现状[4] 。如今深度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仍集中在西部,剩下来最难攻克的贫困县、贫困村也主要在西部,尤其是因病、因学、因灾等原因造成的返贫问题较为突出,既影响脱贫攻坚的成效,又不利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融合衔接。

1.2 乡村振兴实施的脱贫攻坚基础

脱贫攻坚先行于乡村振兴战略,为应对和解决脱贫攻坚战残留问题,以及脱贫之后的成果巩固和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人民共同富裕。以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当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前提。从目前乡村振兴的基点状态来看,已经脱贫的区域,在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发展基础,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实施;已脱贫但有返贫可能性的区域,需要强化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来巩固脱贫成果;未脱贫的贫困地区,如何进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路径判定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已脱贫的一些县域在脱贫战中采用了多元化的攻堅方式,通过教育扶持、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等政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治农村环境,在物质上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金融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营造扶贫脱贫的良好氛围,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增进了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信心和满意度,为乡村振兴推行减少宣传阻力,奠定民生基础;脱贫攻坚实施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作机制和组织制度,比如领导责任制、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扶贫考核督查制度,为乡村振兴的推行提供完备的制度基础;脱贫攻坚的产业帮扶,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为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的要求,对产业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生态脱贫,为乡村振兴进行顶层生态规划做好前期基础,以达到宜居乡村的生态要求。总之脱贫攻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所以针对这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先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然后再往高质量、高品质的农村全面发展升级。

未脱贫的其他地区,主要是“三区三洲”的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未脱贫成因主要在于资源禀赋劣势、生产资料匮乏、劳动力资源短缺、生产效率低下、人力资本缺乏、制度供给不足、农业经营方式落后、文化价值观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连片特困地区家庭或个人的脆弱性增强、可行能力减弱,从而致贫或返贫[5-6]。对于这部分地区的贫困治理应该找准穷根,对应致贫原因精准扶贫,赢得脱贫攻坚战略的最后胜利,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做准备。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为实施路径,加强资产建设,提升人力资本,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有机结合程度,增强深度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时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

2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

厘清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提高脱贫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有利于乡村振兴借鉴脱贫攻坚的经验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衔接过程中科学选择路径的前提是深层次研判两者的逻辑关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融合关系,使得两大战略具有相同的理论渊源、实施内容及主体地位。但两者在不同的发展现状下提出,其阶段目标、政策着力点、实施方式以及层次等方面又存在差异。

2.1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共性

在理论渊源方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党始终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乡村改革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实现消除贫困的伟大理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对现阶段中国乡村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脱贫攻坚战略,创造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基本方略[7]。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发展理论、城乡关系理论以及消除三大差别理论,理论中提出了“农村改革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三权分置”等重要论述[7]。

在内容方面,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人才帮扶、文化扶贫、生态扶贫、党建扶贫等内容与乡村振兴中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内容,它们相融共通、交织共融。比如,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围绕发展特色产业,达成产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目标与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一致,同时为乡村振兴阶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做了初步的探索;脱贫攻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加强了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力度,与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相统一;脱贫攻坚加大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力度,解决了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乡村振兴阶段构建全民大病救治、慢性病救助服务体系提供了蓝本[8]。

在主体方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要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主、自愿地推进实施,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仅在思想上激发内生动力,还要从技能提升、发展机会创造、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多途径实现。政府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政策制定主体、帮扶主体和实施主体。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发挥动员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方参与、共同促进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局面。

2.2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差异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阶段目标不同。脱贫攻坚的目的是消除绝对贫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为适应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和新时代,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缩短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5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对于短期、阶段性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长期、整体性的战略,分为2020、2035、2050年3个时间节点,是一个长达30年、动态的乡村发展进程。它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对乡村稳定延续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针对对象不同。脱贫攻坚是以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作用对象,且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大量资源向贫困人口、 贫困村、 贫困县集中,对于那些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村、非贫困县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易出现 “挤压”效应,不利于脱贫质量的提升;而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对象是整个农业农村农民,惠及城乡所有人口,范围更大,涉及领域更广[9]。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策略实施方式不同。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六个精准”基本要求,针对每个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研究他们各自的贫困原因,因地制宜为其制定个性化、特殊性的脱贫实施方案;而乡村振興的实施是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同时强调全面系统、统筹协同的实施方法,通过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实施路径,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图4)。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路径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内容、目标、主体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尤其都是围绕着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展开实施。贫困地区的减贫与发展实践不仅实现了乡村最低层次的发展目标,解决了贫困人口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还通过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要素的良性演化助推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10]。产业发展升级困难、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方面造成返贫和名义脱贫,阻碍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以五大振兴为衔接点,认为衔接路径应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推进实施。另外建设回馈评价机制分析乡村振兴成效和脱贫攻坚返贫情况,有利于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各环节的循环联系(图5)。

3.1 产业衔接路径

脱贫攻坚,产业脱贫是关键。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脱贫内容,其实施是为贫困地区实现快速脱贫,同时产业兴旺也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产业的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最快捷的途径。产业发展带动着人才、土地、市场、技术等多要素的流动,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动力。针对扶贫产业存在的产业结构单一、持续性弱、产业质量不高造成产业发展升级困难的问题应着力于全面改造和提升乡村产业的生产经营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大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做大做强农村产业的基础上,要注重三产融合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增加产业链条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联结。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品研发,健全乡村流通体系,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应该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乡土特色产业,注重地理标志的品牌效益,选择扶贫产业要兼顾绿色环保,为乡村振兴发展生态产业做长远谋划。

3.2 人才融合支撑路径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好不好,要看人才队伍强不强。乡村人才是两大战略有机衔接的重要保障。注重加大对现有乡村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开发机制,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本土人才。尤其着重培养大学生村官、帮扶工作队、驻村工作组等,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组织衔接。另外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巩固扶贫产业,助力产业振兴。

多渠道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或在乡镇政府任职;加大对农业领域人才引进,包括农业技术、加工、市场、营销、规划、旅游、金融等方面;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服务农业发展,施行农技推广招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动员全社会人才力量投身农业。同时,要加强人才的思想道德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复转军人、离退休干部等模范带头作用,传播现代文明知识,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

3.3 内生动力培植路径

物质脱贫是目标,精神脱贫是根本。精神上脱贫,给贫困群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贫困群体过度依赖国家政策的长期给予,再加上他们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主体意识不强,逐渐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内生动力不足,容易出现返贫。针对教育程度低、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应着力于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硬件设施,提高贫困人群的教育水平,特别是认为读书不重要的偏远深度贫困地区,更要从思想深处脱贫。创建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乡风文明,提升贫困群体的发展意识。加强技能培训,注重对贫困群众进行农业栽培和种植技术的培训和市场营销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和市场导向,成为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贫困群体与农产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利益联结,激发他们的主体活力和自我发展行动力。

3.4 生态持续驱动路径

随着乡村的发展,乡村生态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下降而造成重大自然灾害,使贫困群体无力承担,易造成返贫。而发展的不足反过来亦通过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加剧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人口、贫困、生态环境三者的互为因果关系[10]。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应结合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导向,生态导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不仅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还要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因此在一些生态脆弱和生态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要加大环境修复力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强化对生态资源本底的监测和保护,同时扎实推进污损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工作。阻断贫困地区乡村陷入“贫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再贫困—再破坏”的恶性循环。另外科学技术要沿着符合绿色生产方式要求的方向发展,积极探索绿色技术,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对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和依赖,逐渐形成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的农业农村技术体系,构成绿色生产方式[11]。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变成生态经济优势,实现生态资产化,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化不仅实现脱贫减贫,而且推动生态扶贫和生态振兴的衔接。

3.5 组织引领路径

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12]。不管是脱贫攻坚的实施还是乡村振兴的推行,离开组织领导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影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因素就是体制机制衔接不畅。只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才能真正贯彻落实方针政策、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基层党组织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思想意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能确保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实到乡村发展建设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需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贫困村、贫困小组创新设置党小组,覆盖贫困乡村的“全域”党建,探索贫困村、企、社会组织互动的“跨域”党建模式,构建新型党建体系,推进形成完备和系统的基层党组织制度。全面提升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村域发展中的威信、影响和引领力。加强贫困地区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正确方向。这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提供方便,提升质量,提供保障。

3.6 回馈评估体系建立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如今各地遵循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大部分学者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出台背景、核心内涵、乡村价值、实施路径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理解和推动两大战略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忽略了回馈评估体系对两大战略进展成效的评估作用,回馈评估体系对衔接两者形成互馈发展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加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效果评价、回馈评估体系的创建尤为重要,不仅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而

且为乡村振兴实施成效提供机制保障,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具有重大意义。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评估主体应为农业农村领域资深专家,以政府委托第三方评估,主要从两者价值目标融合为主要评估指标,以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设为5个一级指标,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在5个一级指标下列出产业体系完善、三产融合度、山水田林湖草保护、乡村教育质量等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列出具有区域特性的三级指标,以总分作为评估结果划分等级。总分是各指标得分之和,各指标得分=各指标实现程度×权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程度。对于数据采集要充分利用数字乡村信息平台,构建基于GIS的数据储存与评估的大数据平台和乡村评价系统,实时、客观、精准的评估监测不同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融合衔接的进度与成效,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精准性和快速性。

隨着乡村专业相关理论的逐步完善,脱贫攻坚达到最后紧要关头,乡村振兴被赋予日益增多的内涵与准则,乡村建设具有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因此,能够监控指导乡村建设发展的评价体系,其涵盖面也需要不断的健全与补足。完善的评估体系应该具有更高层面的变通性、适用性、可操作性[13]。建立完善的回馈评估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高质量衔接过程和成效做出准确高效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杨世伟.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9(6):49-52.

[2] 黄陈林,熊景鸣.脱贫攻坚驱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讨[J].理论与当代,2020(4):24-26.

[3] 苟颖萍,张娟.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内容维度与价值意蕴[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3):1-5.

[4] 王志章,杨志红.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之路:基于10省85村1143户的微观调查数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71-81.

[5] 曾勇,徐长乐.基于灰色关联的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7,26(1):158-167.

[6] 许彩玲,游志杰.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及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J].发展研究,2019(2):86-91.

[7] 贾晋,尹业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和机制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3):68-74.

[8] 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8-14,154.

[9] 张宜红,万欣.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内在逻辑及政策选择[J].农业考古,2020(1):250-258.

[10] 郭远智,周扬,刘彦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地理研究,2019,38(12):2819-2832.

[11] 朱沁夫.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乡村振兴路径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44(5):73-77.

[12] 徐爱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全面促进乡村振兴[J].求知,2020(4):53-55.

[13] 张易.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实效评价与策略研究:以湖州双林镇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9:14.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