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血糖平均水平在糖尿病筛查与控制中的应用价值

2021-08-03陈铁泉

智慧健康 2021年18期
关键词:糖化空腹血糖

陈铁泉

(揭阳市惠来县人民医院,广东 揭阳 515200)

0 引言

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口干、乏力、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压升高、血脂升高的现象。但是,仅凭这些症状,很难确诊为糖尿病,因此,在传统的临床检测中,通常会通过血糖检测的方法,根据血糖检测指标,如餐前血糖、餐后2h 血糖指标情况,来判断患者是否属于糖尿病代谢类疾病[1]。但是这种方法检测在糖尿病代谢类疾病的诊断、控制方面,能够提供的依据不够全面。而在血糖检测的基础上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仅可以提高餐前血糖,餐后2h 血糖的检测水平,还可以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为糖尿病筛查、控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餐前血糖检测指标3.9~6.1mmol/L为正常指标,餐后血糖检测指标在7.8~11.1mmol/L为正常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在6.1%以下,4%以上为正常指标,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大于9%,预测为糖尿病的准确率可以达到78%以上,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大于10%,预测为糖尿病的准确率为89%以上[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32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42~68 岁,平均(48.92±4.41)岁;同时,选取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32 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 例,女13 例,年龄40~67 岁,平均(48.82±5.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受检人员均在空腹状态下接受静脉抽血,每位受检人员抽取2mL。抽血完成后,每位受检人员摄取75g 葡萄糖,并在2h 后,再次抽血,同样为2mL。抽取的血液均保存在保凝管中备用[3]。将每一位受检人员的血液样本平均分成两份,分别利用全血自动生化分析仪与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与空腹血糖检测。同时,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受检人员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空腹血糖值、不同血糖对应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进行计算、分析。

1.3 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受检人员的测定数据,并对其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 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判定。判定标准如下:受检人员的空腹血糖指标范围,在3.9~6.1mmol/L 之间,属于正常;受检人员餐后2h 血糖指标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正常;受检人员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4.0%~6.0%之间,属于正常。无论是哪项指标,大于或小于正常指标范围,都属于不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所得各项数据,为本研究的讨论提供依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P <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人员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餐前血糖指标、餐后2h 血糖指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这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的检测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情况分析()

表1 两组患者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情况分析()

2.2 观察组患者不同血糖水平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

据表2 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中,空腹血糖指标在6.1 以下的有15 例,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在6.1 以下的有7 例,6.1 以上的有8 例;空腹血糖指标在6.1~7.0,糖化血红蛋白在6.1 以下的3 例,6.1 以上的8 例;空腹血糖指标在7.0以上的,糖化血红蛋白在6.1 以下的2 例,6.1 以上的26 例。由此可见,空腹血糖指标水平越高,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也就越高。

表2 观察组患者不同血糖水平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n(%)]

3 讨论

糖尿病代谢性疾病可以引发多种并发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糖尿病患者比例占据全球总数的20%以上[4]。因此,我们要对糖尿病进行准确地筛查,并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为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断、控制提供有效参考,并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及时地调整,尽量减少延缓此类疾病的发展进程,减少此类疾病带来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在临床上,诊断糖尿病代谢类疾病主要是依靠血糖指标,如餐前血糖、餐后2h 血糖指标,但是由于此类指标比较简单,不能为此类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在本研究中,在血糖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糖化血糖蛋白指标检测。

临床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会随着血糖指数的升高明显升高,可以为临床上鉴别糖尿病代谢类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群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餐前血糖指标、餐后2h 血糖指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的三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在观察组患者中,不同餐前血糖与餐后2h 血糖水平下,血糖指数越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指标可以发现,当患者的血糖指标发生变化时,其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因此,临床上进行糖尿病代谢类疾病筛选、诊断、控制时,可以以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为依据,在此类疾病的筛查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检测诊断隐性糖尿病时,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临床研究表明,受检人员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每降低1%,其发生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就会降低10%~24%。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增加1%,其发生其他并发症,如心血管类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地增加13%~18%[4]。

通过观察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情况,可以有效地掌握患者的血糖变化状况,为临床上控制血糖水平的用药方法提供有益参考。结合临床实践可以发现,正常健康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通常保持在5% 左右,如果存在糖尿病类疾病发生风险,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将该指标控制在7%以下[5]。通常在临床上,只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控制在8%以下,糖尿病代谢类疾病的发生率将会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高于9%,且长时间处于高血糖水平,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风险将会大大提升,甚至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问题[6-7]。

综上所述,在临床检测中,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检测比较稳定,且试剂采购方便,操作方法简单。

猜你喜欢

糖化空腹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采血为何要空腹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天天测血糖仍需测“糖化”
常吃煎蛋有危害
空腹喝水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