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利用关键词,诗词教学有显效

2021-08-02张蕾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定风波品析风雨

张蕾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古诗词的篇目有所增加,如何对古诗词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经过探索和尝试,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去繁就简,巧妙地利用古诗词中的关键词,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可以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下面笔者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通过关键词“风雨”贯穿整篇教学设计,设计“途中风雨”“人生风雨”“笑看风雨”这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经历人生风雨困境走向洒脱超然的旷达情怀,从而达到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品析语言,体会“途中风雨”

语言是文学作品抒发情感的基本载体。學生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的品析,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诗词或豪迈或悠然或幽怨的意境之中,感悟到诗人的兴发感动。

《定风波》这首词,作者苏轼通过自己一次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上阙着眼于雨中之景,下阙聚焦于雨后之感,全词表达出一个潇洒文人在坎坷仕途中力求解脱、不惧风雨的人生信念,展现了作者独具魅力的精神追求。想让学生理解透全词,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表面的字词“风雨”入手。

首先,学生要啃透字词,准确理解字词的含义,包括词语所象征的特殊意义。引导学生品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通过比较分析“莫听”和“倾听”来感受苏轼在途中遇到的风雨之大之疾,渲染出雨骤与风狂。吟啸中的“吟”指低吟浅唱,如诸葛亮出山之前悠然随意的“抱膝长吟”;“啸”如岳飞的“仰天长啸”和苏辙的《效韦苏州调啸词二首》。“吟啸”多用在对某种特殊情怀的抒发,此处苏轼则借“吟啸”来形容自己从容洒脱的神情气度。所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扫除字词的障碍,从重要的字词品析着手初步感知内容。

其次,品味语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语言文字是沉默寂静的,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安静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如此,才能透彻理解语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就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脑海中逐渐浮现苏轼从容镇定行走于风雨中的画面。这幅画里,听觉与视觉并重,动景与静景交融,既有颜色的点缀,又有声音的刺激。

通过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味出自然界中的风雨是那般的雨骤风狂,苏轼的“莫听”二字的潇洒淡定。“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缓缓徒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超然独绝。

二、知人论世,把握“人生风雨”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学生有效学习古诗词的一把钥匙,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文本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便于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深意。

设计《定风波》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充分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设计“知人论世,把握人生风雨”这个环节,借助历史联想苏轼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苏轼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转变,剖析苏轼当时的心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苏轼的情感表达。通过微课的形式补充苏轼三次被贬的创作背景,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没有被悲伤和痛苦打到,躬耕东坡,盖“东坡雪堂”,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以一种随遇而安、从容豁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境遇,并写下诗文:“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第二次被贬惠州,他的内心是怡然自得的,惠州气候温暖,以出产荔枝、龙眼出名,爱吃甜食的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绝美诗句。最后,他被贬到儋州,这是苏轼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家破人亡的苏轼做好了从此不归的准备,并作诗:“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但是在艰苦的环境里,苏轼的笔并没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态,在儋州创作了诗词140余首,书信40余篇,并对《易传》《论语》进行修订。他用年迈的岁月书写了人生与文学的辉煌,并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样,能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场景,起到情、景、意互相交融的效果,把学生深深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此时学生会认识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更加丰满立体的苏轼。教师要将苏轼乐观豁达的性格渲染出来,将苏轼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苏轼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宠辱不惊、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三、吟诵涵泳,感受“笑看风雨”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吟诵涵泳有利于学生感受诗人丰富情感,将学生带入古诗词意境,从而逐渐地使学生产生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学生根据古诗词中蕴含的生命感发联想自身经历产生的新的感动。这样能让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凭借吟诵的韵律和声音实现融合。教师作为古诗词课堂的引导者,对于古典诗词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要熟悉诗词的吟诵方法,如果古诗词课堂能传出一声声关于吟诵涵泳的美感,就不必担忧古诗词教学学生没有兴发感动的共鸣了。进行《定风波》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在“人生风雨”这个环节,我指导学生吟诵“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两个“也无”,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豁达、无畏的态度,然后出示PPT: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行香子·述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引导学生在吟诵的同时思考归去的“归”,最终明确苏轼归于自己的“心”。

再让学生吟诵PPT出示的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作品,引导学生以后遇到生活、学习中的风雨时,要学习苏轼那种淡定、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最后总结:当苏轼途中遇雨时,学生齐声吟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当他人生遇雨时,学生再次齐声吟诵:“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当他回首来时路,笑看风雨时,学生最后齐声吟诵:“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声音是文字与情感之间的桥梁,通过吟诵能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让学生感知古诗词的意境。

在这节课中,“风雨”贯穿课堂,学生在品味语言中切身感受到自然界风雨的疯狂急骤。通过知人论世,学生明晰了苏轼一生的风风雨雨。经过吟诵涵泳的环节,他们能感受到苏轼“笑看风雨”那种淡定、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学习乐此不疲,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其实,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师巧妙利用关键词,自然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内化其中的价值观念和美好情感,最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研究课题“微课资源平台在农村中学课后辅导中的应用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AH2019196)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定风波品析风雨
风雨不动安如山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定风波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四十载风雨人大路
going Coastal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苏东坡·定风波》
《定风波》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