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古英雄多寂寞 人性不是单面体

2021-08-02朱灼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刺秦王现代文明荆轲

朱灼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统编课本高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手法,将读者带入到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再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一诺千金、慷慨悲壮、刚毅果敢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荆轲的形象,我们采用多角度、立体解读的方式,为大家呈现荆轲的“多面体”形象。

一、通过故事情节体会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通过中心事件中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体会,《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共叙述了三个故事情节,即:太子礼遇、易水送别、刺杀秦王。通过这些情节,我们发现,燕太子丹的礼遇,是荆轲刺秦王的思想基础。古人最崇尚“义”,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以“士为知己者死”为信条,为了报效赏识自己的人可以肝脑涂地、赴汤蹈火。而荆轲是个义士,燕太子丹的礼遇,使他时刻做好了为燕太子丹效劳的准备。当燕太子丹道出他的焦虑,既不能武力抵抗,又不能联合各国,只有让荆轲出使秦国,必要的时候刺死秦王时,荆轲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答应了。易水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音慷慨悲凉,表明了荆轲的决心。刺杀秦王这个情节是全文的高潮,可以说惊心动魄,置身于秦王朝宫殿之上,可谓“恶虎难敌群狼”,但荆轲毫不顾及自身安危,勇敢地向秦王行刺,并且还想活捉秦王,以谢燕太子丹的礼遇之恩,这更增加了难度,这也注定是个悲剧,但荆轲勇敢、机智,毫不怯懦,从而体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

二、置身历史背景还原

人物是历史真实的反映,只有将人物置身于历史背景中还原,才能发现其行为举止的“合理性”。荆轲是战国时期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其思想、言谈、举止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为了更好地解读荆轲这一人物形象,需要将其置身于历史背景中进行还原。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纷乱的世界,才可以凸显出英雄的勇敢、无畏。而荆轲正是身处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荆轲的形象便有了存在的基础。另外,战国时期,人们最崇尚“义”,出现了很多义士,他们知恩图报,是英勇无畏的侠士,而荆轲便是其中之一。他受到燕太子丹的恩惠,为了报答燕太子丹荆轲出生入死,在所不辞,于是,才有了“图穷匕首见”的典故。最后,由于秦国的强大,燕国的弱小,因而荆轲的刺杀险象丛生,注定是个悲剧,但是荆轲依旧没有退缩,而是用生命诠释了英雄的含义,“壮志未酬身先死”,展现了荆轲的悲勇。

三、借助现代法规审视

历史是有规律的运动进程,谁也不能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因而,就使后人对荆轲等历史人物生发出一种慨叹。立足于现代,从现代文明法规的角度对荆轲进行审视,就會发现,荆轲以另一种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首先,现代文明要求人们顺应形势。天下形势,往往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也是颠扑不灭的真理,秦吞并诸侯各国,从而建立统一的秦王朝,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立足于当时的现实而言,荆轲需要为了天下统一,为了人民不再忍受战争的折磨,不再遭受生灵涂炭的痛苦而奋力拼搏,只有义不容辞、勇敢无畏才正确,而不应该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报恩心理,不顾社会发展趋势逆势而为。实际上,荆轲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恩情,变得不再明智,不知道顺势而为,在言语行动上出现了“逆天”之势,以至于最后失败,酿成了悲剧。从这个角度而言,荆轲刺杀秦王之举,并非明智,而是愚蠢不堪,其失败是一种必然。

其次,现代文明要求人们珍爱生命。我们发现荆轲曾经劝樊於期自杀,立足于现代文明法律角度,这不是光彩行为。依据现在的“普世价值观”,荆轲劝别人自杀的行为,实在有失仁爱之心,而是小人之举。运用樊於期的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报恩之举,可以说“居心叵测”。用现代文明规则,去审视荆轲劝樊於期自杀的行为,可以发现,荆轲不仅不能称得上“仁义”,而且还可以用“鄙陋”形容他的小人之举。

最后,现代文明强调人们务必执行。执行力是考验一个人、一个团队能力高低的条件。而荆轲之所以在刺杀秦王的时候,没有实现刺死的目标,是因为荆轲想将秦王劫持后,得到盟约,这和最初决定刺杀行动前制定的“刺杀秦王立决”相去甚远。在刺杀秦王这么重要的时刻,擅自更改方案,不按事先约定去做,从这里可以看出荆轲勇猛有余,但谋略不足,做事不考虑小节,不计后果,不仅使计划落败,刺杀秦王未果,而且还将自己的性命搭上,从现代文明规则的角度看来,这是缺乏执行力的表现。

四、运用个性视角解读

通过故事情节体会、并置身历史背景还原、借助现代法规审视,对荆轲的形象进行正反两方面解读还远远不够,尚需运用个性视角加以解读,从而使荆轲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丰富。

“荆轲刺秦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人们对荆轲刺杀秦王意见不一,众说纷纭,因而在解读荆轲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形象。有人认为荆轲是一介侠士,对其极尽渲染,尽情烘托其形象。例如,电影《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有人认为荆轲是一个醒悟者;《英雄》中的荆轲,他已经意识到了刺秦是“不义之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报恩愿望,而不顾国家统一的行为,最后将刺杀秦王的举动放弃,可谓是“大义之举”。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在情感的裹挟、伪装下,暴力穿上了一种美丽的外衣,让人感受不到它的恐怖、肆虐,而觉得是一种“美”,因而,暴力给人以美的感觉。事实上,我们不要为荆轲的刺杀行为鼓掌,认为他是义举,是正义之师,是值得赞美和肯定,弘扬其精神;荆轲的暴力,并非是“美”,而是残暴,是血腥,是不义之举,是破坏团结、阻碍统一的行为,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民众大义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被选入课本,这一经典故事哺育了几代人,我们似乎依然听到荆轲在易水河畔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依旧会觉得荆轲具有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胆略气质,拥有擅长辞令、一诺千金的侠士风采,展现了视死如归、舍身取义的英雄本色,依旧觉得荆轲是一个无比高大的英雄形象,是神一般的存在。但从“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解读荆轲,你会发现荆轲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缺点,也会做出残暴、血腥的行为,做出一些不义之举,也会擅自行动,不严格执行太子丹的命令,以至于使计划失败,酿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剧。但正是他的失败,才有了秦王朝的统一。“自古英雄多寂寞”,荆轲不是单面体,我们在解读荆轲的时候,要多角度解读,从而使他的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总之,荆轲不仅是历史的荆轲,也不全是现代文明能够完全湮灭的荆轲,他是每个人心中不一样的荆轲——自古英雄有“多面”,正是多面解读荆轲,《荆轲刺秦王》才会具有更大的魅力。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刺秦王现代文明荆轲
荆轲刺秦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中外历史中的“刺杀”故事
荆轲之死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