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非遗陶艺教学模式探究

2021-07-28李莹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2期
关键词:非遗幼儿园

李莹

摘 要:幼儿处于初步认知万事万物的重要阶段,而陶艺教学对其观察、认知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非遺陶艺制作能够让幼儿在早期阶段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使其审美和创新意识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作为濒危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太平泥叫叫”是镇江华山村先民精神文明的外在体现,是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围绕“太平泥叫叫”,对非遗陶艺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探究,以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

关键词:幼儿园;非遗;陶艺教学;“太平泥叫叫”

随着非遗观念日渐深入,幼儿园开始逐渐挖掘和发挥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引导幼儿感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社会文化,实现幼儿在参与非遗文化活动中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作,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彰显“非遗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的精神导向。当前,陶艺活动已经广泛渗入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主要是陶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让幼儿进行自由想象和塑造。在非遗陶艺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飞禽走兽、果实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类题材,引导幼儿在制作非遗“太平泥叫叫”中感受中华优秀民间文化。

一、“走近”非遗,感受文化魅力

“太平泥叫叫”陶艺制作契合了幼儿认识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能够使其在体验和感受其趣味的同时传承其文化特色,让每名幼儿自觉成为保护、传承特色非遗文化的小使者。非遗文化融入幼儿陶艺课程,需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特征,选取具有吸引力、趣味性的方法进行文化的引入。如教师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解,让幼儿了解“太平泥叫叫”中“南朝张渤将军为华山村民掘井取水,试水身亡”的传说和当地百姓“感其恩德,建庙、塑像、供奉、祭祀,祈求太平”的社会习俗,再如呈现一系列精美的“太平泥叫叫”陶艺作品,如双龙盘珠、鱼化龙、三个头的牛、荷包等。

二、“走进”非遗,掌握创作技能

基于幼儿初步形成对太平泥叫叫的文化背景、制作工艺、材料与工具的经验认知,教师需要将幼儿从“走近”非遗文化带入“走进”非遗文化的阶段。在将非遗文化融入陶艺课程时,教师不应直接引入大量的制作知识和内容,而要在关注幼儿童心的同时,通过简要说明泥叫叫题材种类、制作方法,让幼儿自由设想和动手体验。在自由捏搓、揉拍的陶艺环境下,幼儿可以将自身想象逐渐转化为具象内容,不断将泥叫叫的捏、揉、搓、按等技法对应在制作过程中,灵活地调整形状。在基于幼儿童心的体验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大家以小组形式确定泥叫叫形状,让每名幼儿自由地设想简单的小鸡、小鱼、小龟等动物形状。其后,教师可以围绕小鸡主题,让大家运用搓、按等技法制作鸡头和鸡身,再组织幼儿在小组创作中互相分享想法,不断将自身独特的想法融入动手制作中。

三、“深入”非遗,争做传承使者

当幼儿基本掌握了泥叫叫的常用创作技法后,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实现第三个阶段——“深入非遗”。在泥叫叫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塑形、压印、刺孔、烧制、上色等环节。但是,对于缺乏一定动手经验的幼儿而言,并非所有作品都能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教师精准地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在泥叫叫制作活动中,幼儿往往容易出现泥性不熟悉,不能把握泥的干湿程度等问题,这时教师应坚持“时机合适、软硬兼施”原则,让幼儿学会把握捏制和塑形的有利时机,尝试共同解决“泥太湿不容易成形、影响压印花纹和刺孔;泥太硬,捏制时泥片开裂、部件掉落”等问题,在教师耐心演示和指导下树立自信心。

综上所述,“太平泥叫叫”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陶艺课程,能够将文化特色和内涵注入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创作能力,更能促进幼儿园形成非遗特色园本课程。因此,幼儿园应加强泥叫叫非遗文化与陶艺课程的融合,通过“感受文化魅力打造趣味陶艺环境、耐心传授陶艺技法掌握创作手法、深入教学解决创作中的问题”等方式,让幼儿在陶艺活动中感受浓郁的地域文化,促使其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为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宋继军.让“非遗文化”走进幼儿园[J].中国教师,2020(7):85-87.

[2]李娟.幼儿园陶艺教育活动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5):227-229.

猜你喜欢

非遗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爱“上”幼儿园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