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增一减,将“幼儿为本”落地开花

2021-07-28张荣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2期
关键词:串串接龙玩法

张荣

一、活动背景

场景一:

故事发生在一节预设的集体数学游戏中:一节数学活动《树叶宝宝来排队》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不会按模式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在师幼互动中虽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规律,并接着说出固定的模式,但操作中發现,幼儿出现了以下情况:1.随意地将树叶图片摆在一起;2.有的幼儿寻求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一直说“我不会”;3.部分幼儿为了完成排序提前摆好,开始玩起小树叶游戏;4.个别幼儿不会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排序规律。数学的经验并未真正践行,活动中的趣味性、游戏性不足,并未实现教师想要在游戏中完成教学目标的初衷。

场景二:

故事发生在中六班的一次“个别化学习”时间,四名幼儿同时抢到了串串烧的游戏材料……,原因是经过昨天个别化材料的再分享,激发了幼儿想要亲自尝试的兴趣。

幼儿对数概念的掌握是一个持续的自我建构过程,尤其是对刚升入中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数概念和思维更多的是形象单一且直观的,对规律和模式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有限。因此,在以上两种场景中,通过集体引导和个别操作两种不同情境模式中的学习,教师开始了以下观察。

二、活动价值和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中班的幼儿思维开始飞速发展,但经验还较单一,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创造自己的新的排序规律。结合我班幼儿活动中出现的实际现象,这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个别化学习因其个别化、小组化的特点,结合形象、便于操作、多种途径创造化的可变材料,更容易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操作,变化出不同的玩法,激发幼儿自主自愿操作的意愿。因此,“串串烧”便经教师的有意识引导、介绍,在班级热了起来。

三、活动过程

(一)初次投放后的观察与调整

多种形状的带孔串串烧,轻便易操作的竹签,加上幼儿生活中的经验,孩子们初期对这些材料爱不释手。游戏一开始,任××和罗××两名幼儿开始一人拿一根竹签串起来,两人开始乐此不疲地比赛谁串得快,先串好的幼儿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发起下一次挑战。

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拿到材料后,最有兴趣的点是串的过程谁更快,他们追求的则是赢得快感和自信。我不禁思考:这么多元的材料,为什么幼儿从始至终都只有这一种玩法?经过分析:我发现刚开始操作中,幼儿并未真正地观察材料,只是热衷于做“串串烧”这样的体验,没有发现这些形状、颜色不同的带孔材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了竹签,光剩下这些带孔串串烧,幼儿会怎么玩呢?

基于以上观察和分析,我通过“一增一减”对材料进行了调整,“一增”:增加了白纸,幼儿可以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纸上,以此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的异同,“一减”:临时去掉串的竹签,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可以设置情境或是创设玩法,更清楚地了解材料的多种特征。

(二)再次投放后的变化与惊喜

“一增一减”的策略成功了吗?效果如何?经过调整后的材料,幼儿的兴趣和游戏如何呢?一起看看我们的发现!

玩法一:“卖串烧喽”

两名幼儿分别拿了一部分材料,他们按照一种形状分类摆好,皓皓站在自己的材料跟前喊着:“卖串烧喽,我这……我这个是三角形的豆腐烧,这个是圆形的丸子烧”,另一名幼儿也开始喊着:“我有正方形的,也有圆形的,谁来买呀?”

分析:幼儿开始细致地关注材料,开始按照特征找到同类,并能迁移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自主游戏”。激发了幼儿自主、自愿、自发的游戏内驱力。

玩法二:“叠叠高”

经过颜色、形状的分类之后,幼儿开始将它们一个挨着一个重叠垒高,垒高之后开心地拍起手来,王淳申将三角形材料放在下面,一直往下掉。

师:王淳申小朋友遇到了困难,他发现三角形的材料上面放的串烧总是掉下来,该怎么办呢?

幼1:我也是,在积木区那样子放也是老掉下来,得换一个才行。

幼2:那个三角形的上面太尖了,放不住,得像这样(一边说一边做),把它(三角形状的串烧)放在最上面。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许多):尖尖面不行,只有这个平平的面才行。

小结:原来在垒高的时候,只有像这样的平面才可以放上去不倒塌,想要垒高的小朋友下次可以试试看。

分析:一样大小,但形状、颜色不同的串串烧,幼儿通过重叠垒高,发现立体物体的平面可以重叠在一起叠高,并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将王淳申的困难,在幼儿的探讨对话中得以解决。教师巧妙地引出球,抛出球,最后在幼儿的经验共享中,迁移他们的经验解决积木区幼儿的同样问题,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探究性和自主性。

玩法三:串烧接龙

幼儿分别拿出不同的颜色,一人摆一种颜色,先是黄色,接着绿色,接着粉色,三种颜色依次摆的过程中,有的幼儿摆错了,同伴会提醒其调整。

分析:幼儿已经开始在交往中分工合作,并且能基本按照潜意识(自发形成的规则)进行依次拼摆,最后完成一个圆圆的接龙。

玩法四:比一比

经过接龙游戏的经验,在一次回顾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接龙中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可以把这些形状、颜色一个一个有规律地进行接龙吗?

有两名幼儿积极进行了挑战,有了上次集体活动的引导,很快知道了规律,然后两人同时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摆放和介绍:有ABC的规律,有AAB的规律,这次的展示和梳理,拓展了幼儿游戏中按照模式排列的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在这样的摆一摆、试一试中学会了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模式的排序。

分析:教师回顾梳理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能对接龙游戏进行调整,通过同伴的示范和成功,幼儿学会了在材料中发现模式和规律,在做中学习,在游戏和比赛中交往和学习。

(三)问题出现后的策略与价值

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如果想分享今天的成果,就不能进行下次的创造模式,因为材料有限,而且摆放的材料不容易展示,幼儿陆续跟老师反映这样的问题。

策略:找可以帮忙的材料。

师:大家可以找找看,有没有材料可以帮助我们?

幼1:找到之前的竹签。

幼2:不行,那个也是一人一根,只能用一次。

(其他幼儿也想不出办法)

师:(游戏无法继续进行)拿出之前增加的白纸问:“我们可不可以在这个上面记下自己的规律?”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部分幼儿的认可,孩子们开始拿着笔,把自己摆好的、垒好的模式画在纸上,每天回顾,幼儿都在为自己变幻出的新模式而沾沾自喜,自信心也在不断提高。

分析:通过幼儿的问题发现,幼儿的思维在一次次的操作和学习中不断发展与提升,遇到问题与同伴讨论、合作、寻求成人的帮助等,自主性、内驱力、创造性也在不断提升,自尊、自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通过材料,积累智慧,通过材料,掌握经验,通过材料,自主学习。

教师及时抓住幼儿游戏发展的恰当时机,以平等的对话和身份提出建议,及时帮助幼儿游戏得以继续,既满足了幼儿的需求,也在需求中拓展且学习到新经验。

价值:

1.数学核心经验

(1)匹配与分类

通过一开始材料的调整,幼儿开始关注材料的类别,进行了两个特征的分类,在“卖串烧”中得以体现。

(2)比较和测量

通过“叠叠高”游戏,幼儿通过高与低比较,目测,以及游戏中判断,知道量的比较。

(3)模式

通过依次递进的游戏以及材料调整,幼儿由接龙中发现简单的模式,到后面自己发现模式,创造不同的模式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2.数学的过程性能力

(1)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过程中,幼儿不止一次地在不同的问题中,通过讨论、寻找、合作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问题,幼儿开始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2)合作交往的能力

从幼儿行为表现中看出,他们之间游乐分工和合作,遇到争议时能不断尝试、讨论,通过两人或多人比赛,进一步增强了交往的多元化,増进了情感。

(3)迁移生活经验的能力

幼儿通过发现“三角形不能垒高,迁移自己在积木区的经验”,通过生活中吃串串烧的经验,自主创设“卖串烧”的游戏,就是将生活中的经验进行了迁移和运用。

四、活动反思和感悟

个别化材料的观察和运用,需要我们在观察和分析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是我们摸索实践的重要手段,也给我们带来一次次的提升和感悟。

教师:

1.在观察中调整学习材料

幼儿由于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数学经验的习得并非通过成人的传授,他们需要在材料的互动学习中主动建构。以上游戏活动中,教师没有强行进行目标达成度的再教授,而是通过调整材料,引导幼儿逐一通过玩材料达成目的。

因此,在投放材料中,要对材料进行分析与预判,对材料的核心经验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要转变固有观念

对幼儿个别化材料的观察中,我的观察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之前我执着于幼儿有没有学会玩材料,判断幼儿操作是否正确。现在,我意识到、幼儿的知识技能、过程性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等才是幼儿发展与学习的关键因素。无须先授或指导幼儿,他们也能在发现中积累数学经验。

儿童:

观察还要鉴于儿童的具体表现,当幼儿一直在思考和交流的时候,说明他们有意愿自己思考和解决,我们应该不预判儿童,信任和支持他們,让他们在过程中调整自己的经验和行为,积累学习经验。即便是错的,也是一种学习,而错误之后的再提升,更能激发幼儿自主、自愿、自由的游戏精神,践行“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将幼儿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生根开花。

活动后续:

1.慧玩数学的动物连连看,幼儿开始自己创造模式游戏。

2.遇到个别化材料时幼儿开始进行合作和自主解决问题。

3.幼儿阅读和理解平面图卡的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串串接龙玩法
红歌串串烧
零跑的新玩法
创意玩法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
TPP的新玩法
成语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