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探索

2021-07-27刘益涛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9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能力教育

刘益涛

摘 要:主要论述作者在科技创新教育实践中得出的四方面:第一,各学科应该渗透科技创新思想;第二,应该编写科技创新教材,开设对应课程;第三,要重视自制教具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应用;第四,科技辅导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科技创新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科技创新教育应该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为主要任务。中学阶段则应该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文作者经过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谈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中学各学科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

各领域的创新是相通的,老师应该结合各学科特点渗透科技创新思想。如语文课文《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就是鲁迅先生把多个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塑造一个深刻的人物形象。电视局《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电视剧《潜伏》中的主人公余则成,都是把多个人物事迹进行加工塑造出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才有高收视率的电视剧。文学创作是作者对文学元素的加工,科技创新是创新者对科技元素的加工。如甩桶式拖把,就是由洗衣机甩桶和传统拖把加工组合而成;把普通眼镜加工变形就成了隐形眼镜;把房间水暖气管和电热毯加工变形就成了床上的水暖毯。写作中讲思维迁移,科技创新中也讲思维迁移。指导学生写作要展开联想,科技创新也要展开联想。

物理是与科技发明相关的最基础的课程,应结合所教物理课本特点,制定在每个章节要渗透的创新发明方面的教学计划。例如,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要讲解千斤顶的发明原理,在讲解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时,应讲这两种仪器的发明过程,在讲解离心运动时要讲解新型拖把甩桶的发明历程。应该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习题,指导学生解决。这种习题可以兼顾到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的需求。各学科都有对应的创新思想,只要各科老师都在各自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科技创新渗透教学,学生就能有所启发。

二、应该编写科技创新教材,开设对应课程

科技创新是一个领域,应该开设专门课程。考虑到中学阶段有较大的升学压力,学生时间紧张,在非毕业班年级的两年时间,总共开展16节科技创新课,就能起到一定的科技创新教育作用。在高中阶段,通用技术课程与科技创新教育结合最为紧密,也可以把二者有机整合为一门课程进行。各学校也可以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对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进行定期培养。

网络上流传一些科技创新方法,如和田十二动词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缺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等,经过使用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作用。但实践证明:学习这些方法后,并不一定能将学生提到多么高的创新水平。要提高创新水平,还是要多学习科技创新案例。科技創新教材编写应该像语文课本一样,以科技创新案例为核心编写,创新案例应该选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这样更易于学生掌握学习。

三、要重视自制教具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应用

自制教具所用的材料很多时候来自生活、生产中的废弃物品,价钱低廉,用于教学属于变废为宝。自制教具与机器人、创客器材相比不仅具有经济实惠的优势,而且培养创新能力方向多元化。仔细观察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节目,就会发现节目邀请的嘉宾经常用各种材料做新发明的模型,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其原理,老师在辅导学生时也应该如此。

四、学校科技辅导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精神

1.科技辅导员应该有广博的知识

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各种不同方面的问题,期待老师的快速指导。为此,老师应该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理论水平,为指导学生创新奠定基础。

2.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必须有创造性的老师

老师要创造发明,躬亲示范。让学生信服老师,老师也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获得经验,指导学生。

实践证明,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多数情况下,不但不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相反会促进文化课成绩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作品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后,获得很强的自信心,同时在创新研究中培养了他对问题的专注和执着习惯,应用在学习中效果自然明显。

参考文献:

[1]张砾炜.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15(18).

[2]王磊.关于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5).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生科技创新辅导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GH17B41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创新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