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语文情感性课堂

2021-07-23张振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乐学思想情感

张振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我国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认知与情感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的培养有能力又有品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这个不断加速的信息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方法愈发便捷,但为人的情感却时常无处安放,这是一个“缺爱”的时代。倘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忽视学生情感,进行机械的教学安排,无穷无尽的填鸭式教学和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就令语文本该包含着丰富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制造考试机器的流水线,学生的情感是空白,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不擅交际,独来独往,冷漠、自私、封闭将包围他们的一生。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培养他们获得快乐和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更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稳定的情感品格。

一、情感性课堂演化过程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无数的教育思想涌现,那便离不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乐学”思想,将这三者进行比较,体现了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从此,“乐学”思想便出现在各个时代的历史舞台。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过门,伴随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的倾销商品的,还有西方文化,西方的教学思想,他们与中国传统思想不断交融,形成了新乐学思想。梁启超认为“乐学”“乐教”就是趣味教育,就是让学生好之乐之。胡适则劝人们“发痴”,所谓的“痴”就死“精神所至”,就是“好之乐之”,如果能有“发痴”精神,“虽排万难,若行所无事”。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培养“真人”,也就是注重情感教育和三观培养,提倡生活教育。

随着时代进步,教育思想也同样在紧贴时代步伐不断进化着。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师生在这种环境中亲切互动,情感交融,以达成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步实现。朱小蔓教授开发“情感--交往”型课堂的目的就是协调认知、技能、情感的关系,保证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冷冉教授提出情知教学模式,知识与情感在社会主义教育中同等重要,知识形成智慧,情感造就行为,这两者的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孙双金老师提出“情感语文”,创造“情智共生”课堂,他认为情感是将教师、学生、教材联系起来的媒介。

纵观国内情感教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乐学”,教育家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情感对认知学习有促进作用;接着,情感成为教学手段,教师应用情感活动来促进认知活动;后来,教育家们又把情感提升到教学目标的高度,与认知同等重要;现在则研究如何让情感教育落到实处,形成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让所有教师都可以运用情感教学,达成情感目标。对于情感的愈发重视,有利于真正的培养学生人格,影响其一生,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人。

二、语文与情感教学的联系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教学手段通过语言、动作等蕴含教师正性情感因素的教学变量来激发学生的相应情感,以推进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认知教学,它以知识获得为目标,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重视答题技巧,轻视学生创新,考核认知水平,缺少综合评价。通过以上两个概念的认知分析,情感教学不是单纯对情感的教学,而是对应试教育“重知轻情”的矫正,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并不矛盾,而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应该关注认知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影响其情感,培养其三观,又促进认知的进行,从而到达知情合一。

语文的前称是“国文”,至今我国台湾省仍在使用。国文即国家文化,所以语文的设立不仅仅是要学会读写表达,还肩负着国家文化传承的重任。从古至今,大量带有作者不同情感共鸣的文章传承下来,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熏陶其情感,升华其灵魂。可以说,语文是与情感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也是最迫切需要情感教学参与的学科。

语文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体现在作为我国母语的书写、表达和交流;而人文性则体现在历史传承,它包含有情感、思想、文化、精神等等内容。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与情感教学不谋而合,他们都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相比其他学科,语文与情感教学的结合,更为顺理成章。

三、小学语文情感性课堂的重要性

语文教材往往是由大量的节选文章组成,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或者感情,这就是“文以载道”。教材的编撰者则希望教师通过这些文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把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经行传播和传承,这就是“文道统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语文老师过于看重语文基本技能的学习,过度解读文本和掌握基本知识,将文章“掰开揉碎”的喂给学生,缺乏延展性,忽视了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情感,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属性,而轻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导致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改就是由此而来,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為本,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都能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和情感上的冲击。因而新版教材在重新设计之后,体现出了它的科学性:每一个教学单元都着重体现教学梯度,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本,再到综合性学习,呈现由浅入深,由认知到实践的过程。精读课文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授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略读课文则由学生自主学习,将之前精读课文所学,进行实践运用和自主表达;最后的综合性学习往往以习作为主,展示学习成果,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表达情感,跃然纸上。这就是新课改后,语文教材“从读到写、读写反复”的单元整体设计理念。

四、总结

因此,我认为语文情感性课堂教学是一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是“乐学”思想的人文传承,是对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尊重。他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语文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以情感渲染为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变化,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既要学会语文技能,又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身为教师所肩负的“责任”。

猜你喜欢

乐学思想情感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情感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台上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声音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